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噻虫嗪LC-MS/MS分析方法,单次灌胃给予大鼠2种剂量噻虫嗪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方法]使用Phenomenex Luna 5μm C18(2)色谱柱,采用ESI离子源,定量离子对为292.0/211.2。采用DAS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低高剂量组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均为2 h,Cmax分别为71.8、389 mg/L,t1/2z分别为7.84、16.4 h,AUC(0-t)分别为1053、8 661 mg/(L·h)。[结论]该分析方法适用于大鼠血浆中噻虫嗪的测定。噻虫嗪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曲线,评价穿心莲内酯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分别单剂量给予大鼠穿心莲内酯自微乳和穿心莲内酯混悬液,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穿心莲内酯的质量浓度,采用DAS 2.0程序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穿心莲内酯自微乳和混悬液的药动学参数分别是C_(max)为18.30μg·mL~(-1)和7.225μg·mL~(-1),Tmax为2.0 h和3.0 h,AUC0-24h为63.995μg·h·mL~(-1)和32.32μg·h·mL~(-1),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相对于混悬液的生物利用度为156.39%。结论: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相对于混悬液,能够显著提高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40000)化促红细胞生成素(PEG-EPO)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建立检测PEG-EPO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进行验证。用1、3和9mg/kg3个剂量的PEG-EPO经静脉注射猕猴,给药后各时间点检测猕猴体内的血药浓度,用DAS软件获取各剂量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PEG-EPO在猕猴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1、3和9mg/kg3个剂量的PEG-EPO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51.89300±5.39558)、(42.48550±3.01606)和(56.46130±6.81932)h;AUC0~144分别为(109.32±9.82)、(236.23±36.16)和(722.55±84.31)mg/L·h。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的PEG修饰的EPO能显著延长其在猕猴体内的半衰期。  相似文献   

4.
建立大鼠血浆中芍药苷浓度测定的LC-MS法,考察大鼠灌胃当归四逆汤后,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色谱柱为Symmetry C18(50mm×4.6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5mL/min。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ESI),选择性离子检测(SIM),负离子模式。5只雄性SD大鼠按照10g/kg的剂量灌胃当归四逆汤,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58431.9±6321.3)μg·min/L,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382.2±96.5)μg/L,达峰时间(T_(max))为(30.0±0.0)min,半衰期(t1/2)为(76.8±13.5)min。建立的大鼠血浆中芍药苷浓度测定的LC-MS方法准确、简单、灵敏度高、专属性好,适用于大鼠体内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稻田中的残留特征,笔者建立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稻田水中的分析方法,运用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1~20 mg/L,吡蚜酮和毒死蜱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稻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4%~92%和85%~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3.2%和0.5%~4.1%,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相关基质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02~0.08 mg/kg和0.001~0.2 mg/kg。吡蚜酮和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及稻田水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吡蚜酮在水稻植株及稻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9.1 d和0.76~17.7 d;毒死蜱分别为1.2~3.4 d和1.7~7.0 d。采用30%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180和270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 d,采收间隔期为14、21和28 d,收获糙米中吡蚜酮的残留量小于或等于0.10 mg/kg,毒死蜱残留量小于或等于0.15mg/kg。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吡蚜酮和毒死蜱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分别为1.595 mg和0.602 mg,风险概率(RQ)分别为84.4%和95.6%,建议30%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在水稻上使用,最高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180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6.
胡洋  杨奕  杨子毅 《广州化工》2020,48(10):101-104
建立布洛芬体内分析方法,研究儿童用布洛芬混悬液"美林"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灌胃给予美林混悬液37.5 mg/kg(以布洛芬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布洛芬血药浓度,并用DAS 3.2.8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布洛芬体内分析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符合生物样品测定方法,体内药动参数T_(max)、C_(max)分别为(1.21±0.64)h、(49.53±15.29)μg/mL,AUC_(0-t)和AUC_(0-∞)分别为(343.49±96.16)μg/mL·h~(-1)、(352.37±87.28)μg/mL·h~(-1),表明制剂在体内持续释放并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SD大鼠单次及多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单次皮下注射按18、180、900μg/kg给药;多次皮下注射按180μg/kg,1、4、7d给药;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ELISA法检测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SD大鼠单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剂量依赖关系,体内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多次给药后,未见PEG-IFNα2b的达峰值时间延长及峰浓度升高的现象,曲线下面积(AUC)亦未见增加,末次给药后大鼠的血药浓度曲线呈一室开发模型,半衰期与单次给药半衰期无明显差异,多次皮下给药无蓄积倾向。结论PEG-IFNα2b半衰期比IFNα2b显著延长,使用PEG-IFNα2b可以减少用药频次,并可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赖诺普利浓度的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Lc-MS-MS)法,评价赖诺普利试验片与参比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20名志愿者随机单剂量双交叉口服赖诺普利试验片和参比片10mg,采用沉淀蛋白法预处理血浆样品后,进行LC-MS-MS法测定.结果 试验片和参比片中药物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54±21)和(53±23)μ g·L-1,tmax分别为(6.4±1.4)和(6.7±1.1)h,Auc0~36.分别为(569±244)和(566±269)μg· h·L-1,AUC0~∞分别为(589±250)和(587±268)μg·h·L-1;按AUC0~36计算,赖诺普利试验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8)%.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定量分析线性关系均良好,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片与参比片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纳洛酮对吗啡术后镇痛效能及血浆阿片样物质的髟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子宫切除、术后使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病人60例,随机分成3组M组,镇痛泵中使用吗啡10 μg·kg-1·h-1;MN0.05组,在M组用药基础上加纳洛酮0.05μg·kg-1·1h-1;MN0.2组在M组用药基础上加纳洛酮0.2μg·kg-1·1 h-1.双盲随访3组病人镇痛效果.于入室、术毕、术后6 h、术后24h及术后4 2h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检测血浆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强啡肽、亮啡肤)水平.结果 MN0.05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组,MN0.2组在术后6hVAS评分高于M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N0.05组血浆强啡肤、亮啡肽水平在术后6h、术后24h均高于M组,β内啡肤水平在术后6h低于M组,术后24h高于M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N0.2组阿片样物质水平与M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小剂量纳洛酮对吗啡的镇痛效能有不同的影响,其机制与影响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及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杨小云  付丽娜  庞榕 《广东化工》2014,41(24):25-26
目的研究槲皮素嵌段共聚物胶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槲皮素嵌段共聚物胶束。以槲皮素溶液剂为对照,考察胶束大鼠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采用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胶束在大鼠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中溶液剂的t1/2β为9.15±4.91 min,AUC为36.55μg·min·m L-1;胶束t1/2β为40.28±2.53 min;AUC为84.97μg·min·m L-1。结论胶束能明显延长槲皮素在体内滞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氨茶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 (4.6 mm×200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4 ∶ 76),检测波长为274 nm.结果表明,大鼠灌胃给予氨茶碱后,其代谢符合二室模型;由统计矩参数表示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1.083士0.195...  相似文献   

12.
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发酵动力学及比生长速率控制策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恒化培养对S-腺苷甲硫氨酸(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生长与限制性基质蔗糖浓度之间符合Monod关系式,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0.28 h-1,饱和常数KS为1.27 g/L;当0.005 h-1≤μ≤0.11 h-1,产物生成模型为qSAM=-1.39μ2+0.19μ,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为qS=μ/0.62+0.012. 基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分阶段控制菌体比生长速率的流加培养策略,据此策略在5 L反应器中发酵24 h,SAM浓度达3.56 g/L,而SAM产率达0.15 g/(L·h),比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高67%.  相似文献   

13.
HPLC法测定氟苯咪唑原料药中的残留乙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可靠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氟苯咪唑原料药中溶剂乙酸残留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法,Agilent ZORBAX SB—C18(4.6×250mm,5μm)色谱柱,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A泵流动相:磷酸溶液(0.7mL磷酸于1000mL水中,用1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PH为3.0)-色谱甲醇=950:50,B泵流动相为色谱甲醇;检测波长采用210nm;流速设定为1.2mL·min-1。结果乙酸在2.5~1014.9μg·mL-1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9,n=6),回收率为99.2%,精密度RSD=1.1%。结论该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能满足氟苯咪唑原料药中乙酸残留测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罗运强  靳广洲 《工业催化》2009,17(11):16-19
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在CH4/H2气氛中将MoO3碳化制备了Mo2C催化剂, 并对Mo2C催化剂进行了XRD和BET表征。以喹啉/环己烷溶液为模型化合物, 通过高压微反评价实验考察了Mo2C催化剂的喹啉加氢脱氮活性。结果表明, MoO3在CH4/H2气氛中程序升温至终点温度675 ℃,并在此终点温度下还原碳化150 min,可制得高纯度的β-Mo2C。当还原碳化温度高于675 ℃,随着还原碳化温度的升高,Mo2C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 表面积炭增多, 导致喹啉加氢脱氮活性下降。而当还原碳化时间少于150 min时,MoO3未能充分转化为Mo2C,导致喹啉加氢脱氮活性较低。因此,较适宜的Mo2C催化剂的合成条件为:还原碳化温度675 ℃,还原碳化时间150 min。在反应压力3.0 MPa、 空速8 h-1、H2与原料液体积比500∶1以及 氮含量为1 000 ng·μL-1的喹啉/环己烷溶液中, Mo2C催化剂的喹啉加氢脱氮活性明显高于MoS2和MoO3催化剂。Mo2C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60 ℃的喹啉加氢脱氮转化率达到58.69%,表现出较高的喹啉加氢脱氮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次毫米过滤(SMF)组件实现高含量污泥(MLSS)分区(A区和B区),为膜生物反应器(B区)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适宜的污泥质量浓度(5.0~10.0 g.L-1)。研究了回流体积比≥2.0条件下SMF组件(孔径0.47 mm)分离高含量污泥的运行特征及分区效果,对比分析了两区微生物实测与理论含量的差异,并考察了SMF组件耦合A区对营养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分离高含量污泥时,目标B区的污泥的质量浓度为2.0~10.0 g.L-1,对膜生物反应器是适用的;对应A区的污泥的质量浓度在15.5~33.5 g.L-1。SMF组件滤出液MLSS的质量浓度在1.4~4.2g.L-1,平均通量可达192 L.m-.2h-1。此外,SMF组件耦合A区对COD的去除率在82%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滤后水为本底,研究了其在氯化消毒过程中卤乙腈(HANs)的生成量,并考察了投氯量和pH值的影响。以甘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甲胺6种物质为典型有机氮化物,研究了其对饮用水消毒过程中HANs生成量和耗氯量的影响。结果显示,HANs生成量与投氯量成正比、与pH值成反比。UFC结果显示滤后水本底HANs生感量为11.2μg·L^-1;有机氮化物的存在会强化消毒过程中HANs的生成,强化作用与有机氮化物性质和含量有关;6种有机氮化物对HANs的影响顺序为天门冬氨酸(36.0μg·L^-1)〉甘氨酸(17.2μg·L^-1)≈甲胺(17.0μg·L^-1)〉赖氨酸(14.0μg·L^-1)≈亮氨酸(13.8μg·L^-1)≈半胱氨酸(13.6μg·L^-1);有机氮化物还能使耗氯量增加,增加值与有机氮化物性质和含量有关,多数有机氮化物所造成的耗氯量增加与其含量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锰改性沸石(MOCZ)对水中砷的吸附效果、影响因素及其吸附除砷的机理。结果表明,当原水中的砷浓度为100μg·L-1时,在MOCZ与砷的质量比为100:1、温度为25℃、接触时间为240min、水样pH值为6~7的条件下,MOCZ对砷的去除率达到900.4以上,吸附后水样中砷浓度为9.50μg·L-1,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10μg·L-1)。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描述MOCZ对水中砷的吸附行为,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R2=0.9856,初步推测为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18.
RP-HPLC法测定落叶松中二氢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落叶松中二氢槲皮素的含量。确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ODS—C18(4.6mm×200mm,5μm);流动相为V(甲酵):V(水):V(冰醋酸)=40:59:1;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88nm;柱温为28℃。在此条件下,二氢槲皮素与其它组分得到良好的分离。线性范围为0.02~0.2μg·μL^-1(r=0.9998),精密度RSD为0.96%(n=5),平均回收率为100.4%。  相似文献   

19.
摘要:优化了重组茵E.coliBL21(DE3)/pET28b(+)-NIT发酵产腈水解酶的条件,确定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玉米浆粉25g·L-1,酵母浸出汁5g·L-1,NaCl10g·L-1,Fe3+0.5mmol·L-1。初始pH值7.5;最适诱导产酶条件为:诱导剂乳糖0.5g·L-1,诱导剂加入时间为接种6h后,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28h,在此条件下产酶量达到6161.46U·L-1。所得茵体用于不对称转化R,S-扁桃腈生成R-(-)-扁桃酸,转化率达92.02%,产物e.e.值达99%。  相似文献   

20.
陈一凡  赵谢她 《广州化工》2013,(22):116-117,148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替沙星分散片中加替沙星的含量。方法如下:采用Hypersil ODS2柱(1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08 mol·L-1磷酸盐缓冲液(取1.1 g磷酸二氢钾,加水溶解成1000 mL,并用磷酸调pH=2.5)-0.5 mol·L-1四丁基溴化铵溶液(45∶55∶0.6,用磷酸调pH至3.0),检测波长为292 nm,流速:1.0 mL·min-1;柱温:室温。结果显示:加替沙星在19.2~96.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RSD=0.3%,n=9)。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