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 ,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 ,晚第三纪拗陷的特点 ,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 ,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 ,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 (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 )。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 :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 ;凹陷内聚烃条件差 ,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 ,与主断层相交的次级断层晚期活动强 ,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 ,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晚第三幼坳陷的特点,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凹陷内聚烃条件差,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与主断层相交的次数断层晚期活动强,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歧南断阶带油气聚集因素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歧南断阶带紧邻歧口凹陷,油气源充足;明化镇组下段-馆陶组上段和沙河街组一段—二段两套储盖组合配置良好.圈闭和运移条件成为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构造圈闭聚集油气的能力不同.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制约着上第三系油气运移方向和富集位置.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沿海1、海4继承性大断层分布.  相似文献   

5.
歧口凹陷南缘勘探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南缘存在多个有利构造及岩性圈闭,新近系披覆背斜、逆牵引背斜、河道及古近系砂岩、生物灰岩及火成岩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南大港、扣村、黄骅、羊南、羊北几大长期发育的断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成为歧口凹陷油气向西南横向运移的复式运移通道.形成多层系含油的聚油格局,为下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发育孔店-扣村、南大港、羊二庄3个大型潜山构造带;歧北、歧南两个生油次凹,中浅层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中深层东营组以及沙河街组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类型是主要的勘探对象.羊三木-扣村背斜带和羊二庄断鼻构造带,是首批重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歧口凹陷馆陶组底界是一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将盆地演化划分为古近纪裂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后裂陷期,后裂陷期构造样式主要为断层以及断层相关褶皱、火成岩构造。本文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揭示了歧口凹陷后裂陷期的构造特征,通过计算断层活动速率了解了歧口凹陷的构造活动规律,得出以下认识:①断层构造包括继承性活动的主干断层及在后裂陷期构造应力场下发育的大量近东西向新生断层,在平面上两类断层成小角度相交,整体构成帚状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右旋张扭特征;②褶皱构造包括逆牵引褶皱、正形负花状构造、披覆背斜,在平面上披覆背斜、逆牵引褶皱和正形负花状构造基本上依次向东排列,但在局部地区也有相互共存的现象;③火成岩构造表现为一个火山通道发育多个帽型构造,火山顶部表现为强反射层,后裂陷期地层超覆其上,在火成岩构造旁侧断层发育;④断层活动速率计算结果表明,后裂陷期主干断层活动趋势主要分为断层活动速率由逐渐增大到逐渐变小、逐渐增大、混合型三种,其中前两种类型断层对油气的运聚最为有利,控制的油田分布最多。综合分析后认为,歧口凹陷内最有利的浅层油气藏类型是断层相关褶皱型油气藏和潜山披覆背斜型油气藏,火成岩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运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海上第三系油藏形成特征及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渤海地区上第三系勘探近年获得巨大突破,相继发现了蓬莱19-3、曹妃甸11-1、渤中25-1等亿吨级大油田,找到了超过十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利用该区歧南构造带、沙南构造带、沙垒田凸起等实际资料,分析这些油田勘探的成功经验及一些钻探失利的教训,总结出两类主要构造的成藏特征及规律①凹陷内上第三系断鼻、断块、断背斜构造的圈闭形成条件、次级断层发育程度、地层与断层组合关系等,是此类构造能否成藏的关键,其油藏具有油层薄、丰度低、油质轻的特点;②凸起上继承性披覆背斜油气富集程度高,油气运移条件好,后期断层的破坏是影响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其油藏特点是油层厚、丰度高、油质重.图4参2(薛永安摘)  相似文献   

8.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发现油气藏纵、横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运聚与断层的关系 ,认为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断层圈闭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横向分布 ,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 ,指出垦东凸起油气勘探目标应以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油藏为主 ,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藏次之  相似文献   

9.
岐南断阶带油气聚集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岐南断阶带紧邻岐口凹陷,油气源充足:明化组下段-馆陶组上段和沙河街组一段-二段两套储盖组合配置良好。圈闭和运移条件成为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构造圈闭聚集油气的能力不同。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制约着上第三系油气运移方向和富集位置。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沿海1、海4继承性大断层分布。  相似文献   

10.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盐滑脱变形构造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超过了盐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上覆盖层中犁式滑脱断层发育,以及在盐滑脱断层的上盘发育滚动背斜。盐滑脱变形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组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且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众多类型的含油气圈闭。如东濮凹陷已发现的断块油气藏、伸展型强制性褶皱拱顶圈闭油气藏、盐滑脱断层下盘圈闭油气藏、反向牵引断层圈闭油气藏及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等。东濮凹陷北部盐滑脱变形构造的发育,形成了该凹陷中央隆起区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 ,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 ,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 ,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隆 ,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 ,两组断层的交汇处 ,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13.
渤西地区断裂体系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陷,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两组断层的交汇处,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14.
海南福山凹陷构造格架与断陷样式受基底大断裂控制,发育深、浅2套产状和活动特征不同的断裂系统。前者有利于对油气的遮挡和圈闭成藏,后者则促进导致了油气的散失和油气藏的破坏。海南福山凹陷发育2大类、4种成因类型、8种活动模式的断裂,基底大断裂对海南福山凹陷烃源岩的展布、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聚成藏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发育反向断层遮挡和顺向断层疏导2大类共6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塔西南坳陷油气与圈闭控油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塔西南坳陷自下而上共沉积有 5套生油岩系 ,生油—油气运移晚于圈闭形成或基本匹配。海西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对圈闭形成起重要作用 ,圈闭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圈闭与非构造圈闭 2大类 ,前者细分为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2亚类。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受控于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 ,构造圈闭是西南坳陷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油气聚集空间分布规律依赖于圈闭的空间展布规律 ,不同时期圈闭有不同的控制油气聚集作用 ,圈闭保存直接影响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断裂系统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东营凹陷的断裂十分发育.其中,基岩张性断裂控制凹陷边缘地层油气藏分布;盖层重力滑塌断裂控制凹陷陡坡滚动背斜油气藏分布;底辟拱张断裂控制凹陷内部和缓坡复杂断块油气藏分布.这些断裂控制了一系列伴生圈闭的大规模油气聚集,并在凹陷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特点.  相似文献   

17.
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池干井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其石炭系天然气的聚集主要受背斜及断层控制.早期,当背斜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两翼出现一对反冲断层组合成倒“八”字形断层-高点圈闭时,因圈闭发育较早、封闭较好而富存天然气;后期,在扭压应力作用下构造带演变为主断高和陡翼潜伏的次断高,前者有时因轴部发育缓冲断层而含气性变差,后者因破坏较小而富存天然气.  相似文献   

18.
断块油田的油气聚集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种类型的断层所控制。这种油田具有构造面貌复杂、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含油丰度差别大等特点,给油气勘探和开发造成了许多困难和不便。目前,有关断块构造圈闭的统计尚无统一标准。以往所用的取值方法是沿用背斜圈闭的要素统计方法,不能适用于复杂的断块构造圈闭。本文以断层圈闭特点为基础,以影响圈闭性能的各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为依据,提出了具有较厚盖层和储层地区的断层圈闭要素的计算方法。将此法应用于东濮凹陷,取得了较高精度的含油圈闭面积。  相似文献   

19.
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浅层圈闭在渤海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期断层对渤海浅层大油气田的分布起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浅层背斜圈闭对油气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据此归纳出两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松辽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分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该地区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向的中央断裂带是具有左行走滑性质的基底主断裂,控制北北西和北西向次级断层发育。中央断裂带以西发育3条北西向浅层断裂带,呈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断裂带以东浅层断层不发育,为西南倾的平缓斜坡带。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中央断裂带通过控制其两侧断层发育程度和变形样式控制油气分布总体特征:其以西地区以构造及构造一岩性油藏为主,油气分布于3个断垒带;以东地区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含油。图5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