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病机特点,结合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探讨"心""脑"与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相关性。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针灸治疗本病取穴规律,进一步探讨调理"心""脑"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针灸取穴思路。卒中后焦虑障碍属于脑器质性焦虑障碍,神机受损是其基本病机,"心""脑"共患是发生卒中后焦虑障碍重要原因。针灸治疗从"心""脑"同治的角度出发,以五脏、气街、四海、经络等理论为依据,结合针灸配穴的方法进行选穴,穴取百会、风府以调脑,取心俞、神门以调心,心脑同调,有助于缓解卒中后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虽然是现代医学病名,但是早在中医学论治"呆病""善忘"等疾病时就有对血管性痴呆相关症状的描述,且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并通过五脏来完成[1],五脏各有所藏之神并形成五神脏理论,五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则神失所养、神机失用发为痴呆,由此可见血管性痴呆的病位虽在脑,但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笔者在宫师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和查阅古籍文献,现以五脏为纲对血管性痴呆的病机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认知功能是神的一部分,脑主神明而五脏藏神。五脏功能状态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发生均有影响。五脏协调运转才能顺利化生精气血津液,并避免痰浊瘀血的形成,保证脑神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不应根据经验囿于脾、肾等某一脏腑,而应该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特别是五脏功能,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曾庆利 《国医论坛》2002,17(6):37-39
中医对于人体结构的认识 ,与现代医学概念不完全相同。它虽然具有现代医学解剖结构的内涵 ,但主要是以生理功能为单位划分的功能结构 ,这就是中医人体结构的两重性。五脏六腑各系统实际是功能系统。经络是联系脏腑与体表的结构 ,其性质必然与脏腑相同 ,但其联系是结构联系还是功能联系 ,仍很模糊。兹就五脏结构和五脏与七窍的联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十二经脉气血循环路线等方面探讨经络的实质。1 从五脏结构与五脏和七窍的联系看经络中医理论所说的五脏 ,其名称虽然与西医解剖器官相同 ,但功能却超越了同名器官的功能。如在中医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而引起基础代谢率和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属于"瘿劳""虚劳""虚损""痰饮""水肿"等范畴。其发生、发展与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关系密切,主要涉及脾、肾,亦与肺、肝、心有关。本病的治疗,立足中医整体观念,从五脏论治,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方面有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重复的刻板动作为自闭症系谱障碍的三大主症,其中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症状。目前自闭症病因尚未明确,亦无明确的特效治疗药物。因社会交往障碍患儿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吕英教授接诊超过200例自闭症患儿,发现此类患儿皆存在阳明主阖功能失常的病机,在"气一元论"指导下予相应方药对治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故文章从"气一元论"论述阳明的生理病理特性,并探讨其与自闭症社会交往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为便秘、腹泻等排便异常,脑肠轴在其发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引起普遍关注。《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魄门亦为五脏使"体现了大肠末端的肛门启闭功能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囊括脑生理病理在内的五脏生理功能失常会影响大肠传导及其末端魄门的启闭功能,从而出现便秘或腹泻,体现出"脑肠互动"的中医学视角。故以中医学的"魄门亦为五脏使"所反映出的五脏功能影响大肠功能来解读五脏气机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现多使用于儿童身上。其病证包括异常的语言能力、异常的交往能力、狭窄的兴趣以及固执的行为模式等。其中,儿童自闭症是儿童精神类疾病当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中医药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具有明确的疗效,但根据现有病因病机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临床效果难以提高,因此非常需要一个新的视角诠释其病因病机。本篇探讨运用玄府理论这一新视角解读自闭症,提出脑的功能玄府郁结闭塞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键病机。在治疗上,与其相对应的方法为开通玄府,可以运用宣发辛散药、理气芳香开窍药、动物类走窜通窍药三类药物达到开通玄府的目的。文章结合案例,介绍用玄府理论治疗儿童自闭症,期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心身疾病亦称为心理生理障碍,西医认为此病乃因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而引起功能代谢的广泛改变.治疗时首先寻找生物学病因,针对症状进行生物治疗同时注意调节心理、社会因素,酌情给予镇静剂,加强心理卫生宣教.中医学则强调"形神合一",认为心身疾病与脑和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故治疗时注重身心并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根据季节、地区以及病人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而辨证施治,尤其注重患者体质的强弱与寒热之偏.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过整理有关古籍和临床研究文献,分别从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两方面归纳总结"肝"与自闭症睡眠障碍的密切关系:"肝"的功能失常可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多种睡眠问题,同时自闭症儿童睡眠障碍日久必伤其"肝",加重其睡眠障碍。临床在治疗自闭症儿童睡眠障碍时,应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加强脏腑辨证,明确主次,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2.
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指出了五脏相通、五脏与自然、五脏与情志、五脏与人生长衰老的关系。我们从"五脏相通""四时五脏""五脏连七情"和"五脏系长衰"等理论重新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四时季节调理,正确运用中医干预方法去协调五脏功能,使得五脏和则百病不生,从而达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以胃肠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患者症状重叠现象极为常见。目前多数认为FGIDs与脑—肠轴的异常、胃肠运动障碍、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及肠道微环境失调等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理论在FGIDs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临床具体从气血、风湿、五脏相关角度出发,从脾论治FGIDs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是现今临床常见多发病,中医将其归属于"痰湿""痰浊""血瘀"等范畴,病机属本虚标实,五脏虚衰为本,痰浊、瘀血留滞为标,是脏腑尤其是五脏功能失调的结果。根据五脏生理功能,总结五脏与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从五脏立论,分别论治,制定了祛脂五法,分别是健脾祛脂法、滋肾祛脂法、疏肝祛脂法、益心祛脂法、补肺祛脂法,经临床实践观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浊阴走五脏""此受五脏浊气"分别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脏别论》。"浊阴走五脏""此受五脏浊气"都与五脏有关,存在关联性。联系《内经》其他篇章内容,认为"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广义指营养物质,狭义指五味;而"此受五脏浊气"中的浊气具有精微物质、代谢产物、病理性产物、邪气、失常的气机、七情过度等含义。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把两眼、两鼻、两耳和嘴称为上七窍,与下二窍之浊窍相对称为清窍。联系上七窍的功能,《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曰:"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鼻乃气窍。"另有称头顶百会为顶窍,眉间天目为意窍,枕骨粗隆上的凹陷处为神窍或玉枕窍。《医林改错·脑髓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有赖"卫总管"和"荣总管"通脊入脑,化而为髓;又"两耳通脑",目系"长于脑","鼻通于脑",将官窍、脑髓、神经、血管都归属脑窍范畴。总之,目前脑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因脑血管因素导致脑实质损害所产生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3])。本病属于中医学"呆病""文痴""健忘""郁证"等范畴,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笔者将VD常见中医分型做一概述,供临床辨治参考。1病因病机VD其本在肾,其标为风痰瘀血,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4])。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精气亏虚为本,风火痰瘀诸邪为标~([5]);尚有  相似文献   

18.
王飞雪  黄小波  裴卉  李浩 《世界中医药》2022,17(2):221-224,228
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呆病""善忘"等范畴,现代又有"中风痴呆病"的定义,将其与其他呆病区分开来.历代医家认为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肾、脾胃、肝、心、肺等虚损均可致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五脏亏虚及气血亏虚为主,邪实以痰、瘀为主.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玄府郁阻致病""络脉虚损致病"及"三焦气化失司致病"的病机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痴呆属中医老年呆病范畴,中医对痴呆的专论散见于"呆病"、"善忘"、"痴证"、"颠证"、"郁证"、"神呆"等病症中,其病机复杂,包含了中医症状学的多种病症,是脑衰老病机多元化的表现,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老年呆病病位在脑,却是涉及五脏功能失调的全身性疾病,涉及心、肝、脾、肾诸脏功能衰退和失调."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治疗老年性痴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此针法的组方和立法依据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排尿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症候群,属于中医学"淋证""癃闭""遗溺"范畴。传统多从肾和膀胱论治该病,石学敏教授不仅重视"肾主水,司开阖"的功能,更强调肾主骨生髓、脊髓上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认为脑实则神全,脑神失调则膀胱开阖无度而致排尿功能障碍,提出排尿功能障碍的新病机为"脑神失调,脬宫失司",病位在脑、肾和膀胱(脬),确立了"调神理脬"针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手法操作进行了规范,为针刺治疗排尿功能障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