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回顾近10多年来有关狼疮性肾炎(LN)治疗的主要文献,简述目前临床常用的和较新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LN的疗效,以及笔者的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2.
谭红阳  许弄章 《安徽医药》2014,(12):2221-2225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工业化,环境污染加重,LN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 LN的治疗原则包括免疫抑制治疗和支持治疗,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防止狼疮性肾炎的进展及复发,保护肾功能,防止治疗带来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经过几十年的探索,LN的免疫抑制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LN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狼疮性肾炎的生物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LN)的治疗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但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无效或反复复发。生物制剂为LN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LN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其毒副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综述LN的治疗现状,同时展望新的治疗方法,如骨髓移植、生物靶向治疗和血浆置换等.  相似文献   

5.
狼疮肾炎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狼疮肾炎(LN)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单独临床表现,也可是多系统受累的一部分,主要为局部或弥漫性肾小球增生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对LN致病因素研究的深入,其治疗策略已取得了可观的新经验,LN的生存率较前已显著提高,新的生物制剂和干细胞等新的治疗手段给重症难治性LN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介绍了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狼疮性肾炎分类标准,并综述了其治疗方案及原则。  相似文献   

6.
狼疮性肾炎(L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其病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LN的肾损害和进行性肾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LN由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复杂,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现总结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狼疮性肾炎(LN)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疾病引起的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率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之首。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用环磷酰胺治疗LN1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蒋炜  黎磊石 《江苏医药》1991,17(1):19-21
本文对31例狼疮性肾炎(LN)重复肾活检进行研究,认为对临床病情判断、指导治疗、估价预后有重要意义,证实了LN 的免疫病理类型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9.
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病理分型,LN的治疗一般分为诱导期治疗和缓解期治疗两个阶段.免疫抑制剂与激素联合用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用药方案.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发展和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LN的治疗取得了长足性进展,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现就LN治疗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42例狼疮性肾炎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与临床特点,了解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LN患者的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结果Ⅰ、Ⅱ、Ⅲ、Ⅳ、Ⅴ型各占2.3%、11.9%、28.5%、42.6%、14.3%;结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一定联系;肾活检对判断疾病活动性,指导治疗与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与病理,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对36例狼疮性肾炎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给予口服强的松,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合并肾功能衰竭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总有效率达72.3%,死亡率16.6%。结论狼疮性肾炎及早地行肾活检,有助于诊断,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情的预后与病理类型、有无合并症及病变累及器官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基泼尼松龙(MP)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治疗组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24 h尿蛋白和血肌酐(Scr)及狼疮活动性分数(SLEDA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可显著增加疗效,并能使病情缓解,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周竹  刘青  代薇 《云南医药》2010,(1):59-61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LN的治疗缓解率明显提高,存活期逐渐延长。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死率还较高,感染已成为引起SLE患者病情进展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经肾穿刺活检的(LN)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采用间歇环磷酰胺(CTX)冲击法和激素联合霉酚酸酯(MMF)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MMF、CTX均能显著降低狼疮性肾炎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改善免疫指标,改善肾功能且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MF组不良反应较CTX轻微。结论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均能有效控制狼疮性肾炎,但霉酚酸酯不良反应少,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狼疮性肾炎手段的临床效果,选取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接受单纯激素治疗,治疗组22例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治疗,从患者的治疗效果、24h尿蛋白、尿红细胞、肌酐、C3、血沉、并发症、狼疮活动评分等方面对LN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不论是单独激素治疗还是激素和CTX同时治疗狼疮性肾炎都能起到临床治疗效果,但是激素+CTX治疗效果相对更好。结论激素+CTX在临床治疗狼疮性肾炎上具有更大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狼疮性肾炎(LN)的治疗根据发病机理,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主要治疗药物,但大剂量长程应用,其副作用严重,甚至致死。我们采用雷公藤多式加双冲击治疗LN1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LN为199O~1993年间住院病人,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18~42岁,平均2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与病理,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对36例狼疮性肾炎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给予口服强的松,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合并肾功能衰竭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总有效率达72.3%。死亡率16.6%。结论 狼疮性肾炎及早地行肾活检,有助于诊断,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情的预后与病理类型,有无合并症及病变累及器官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青年女性,常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当累及肾脏时即为狼疮性肾炎(LN).LN 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时,易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混淆[1].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LN 10例,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骨桥蛋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肾组织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探讨其在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观察40例狼疮肾炎和10例正常肾组织中OPN蛋白和KP1表达,用原位杂交检测LN及正常肾组织OPNmRNA表达,结果:狼疮性肾炎肾小管OP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并与间质巨噬细胞及肾间质病变明显相关,结论:OPN在导致LN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及肾小管间质损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全身性疾病 ,多见于 2 0~ 5 0岁的成年女性 ,其患病率在人群中约为 1/ 2 0 0 0 ,并以每年新增 1/ 4 0 ,0 0 0的速率增加。SLE所致的肾脏损害已成为突出的临床问题 ,是我国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首位病因 ,约占终末期肾脏病的 1~ 3% ,狼疮性肾炎 (LN)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到SLE的预后。尽管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丞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如 (1)狼疮性肾炎在诱导治疗阶段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 ,即治疗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