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诗歌渐入低谷,人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了现代格律诗.论述了新诗的危机能从形式建设,特别是现代格律诗中找到出路.现代格律诗既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血脉相连,又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而且经过众多诗人和理论家的努力,它已经不断成熟并日趋完善,是新诗再也无法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陈学祖 《江汉论坛》2001,3(2):72-76
本文论证了50年代中国格律诗理论的基础及其理论内涵,认为它继承了新月派、中国新诗派对格律诗的可贵探索,体现了当时的诗歌理论家对于诗创作实践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诗歌渐入低谷,人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了现代格律诗。论述了新诗的危机能从形式建设,特别是现代格律诗中找到出路。现代格律诗既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血脉相连,又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而且经过众多诗人和理论家的努力,它已经不断成熟并日趋完善,是新诗再也无法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新格律诗倡导诗歌格律,对新诗的发展具有规范意义,但也存在着对诗歌音乐性理解狭隘的不足;同时,新格律诗体现着中西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与融合,其理论思维兼具东西诗论特色,格律形式受惠于中英格律诗歌传统;新格律诗所体现的艺术精神,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也深受英美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人精神结构的外化。  相似文献   

5.
<盛京时报>作为东北文学史的传媒见证,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阶段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文艺副刊<神皋杂俎>的"文苑"、"新诗"专栏刊登了大量的传统格律诗和新诗,并且在1923年引发了关于新诗的一系列争论,其中涉及了新诗押韵、对仗与否等传统格律诗范围内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探出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传统格律诗的嬗变过程,同时还具有文艺理论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由诗和格律诗是诗歌形式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代表着诗歌形式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当前,我们尤其应该着重于新的格律诗的发展。 格律诗是和非格律化的自由诗相对而言的,这两种形式在诗歌发展史上各有千秋,至今仍然并存着。《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开端,基本是一种自由体的诗。以后在诗歌发展过程中,从四言、五言到七言,逐步形成了较严密的章法、句法、音律要求等规则,随着诗歌形式的逐步成熟,后来才出现了格律诗,并被作为一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7.
英语诗歌表面上看起来显得比较简单易懂,可是译者却往往译错。原因是没有理解到英诗的深刻内涵,没有遵守诗歌的翻译原则,更没有注意到译语的修辞要求。原诗是格律诗时,其用词用语也都是简洁浓缩的,寓意也是深刻的。尤其是它的韵律和节奏使之拥有音乐之美。因此,翻译时应该争取用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和相对应的译语质量、修辞来表现之。否则,对于很看重格律诗的弗罗斯特而言,以自由体形式来翻译他的格律诗以及忽视修辞的作用将会大大弱化其诗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格律诗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体系,经历两个主要阶段,存在着三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内在机制。其每一后项能反映出前项与某一发展阶段的某些特征,体现出历史的延续与开放。本文试图把现代格律诗置入发展着的中国诗学体系中,置入现代化的世界文学范围内考察,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交叉度上探索、追踪现代格律诗的民族化、现代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三)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则写的诗。维吾尔格律诗要求诗节、诗行符合一定的标准,顿或音组整齐,声韵和谐。这就使诗的节奏更鲜明,旋律更匀称,音调更优美。因而,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更富于音乐性。根据形成节奏的不同,维吾尔格律诗基本上有两种格律,一是巴尔玛克格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自“五四”以来,几乎是伴随着新诗的发展而发展。在“新月派”鼎盛时期,现代格律诗可以说风靡一时,不说在诗坛占居优势,起码也  相似文献   

11.
柳春蕊 《阴山学刊》2007,20(3):33-38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12.
杨廷理的西域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汉 《西域研究》2005,(2):75-80
杨廷理对台湾宜兰的开发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此之前, 曾因事谪戍伊犁。其进入西域的诗作, 几占全部诗作的半数。本文就其西域诗予以评析, 以见其创作心态、创作得失和在历代西域诗中所占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新词入诗之举,古已有之.及至清季,中西接触日益频繁,当时有不少维新派的诗人就尝试将新词应用到旧体诗中,黄遵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黄遵宪新词入旧诗引发的问题有三:其一,黄氏新词入旧诗的理论和实践情况;其二,黄氏新词入旧诗之得失;其三,新词入旧诗的应用方法及其于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杜甫入湘早期行踪及诗作编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湖湘诗的编次及其在湘行迹详情一直是杜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前人研究的讹误主要在于研究者不熟悉湖南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因此有必要对杜甫入湘早期的行踪及诗作重新加以探讨和编排。  相似文献   

16.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1,22(1):47-51
杜甫生活在具有浓厚浪漫气息的盛唐诗坛,生前不为时人所重,诗名不彰,与之交往唱和的众多著名诗人竟无人称赞他的诗歌;传至中唐,受到了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和韩愈等人大力推崇,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无法逾越的丰碑;传至晚唐,诗人学习杜诗和批评杜诗,纪念、凭吊并神化杜甫,从而把杜甫推向诗歌的神坛.  相似文献   

18.
邓小军 《晋阳学刊》2007,(5):108-112
历来注家皆认为《饮酒》作于东晋,本文提出《饮酒》作于刘宋。《饮酒》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感,言新朝也会灭亡,当作于入宋。据《宋书》纪传、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及陆游《入蜀记》自建康溯江抵达江州需时22日,可知颜延之自京贬始安郡路过江州,是在宋永初三年八月八日左右;《饮酒》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指近来秋分八月初十以后夜比昼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与延之"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日期、事实相合;《饮酒》当作于永初三年秋分之后。"比夜已长"与《述酒》"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皆以黑夜象征刘宋政治黑暗。以饮酒象征政治不合作,来自竹林七贤;象征政治不合作以及隐逸躬耕以保全独立自由人格和生命权利,则是来自陶渊明的新玄学实践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唐宋诗歌辉煌成就的掩映下,元代诗歌历来不被重视,关于元诗的研究寥寥无几,且难见全貌,但事实是,元代诗家众多,篇什浩瀚,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全面考察元代诗歌的发展进程可把它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元初由于诗人身份与心态的复杂性使诗歌创作融会了宋金诗歌的特色,呈现出“庞以蔚”的丰富性;大德、延祐间是元诗发展的高峰,“雅正”是其主旋律,内容多“治世之音”,风格尚雍容平正;延祐后,诗风丕变,以张扬个体性情为出发点,突破了“雅正”的拘囿,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其中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功不可没。元诗对唐宋诗歌的继承与对明代诗歌的影响清晰可见,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西周《大武》乐章曾经过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三代的演变和逐步增益。《大武》所奏六诗均保存于今《诗经.周颂》中。《武》即武王时之《大武》;成王时把武王克商后所作四首颂诗全部配用于《大武》;康王时定乐歌又增益成王时所作二诗入《大武》,《左传》、《礼记》等所言六成《大武》即定型于康王时。《大武》乐章的发展演变,既符合古乐发展演变的实情,亦符合古人用诗的规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古籍中关于《大武》的表述,以新的视角考论《大武》在西周初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