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4例形成脑内血肿)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形成脑内血肿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采用"三H"疗法,予以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治疗。结果 17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随访0.5~3 a,根据GOS:Ⅴ级10例,Ⅳ级4例,Ⅲ级2例,Ⅰ级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应及早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对形成脑内血肿者应急诊清除血肿、探查夹闭动脉瘤。术后采用"3H"疗法、给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 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连续收治的47例超早期(发病后24 h内)行显微手术治疗的ACo 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部CT及CT血管成像(CTA)或DSA检查,手术均采用经翼点外侧裂入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患者的预后。术后每隔3个月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复查头部CTA或DSA)随访。结果 47例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 33例血肿完全清除,14例血肿部分清除; 25例行去骨瓣减压术,26例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10例(21. 3%)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颅内再出血(1例死亡),2例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2例出现脑积水,1例出现额颞叶梗死,1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出现恶性脑肿胀;其余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7例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46例术后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出院时GOS评分示5分2例,4分9例,3分21例,2分14例,即11例预后良好,35例预后不良。术后(17±4) d,GCS评分显示患者的意识状态较术前改善[术前、术后分别为:(5±1)分和(7±2)分,t=7. 607,P 0. 01]。29例患者经长期随访[3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9(6,18)个月]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超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ACo 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已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诊治情况,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例资料,6例是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8例是形成额颞叶及侧裂血肿合并网膜下腔出血未经DSA及64排CT检查病人.急诊清除血肿探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均行开颅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结果 优良6例,轻残25例,重残30例,死亡1例,2例自动出院.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特别是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尽快行手术治疗,清除脑内血肿,缓解颅内压力,夹闭动脉瘤,预防再出血,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吕涛  尹强  关俊宏  魏翔泰  陈铎 《山东医药》2009,49(12):45-46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8年9月我科收治的3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3D-CTA可早期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根据GOS评估标准,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废10例,重度残废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29例术后复查3D-CTA,动脉瘤夹闭确实、完全,载瘤动脉无狭窄。认为3D-CTA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急诊显微手术效果明显,可降低死亡率,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效果.方法 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51例,病情按照Hunt-Hess分级,先行CT平扫及三维CT血管成像,再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急诊手术处理动脉瘤,并清除颅内血肿.结果 影像学检查共检出动脉瘤55个,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6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0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4个.动脉瘤手术夹闭51个,包裹治疗4个.随访4~36个月,转归良好者42例,中度残疾7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急诊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3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结果 368例患者391个动脉瘤,栓塞程度达100%的267个,占68.3%;达95%的87个,占22.3%;达90%的22个,占5.6%;〈80%的15个,占3.8%。227例患者术后3个月~1年行MRA复查、61例行DSA检查、80例失访,18例动脉瘤复发,12例行二次治疗。有21个动脉瘤在栓塞过程中破裂出血,其中7例术后复查CT血肿较大,行开颅血肿清除,4例行脑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治疗结果(GOS分级):Ⅴ级(良好)293例,占79.6%;Ⅳ级(中残)68例,占18.5%;Ⅲ及Ⅱ级(重残)7例,占1.9%;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患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s)合并侧裂区血肿的手术策略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5例70岁以上MCAAs合并侧裂区血肿(血肿量20 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经确诊后均给予急诊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成功,术后血肿基本清除者9例,血肿量减少至约术前1/4~1/2者5例,血肿量接近术前者1例。术后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者(5分)10例,轻残(4分)2例,重残(3分)2例,植物状态(2分)0例,死亡(1分)1例(放弃治疗)。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侧裂区血肿的老年患者群体,行开颅动脉瘤夹闭+脑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当扩大额颞部切口及颞后部骨窗,有利于暴露、清除血肿;对于部分粘连于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血肿,不强调彻底清除,可适当保留。  相似文献   

10.
对21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CTA指导下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21例术前CTA诊断的前循环动脉瘤与术中所见一致,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载瘤动脉与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21例动脉瘤中行单纯夹闭术20例,包裹加固术1例。认为头颅CTA是一种可靠、简单、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可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有利于指导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73例DSA影像显示直径〈5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病例随访采用DSA(46例)或磁共振血管造影(1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4年。结果术前经DSA诊断的73例79个动脉瘤,经手术探查证实并给予处理的77个;未处理的2个动脉瘤中1个未予探查(多发性动脉瘤),另1个为A2段分支动脉瘤,术中未探查到。行手术处理的77个动脉瘤中单纯包裹术的有3个、单纯夹闭术的有59个、夹闭加包裹术的有12个、烧灼后包裹的有2个、行动脉瘤切除的有1个。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的有59例,4分的有10例,3分的有2例,2分的有1例,1分的有1例。1例行包裹术的动脉瘤较前稍增大,2例夹闭术的动脉瘤颈部轻度复发,其余动脉瘤未见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DSA不能证实,但具有明确动脉瘤破裂征象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积极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PCoA)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与方法,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16个)PCo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PCoA镜像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①PCoA镜像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两侧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完全对称(Ⅰ型)的有6例,不完全对称(Ⅱ型)的有2例。动脉瘤大小:0.5~1.5cm的有9个,〉1.5—2.0cm的有5个,〉2.0cm的有2个。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Ⅱ级的有2例,Ⅲ级的有4例,Ⅳ级的有2例。②直接夹闭PCoA镜像动脉瘤15个,未处理的有1个。一期手术5例,均经双侧开颅,夹闭PCoA动脉瘤10个,对其中2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二期手术2例,第1次手术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2个,对其中1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第2次手术夹闭另一侧PCoA动脉瘤2个。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者1例。③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的有6例,轻残的有1例,重残的有1例。随访3~48个月,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PCoA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将PCoA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患者Hunt-Hess分级及周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二期手术,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以及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均经DSA和(或)CTA检查后明确其诊断。61例行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手术;1例行纵裂入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6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术中所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术后随访51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的有45例(88.2%),轻度残疾的有2例(3.9%),重度残疾的有1例(1.9%),死亡的有3例(5.9%)。随访的患者均未出现颞肌萎缩及面神经颞支损伤等情况。术后有1例患者因CVS死亡,术中应用罂粟碱处理的22例患者,术后均无明确的CVS发生。有15例患者术中行终板造瘘,术后配合腰大池引流术,在6个月至2年的随访中只有2例发生慢性脑积水。结论①术前应行高质量的全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手术的进行。②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一旦被确诊应早期治疗。③改良翼点入路可以减少颞肌萎缩的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减少。④CVS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终板造瘘和术后腰大池引流术等综合措施有利于减少CVS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评价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逆向抽空减压法对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对3例巨大动脉瘤均采用标准的翼点入路联合颈部颈动脉抽吸顺利夹闭。其中1例患者术后拒绝DSA复查,术后9个月随访患者偶有头晕,左眼视力略有好转,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分级为V级;1例患者术后有左侧肢体不完全偏瘫,头颅CT显示右基底核缺血性改变,DSA复查示右颈部颈总动脉阻断处略狭窄,载瘤动脉通畅;术后6个月随访.GOS预后分级为Ⅳ级;另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头颅CT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显影良好;GOS预后分级为V级。结论:逆向抽空减压法使部分不可直接夹闭或难以直接夹闭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变为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