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学上倡导“大语文教学观“,主张开发教育资源,突破“教教材“的束缚,反对把“语文教学“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教学“。这些教育理念为拓展语文教学的视  相似文献   

2.
韩军在《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应回归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和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的传统。分别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五、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六、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什么?语文又不是什么?这是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语文”,于此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怪圈”,或走入了一个“黑洞”,要以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语文和评说语文,甚至践行语文,犹如古时楚人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本身就是语文内在“言与义”的矛盾,也是语文外在“情与境”的矛盾,但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谈“语文”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才能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保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语文元素”呢?一、基于文本:进入文本的语文世界“语文元素”在哪里?“语文元素”从哪里来?“语文元素”当然在文本之中,当然从文本中来。但是,“语文元素”蕴含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5.
守住“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发挥教学设计功能,完整语文教学元素,紧贴语文“本味”;借助潜入语境功能和图式建构功能,激发语文“趣味”;在善用资源中悟“巧”,在品析语言中会“巧”,体验语文“巧味”;读出真感,写出真情,审出真美,践行语文“真味”。  相似文献   

6.
王益民 《师道》2010,(4):35-36
语文有很多的这个“派”、那个“式”.他们大都在研究“怎么教”。我这里不是说“怎么教”不重要.只是以为有点“过”了:动辄就在语文前面加个定语,这个语文那个语文的。崔峦老师说,在“语文”前加任何一个定语都不是“语文”了,窃以为然。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也不乏忽视“语文”本色、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文艺表演”、“绘画比赛”以及其他学科活动的现象,其中的“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花絮、点缀而已。细思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究竟该如何体现?确实是横亘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操之过慎,会“唯语文”;操之过松,会出现“泛语文”甚至非语文。在此,笔者想借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薄的看法。一、以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性”就是一个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可能的要素,进行一番“像,还是不像”的判断的尺度。“语文性”是语文课程特有的、必要的概念。用“语文性”这一尺度来判断,我们就可以知晓,语文教学是不是符合以及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符合语文的性质和特点。符合,即意味着“有语文性”;高度符合,就意味着“很有语文性”;如果不符合,就意味着“语文性欠缺”或“失去了语文性”。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胡修喜 《江西教育》2010,(10):32-33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着力探求语文教育本质,语文教育本质是语文教育理论中执一驭万的关键和枢纽,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始终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语文教育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语文教育理论界要研究它的本质。只有正确树立语文教育本质观对语文教育的制约处于首位的观念.并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的有机结合,且切实处理“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之间的谐和关系,才能真正科学地认识、理解并把握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2.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3.
“深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度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旨在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肤浅”与“表面化”,呼吁语文教学回归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上。目前,“深度语文”教学理念还仅仅在部分重点中学被少部分语文教师付诸实践。这主要源于“深度语文”所预期的课堂要素水平与实际存在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与矛盾。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一定能使“深度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冲破狭窄的课堂“围城”,让语文课程的“触须”向外延伸,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参与和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即“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5.
滴血亲情     
学好语文,套用郑板桥“功夫在诗外”一话,则“功夫在语文外”;而在语文众多的“外”中,艺术应占重要的一席。于是,也可以这样认为,学好语文“功夫在艺术中”。下面笔者试从在艺术中学习语文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全语文”(Whole Language)教学研究领域宽泛,它包括全语文学校、全语文教师、全语文教学法。在香港被称之为“全语文取向”(Whole Language Approach),在台湾,“全语文”也译作“全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是跨学科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和2011年修订版,感受其中秉承的语文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有两个词语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一个是“大语文”,一个是“小语文”。对于笔者来说,“大语文”指的是一种教学思想,而“小语文”指的是一种教学策略。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在“大语文”的思想指导下,将“小语文”的教学策略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更为令人欣喜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张玲初 《中国教师》2008,(20):24-26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在笔者看来,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如何让这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飘溢,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呢?笔者根据个人及同事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彰显“语文味”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