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目的验证隐球菌可以上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S100A10基因来活化尿激酶-纤溶酶系统,从而更易穿过血脑屏障。方法 1将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和新生隐球菌B3501共孵育,检测加菌的实验组和不加菌对照组S100A10、UP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2用慢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比较S100A10基因正常组和沉默组的S100A10和UP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3构建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比较S100A10基因正常组和沉默组隐球菌通过的差异性,用底物显色法检测尿激酶-纤溶酶系统的相关活化情况。结果 1新生隐球菌B3501和bEnd.3共孵育,Real-time PCR显示S100A10和UPA的mRNA高表达;Western-blot显示S100A10目的蛋白和UPA蛋白高表达。2沉默S100A10基因后,S100A10和UPA基因及蛋白表达分别受到抑制。3隐球菌添加到Transwell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S100A10基因未沉默组通过血脑屏障的隐球菌数量比S100A10基因沉默组多,尤其是8h、16h、24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沉默S100A10基因的对照组的纤溶酶原和尿激酶的活化程度高于沉默S100A10基因的实验组,其中纤溶酶原在8h、16h、24h,尿激酶在16h、24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球菌能同时使内皮细胞S100A10基因、UPA基因的高表达,活化尿激酶-纤溶酶系统,提高其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共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谱,推测蛋白质表达改变在孵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二维凝胶电泳获得新生隐球菌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点,对部分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mRNA表达进行定量比较。结果Peroxiredoxin I及Calpactin I lightchain等13个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改变,Peroxiredoxin I及Calpactin Ilightchain的mRNA表达明显改变,其mRNA含量的改变趋势与相应的蛋白质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Peroxiredoxin I及Calpactin Ilightchain等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可能与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新生隐球菌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谱。方法利用二维凝胶电泳获得新生隐球菌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并对部分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分析。结果Peroxiredoxin1及Calpactin I light chain等13个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两组细胞间发生明显改变。结论Peroxiredoxin1及Calpactin I lightchain等蛋白可能参与了新生隐球菌对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侵袭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细胞与隐球菌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为隐球菌的嗜中枢性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法比较bEnd.3细胞与不同血清型隐球菌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某些重要基因的变化加以验证.结果 我们对bEnd.3与隐球菌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进行了对比,共获得差异基因383条,其中263条基因表达下降,120条基因表达上升,并根据比较结果选取了黏附分子CDH 10及硒转运蛋白SELENBP 1两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发现bEnd.3与隐球菌作用后CDH 10表达明显下降,而SELENBP1表达明显上升.结论 隐球菌能引起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H 10表达下降及硒结合蛋白selenbp1表达上升,这可能与其侵袭血脑屏障有关.而SELENBP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神经系统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艾滋病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共病因素导致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S100B抑制剂SBi4211对HIV-1 gp41促进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黏附实验分析SBi4211是否能阻断HIV-1 gp41诱导下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免疫印迹方法进一步检测在此过程中SBi4211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SBi4211可显著抑制HIV-1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作用,且呈时间、剂量效应(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Bi4211可抑制新生隐球菌和/或HIV-1 gp41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的表达。【结论】SBi4211可通过下调受体CD44来阻断HIV-1 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效应,这为了解HIV-1与新生隐球菌共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新生隐球菌GXM能否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隐球菌嗜中枢性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使用Roche Nimble Gen 12×135K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 End.3与不同浓度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后差异表达的基因;结合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使用top GO进行差异基因GO分析,结合GO语义挖掘与隐球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能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信息;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重要基因PIK3C2G和ADAMDEC1的表达水平变化加以验证。结果 b End.3细胞与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前后基因表达对比发现,实验组GXM(90μg/m)组总共有402个基因表达上调,296个基因表达下调,GXM(180μg/m)组总共有421个基因表达上调,564个基因表达下调,细胞膜、细胞骨架、磷酸肌醇-3-激酶活化、1-磷酸肌醇-3-激酶活化、细胞紧密连接等生物过程差异表达基因较为富集;对PIK3C2G基因和ADAMDEC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基因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上升,且与GXM浓度正相关。结论新生隐球菌GXM能够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PIK3C2G基因、ADAMDEC1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和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新生隐球菌侵染血脑屏障过程中表皮调节素EREG(epiregulin)的表达量,探讨EREG在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新生隐球菌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以PBS(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为对照组,按照新生隐球菌感染时间分为感染3 h、6 h、12 h三组,通过检测不同感染时间Transwell上室单细胞跨膜电阻及下室菌悬液涂布来判断新生隐球菌对血脑屏障的黏附及穿透能力的改变,并应用western-blot检测该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EREG的表达量。结果 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新生隐球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加剧,穿透血脑屏障的数量增多,血管内皮细胞EREG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与EREG的表达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白化株的吞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白化株活力的影响,探讨黑素在抗吞噬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新生隐球菌白化株Mel~-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检测其出芽率,并通过电镜观察Mel~-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 1个巨噬细胞可吞噬多个Mel~-,J774细胞对Mel~-菌株的吞噬指数为0.36±0.05~1.24±0.21,而Mel~-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仅达8.44±1.28%,出芽率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结论 巨噬细胞可较快抑制荚膜缺陷株的繁殖,巨噬细胞有对白化株新生隐球菌Mel~-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隐球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感染小鼠疾病病程的作用。方法应用单侧小鼠鼻孔接种感染新生隐球菌建立小鼠吸入感染隐球菌模型,在感染后第1、4、7、11、14、18、21天,PAS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通过RT-PCR检测相应时间点小鼠巨噬细胞内相关细胞因子(IL-6、IL-8、TGF-β、TNF-α)的表达。结果小鼠吸入感染隐球菌后,PAS染色发现第4天肺内散在分布隐球菌,第7天可见肉芽肿形成,第11天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第14天见肉芽肿内大量隐球菌,第18天隐球菌分布至全肺,第21天肺组织大量坏死;RT-PCR结果显示TGF-β和IL-6的表达在感染后14天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其中TGF-β升高幅度更为明显。结论在新生隐球菌感染小鼠中,TGF-β参与了机体的抗真菌免疫,在调节炎症反应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的影响。方法新生隐球菌标准株B3501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后,检测其出芽率,并通过电镜观察B3501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被吞噬的B3501超微结构完好,J774细胞对B3501菌株的吞噬指数在5.67%±1.29%~8.76%±3.09%,而B3501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较高,可达46.85%±6.63%,出芽率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下降,但4hrs组和8hrs组无明显差别(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内的新生隐球菌细胞壁完整。结论虽然巨噬细胞存在着胞内和胞外的抗隐球菌活性,但新生隐球菌仍可在其细胞内外存活并繁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B3501标准株的主要毒性基因表达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巨噬细胞分别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共孵育4h,收集被J774.16吞噬的B3501作为实验组,提取实验组和在37℃条件下5%二氧化碳单独培养的对照组B3501的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774.16细胞内和对照组B3501的CNLAC1、CAP60、URE1、NMT表达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新生隐球菌的CAP6,CNLAC1,NMT及URE1基因的mRNA在每百万看家基因(GAPDH基因)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8±0.084)×10^4,(1.806±0.322)×10^4,(2.267±0.074)×10^4和(4.041±0.271)×10^4;而对照组这4种毒性因子基因含量分别为:(1.139±0.183)×10^6,(9.324±5.028)×10^3,(1.326±0.028)×10^6和(1.307±0.001)×10^6,均远比实验组高,其中以NMT最为明显。结论新生隐球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主要的毒性因子基因表达下降,其中以NMT最为明显,而CNLAC1下降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ATBFUNGUS2半固体培养基法在测定念珠菌属和新生隐球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CLSIM27.A2微量液基稀释法和ATBFUNGUS2法同时测定131株念珠菌和20株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LC)、氟胞嘧啶(5-Fc)和伊曲康唑(ITC)的敏感性。结果①两种方法对于AmB、5-FC、FLC和ITC的一致性分别为98%、89.4%、78.8%和78.1%;②所有受试菌株中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为80%,但ATBFUNGUS2法将2/5株M27-A2法检查为FLC耐药的白念珠菌判断为敏感或剂量依赖,将8/10株M27-A2法检查为FLC剂量依赖的白念珠菌判断为敏感或耐药。③ATBFUNGUS2法中AmB的MIC值判读范围偏高,以致于实际工作中不能读出准确的值。结论ATBFUNGUS2半固体培养基法在测定念珠菌属和新生隐球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时不失为简单、快速而且重复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获取高质量的新生隐球菌总RNA的实验方法。方法选取新生隐球菌的荚膜株、荚膜缺陷株,分别设计采用4种方法提取总RNA:酸洗玻璃珠法、液氮研磨法、异硫氰酸胍一步法、冷酸洗玻璃珠联合Yeast RNA kit法。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量其OD260、OD280的值,并且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同时应用定量PCR法鉴定RNA质量。结果酸洗玻璃珠法、液氮研磨法、异硫氰酸胍一步法、冷酸洗玻璃珠联合Yeast RNA kit法的RNA产量分别为0.2μg/105细胞、0.4μg/105细胞、0.1μg/105细胞、0.6μg/105细胞。结论冷酸洗玻璃珠联合Yeast RNA kit法提取的RNA均一性和完整性最好,是简便、快捷地提取具有荚膜和细胞壁双重屏障的新生隐球菌RNA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蒺藜甾体皂苷类化合物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光镜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形态的影响;MTT法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观察不同浓度TTS-12对新生隐球菌细胞生物膜关键基因PMT4表达的影响.结果 经TTS-12处理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结构更疏松,TTS-12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指标及PMT4基因表达水平(P<0.01).结论 TTS-12可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通过降低新生隐球菌PMT4基因表达可能是其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氯喹与氟康唑体外联合应用对隐球菌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参考M27-A方案,检测10μmol/L,100μmol/L与1 000μmol/L 3种浓度氯喹与氟康唑联合后对20株菌株的氟康唑对隐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的变化。结果与10μmol/L氯喹组相比,100μmol/L以上浓度的氯喹组可以显著降低氟康唑对隐球菌的M IC与MFC。结论氯喹在体外可以提高氟康唑抗隐球菌的作用,与氟康唑具有协同抗隐球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We found that the inges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resulted in the death of the fly but that the inges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or the nonpathogenic Cryptococcus kuetzingii or Cryptococcus laurentii did not. The C. neoformans protein kinase A and RAS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previously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virulence in mammals, also played a role in killing DROSOPHILA: Mutation of the Toll immune response pathway, the predominant antifungal pathway of the fly, did not play a role in Drosophila defense following ingestion of the yeast. However, the Toll pathway was necessary for the clearance of C. neoformans introduced directly into the hemolymph of D. melanogaster and for the survival of systemically infected flies.  相似文献   

18.
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山苍子油治疗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检测小鼠肾脏及肺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山苍子油不仅能够显著延长感染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率,而且可显著增加感染小鼠肾脏及肺菌落清除率。结论山苍子油对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STE12α基因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别敲除血清A型和血清B型新生隐球菌菌株的STE12α基因,建立缺陷株,再将STE12α基因重新导入建立重建株。观察并比较野生株、STE12α基因缺陷株及重建株在体内、外孵育后菌落和菌落的形态学差异。结果 STE12α基因缺陷株组形成的菌落明显偏少,菌株直径偏小,荚膜发育不良,而重构株组这些方面的改变都得到了恢复。结论 STE12α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形态学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直接影响其毒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