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比较排粪造影与临床检查对便秘患者直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对123例便秘患者行常规临床检查与排粪造影,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直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显示,临床检查确定直肠套叠36例,无直肠套叠74例,不确定13例。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套叠76例,其中I度43例,Ⅱ度19例,Ⅲ度14例;无直肠套叠47例。临床检查确定直肠套叠的36例患者经排粪造影检查证实33例(其中I度10例,Ⅱ度11例,Ⅲ度12例),无直肠套叠3例。结果表明,临床检查对Ⅱ、Ⅲ度直肠套叠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对I度直肠套叠的诊断率较低;排粪造影对直肠套叠的检出率更高,对于临床检查直肠套叠阴性的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是必要的,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1984年5~8月排粪造影证实105例便秘患者有直肠内套叠,其中21例行改良Delorme经直肠切除术。21例均为女性,20~90岁,表现为功能性出口梗阻症状,行视诊、指检、乙状结肠镜检(静息及排便时观察)及排粪造影后作出诊断。除内套叠外,排粪造影还发现直肠溃疡、直肠前突、肠疝、直肠会阴疝、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下动态MR/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病因诊断的影响。方法对16例有不同程度排便困难,并已接受x线排粪造影检查证实为OOC的患者进行动态MR/排粪造影检查。动态图像采集采用正中矢状位兀.ESTA序列连续扫描,于第1d、第3d分别取仰卧位、仰卧位+膝髋屈曲,比较分析两种体位下MRI排粪造影诊断的结果。结果仰卧位MRI排粪造影,16例患者中,直肠前膨出6例、直肠脱垂与内套叠5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例、盆底疝3例、子宫后倾2例、膀胱膨出3例、子宫脱垂1例、会阴下降综合征4例;仰卧位+膝髋屈曲位MRI排粪造影,检测出直肠前膨出7例、直肠脱垂与内套叠9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例、盆底疝4例、子宫后倾2例、膀胱膨出3例、直肠下降1例、会阴下降综合征7例。比较两种体位下动态MR/排粪造影OOC病因诊断的结果,仰卧+膝髋屈位检查在直肠脱垂或套叠、会阴下降的诊断方面较单纯仰卧位具有一定的优势(P〈0.05)。结论动态MRI排粪造影能提供盆底组织器官的动静态形态影像,显示盆底结构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采用模拟背部垫高、膝髋屈位仰卧的模拟坐位可更真实反映出直肠脱垂或套叠、会阴下降等病理情况,提高MRI诊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直肠内脱垂合并盆底疝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直肠内脱垂合并盆底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直肠内脱垂合并盆底疝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观察直肠型盆底疝和不含直肠型盆底疝的其他类型疝合并直肠内脱垂的类型。结果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片上,120例盆底疝有直肠型56例、间隔型27例、阴道型12例和混合型25例,而混合型中有18例直肠型盆底疝。分组结果显示,74例直肠型盆底疝均合并全层直肠套叠,盆底疝疝囊位于套叠的直肠壁环形浆膜囊袋内;46例不含直肠型盆底疝的其他类型疝均不合并全层直肠套叠。结论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能准确诊断各型盆底疝,由于直肠型盆底疝与全层直肠套叠合并出现,因此,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也能准确区分全层直肠套叠与直肠黏膜脱垂。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临床检查在诊断盆底直肠疾患中的精确度,作者对连续50例(女38、男12,平均年龄44.7±15岁)有严重排粪疾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无盆底手术史,无巨直肠或巨结肠,直肠镜和生化检查正常.由2名观察者分别独立对每位病人进行临床检查、肛直测压和排粪造影,并对后两项所得参数进行比较.临床检查是一种最经济和非侵入性方法,在诊断直肠前膨出、直肠套叠和盆底痉挛中起重要作用.对直肠套叠和脱垂的诊断无需排粪造影,临床检查能识  相似文献   

6.
稠、稀钡排粪造影在直肠内脱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稠、稀钡两种造影剂对直肠内脱垂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有肛直肠临床症状.如排便困难、便秘者用稠、稀钡两种造影剂作比较研究。结果 全环直肠粘膜脱垂30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21例.直肠套叠17例.其中8例合并二种异常。结论:稠钡对诊断直肠内脱垂比稀钡更有价值(P<0.01)。认为稠钡是排粪造影较为理想的造影剂.  相似文献   

7.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诊断盆底失驰缓综合征的价值。研究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对盆底失驰缓综合征的分类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113例慢性便秘患者同期进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根据排便时管压力曲线类型和排便指数(排便压/收缩压)将盆底失驰缓综合征分为轻中重三度。19例重度患者采用中医挂线治疗(治疗1组),20例轻中重度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2组),观察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检测指标的变化。2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和佃底肌电图诊断盆底失驰缓综合征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和排粪造影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1组排便驰缓反射,排便压与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肛管功能长度,肛管静息压与治疗后比较明显减低(P<0.01)与健康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2组排便驰缓反射,排便压与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肛管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健康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若剔除重度患者上述指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是一种无创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好的检查方法。中度盆底失驰缓综合征患者适合保守治疗,重度患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分析用排粪造影法探讨便秘成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排粪造影者276例资料和图像。结果:在便秘患者中总体阳性率为57.1%,其中功能出口性梗阻者占总体阳性中95.2%,而器质性出口梗阻为4.8%,女性患者以直肠前突多见,男性患者以直肠黏膜脱垂多见。结论:排粪造影对下消化道便秘成因的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排粪梗阻综合征(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me,ODS)是以排粪困难、不完全排空感、手指插入阴道或肛门帮助排粪、频繁灌肠和滥用泻药为特征: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和内套叠是其常见的解剖学因素。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肛肠科采用腹部直肠悬吊固定和肛提肌折叠术治疗直肠套叠伴ODS患者1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动态MRI联合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盆底动态MRI联合排粪造影技术研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盆底功能失调情况,评价其对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敏感性、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09例临床表现有排便频率改变和排便困难、盆部坠胀痛等的盆底功能失调的女性患者.对患者进行盆底MRI和排粪造影检查,评价盆底解剖结构.结果 盆底动态MRI共诊断膀胱膨出54例(49.6%)、直肠子宫陷窝疝11例(10.1%),会阴脱垂29例(26.6%)、直肠前膨出71例(65.2%),外括约肌萎缩19例(18.2%)、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32例(29.4%).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直肠前膨出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但排粪造影检出骶直分离征33例(30.3%)、直肠黏膜脱垂和(或)套叠41例(37.7%),盆底动态MRI未能显示直肠黏膜的脱垂和套叠.结论 盆底动态MRI能够较全面的评价盆底功能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其不足可通过排粪造影来弥补.  相似文献   

11.
便秘不是一个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指排便不规则、次数少、排便困难、不适或疼痛。便秘的原因很多,近年来通过排粪造影(Defecogra-phy)发现一些功能性出口处梗阻所致的便秘,这些梗阻只在排便时才明显,临床及内窥镜检查很难发现。而排粪造影可对肛门括约肌和肛门直肠作静态及动态检查,通过快速摄片(每秒2~4张),可拍摄排粪各时期的照片(如开始排粪、强忍粪便及用力排粪等)。除可以发现大肠器质性病变外,它还可显示肛管直肠的功能异常,包括直肠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直肠前突及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混合型便秘患者接受金陵术(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一直肠侧侧吻合术)治疗后出口梗阻病变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善程度。方法前瞻性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行金陵术治疗的混合型便秘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检查,并采用Longo出口梗阻评分、Wexner便秘严重度评分及Wexner粪便失禁评分评估便秘症状。结果金陵术后6个月,50例患者直肠前突、黏膜脱垂、黏膜内套叠、内脏下垂、会阴下降及盆底痉挛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直肠前突程度由术前的(22.0±1.8)mm下降至(2.4±0.4)mm,直肠内套叠程度南术前的(1.9±0.4)cm下降至(0.4±0.5)cm(P〈0.01)。Longo出口梗阻评分由术前的(17.6±3.8)分下降至(5.3±2.0)分,Wexner便秘严重度评分由(19.5±4.8)分下降至(5.5±2.4)分(均P〈0.01)。结论金陵术能有效纠正混合型便秘的出口梗阻病变的形态及功能紊乱.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defecography)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两组共93例疑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瘘管或仅因便秘就诊的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或选择性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其中5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瘘管显影,两组选择性排粪造影显示率分别为90.9%(20/22)和42.6%(26/61)。结论:用稀钡悬液做选择性排粪造影为诊断肛直肠周围脓肿、瘘管提供了一个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3例排粪困难患者进行了排粪造影,结果表明41例有异常改变,异常率95.35%,其中直肠前突占55.8%,直肠内套叠占16.28%,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占9.3%,盆底痉挛综合征占13.95%,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占6.98%,直肠前突合并盆底痉挛综合征占11.63%,说明排粪造影对诊断功能性结肠出口梗阻疾病,确实优于传统侧灌肠和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排粪造影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排粪造影检查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例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肛肠科1995年12月~2006年6月间收治的出口梗阻性便秘10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患有直肠前突、直肠黏膜松弛及套叠、盆底松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者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大便顺利,排便时间正常,无一例出现明显并发症.约有10%的病人有小腹下坠、肛管疼痛、创面有少许分泌物,均经对症处理后于3个月内消失.结论 排粪造影检查是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50例便秘患者作了排粪造影观察,结果表明,引起便秘的原因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功能性出口梗阻的疾病.以直肠前突(54%),会阴下降(34%)及直肠内套叠三种疾病最常见,而且功能性出口梗阻疾病往往是多种异常并存。  相似文献   

17.
现行排粪造影不能满足指导直肠内脱垂诊治的需要,报道作者设计的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的应用结果;在82例直肠内脱垂中,50例有直肠内脱垂征象、而盆底腹膜正常者为直肠粘膜脱垂,其中26例伴异常会阴下降;32例有直肠内脱垂征象,盆底腹膜随直肠前壁降入套叠鞘部、并构成直肠壁内疝疝囊者为直肠全层套叠,6例疝囊上口敞开者术中证实有内容物疝入,20例伴异常会阴下降。故认为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是区分粘膜脱垂与全层套叠,诊断直肠内脱垂伴发的直肠壁内疝等盆底疝的直观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出口梗阻型便秘可能的发病机制,为PPH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寻找理论依据。方法19例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以及对照组均接受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测。结果各组肛管功能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病例组术后15d最低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排粪阈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术后90d最低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排粪阈值显著回升。精神评价方面,HAMA及HAMD总分术后均呈现先降后升的改变。结论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障碍和精神心理障碍.PPH手术治疗可改善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治疗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直肠套叠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1例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经排粪造影发现为直肠套叠,9例再次行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通过Longo出口梗阻型便秘评分、Cleveland临床便秘评分及胃肠道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评估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行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1例男性患者吻合口狭窄,瘢痕松解后仍不能置入吻合器,1例女性患者为瘢痕体质,2例均放弃吻合器直肠切除术。9例患者术后Longo、Cleveland及GILI评分均优于术前(t分别为7.074,9.197,7.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6个月,1例效果不佳,无重大手术并发症。结论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治疗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直肠套叠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129例顽固性便秘的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分析,探讨便秘与功能性出口梗阻及顽固性便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有长期便秘史近期加重的129例顽固性便秘患者应用数字胃肠机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并将其结果与40例无便秘史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29例中发现直肠黏膜脱垂、套叠38例,直肠前突101例,盆底疝28例,会阴下降5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11例.合并上述两项以上者79例.对照组中直肠黏膜脱垂、套叠6例,直肠前突17例,盆底疝3例,会阴下降11例,耻骨直肠肌肥厚0例.两组功能性出口梗阻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长期慢性便秘是功能性出口梗阻的原因之一,功能性出口梗阻又在原有便秘的基础上加重便秘,进而形成顽固性便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