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上气道三维形态,并观察该类患者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后上气道的改变特征。方法研究一随机选取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患者20例,颌骨发育正常的青少年20名,均拍摄CBCT,用Dolphin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建、定点、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标志点到坐标平面的距离,以及测量正中矢状面上鼻咽平面、腭咽平面及舌咽平面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各段体积及总体积,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正常组和上颌发育不足组上气道的差异。研究二选取上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21例,对比治疗前后气道三维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一上颌发育不足组的鼻咽段、腭咽段矢状径、冠状径以及体积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二上颌发育不足患者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后,气道鼻咽段的矢状径及横径增大,而腭咽段和舌咽段未见明显变化,且有减小的趋势,上气道各段高度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鼻咽段的横截面积明显增大,而腭咽段和舌咽段无变化,鼻咽段体积和总体积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研究一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的鼻咽段、腭咽段矢状径、冠状径以及体积小于正常组,提示上气道的形态结构与周围的颌骨组织存在一定相关性。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后上气道鼻咽段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快速扩弓改变了上颌骨及鼻腔的宽度,从而使上气道的间隙发生改变,上气道通气量改善,为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青少年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获得滑车神经正常MR断层影像解剖资料,研究滑车神经的正常解剖走行;应用3D—CISS序列MPR技术结合3D—TOF序列,对40例志愿者的80条滑车神经进行MR成像和评定分析。结果滑车神经在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的显示率分别为93%、82%和79%。滑车神经在脑池内起点到中脑正中矢状面的垂直距离范围是3~8mm,滑车神经脑池段长度1~13mm、平均7.5mm。3D—CISS序列MPR技术结合3D-TOF序列能准确显示脑池段滑车神经的走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在行房间隔穿刺时根据冠状窦电极走行特征个体化选择右前斜位透视角度的实际应用体会。方法选择50例因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而需行房间隔穿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均先经左侧或右侧锁骨下静脉放置冠状窦电极,在后前位透视下,将房间隔穿刺针及长鞘管从上腔静脉回撤至冠状窦口上方1.0~1.5个椎体高度,然后在右前斜位透视下完成穿刺。右前斜位透视角度根据冠状窦电极走行特征选择。记录每例穿刺时的透视角度。结果50例均顺利完成房间隔穿刺,无并发症发生。穿刺时右前斜位透视角度为(35.5±87.21)°,其中多数病例(33例,66%)透视角度为25°~35°。透视角度与左房内径呈弱负相关(P=-0.055,r=-0.27)。结论根据冠状窦电极走行选择房间隔穿刺时的右前斜位透视角度,可以更好地展示房间隔平面,有利于穿刺点准确定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特征.方法 选择无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成人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观察组)和正常牙合志愿者(对照组)各50例,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MSCT)对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应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重建,而后进行颞下颌关节各项参数的测量.结果 观察组颞下颌关节左右侧关节前间隙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为前位者占49%,为中性位者45%,后位者6%.在矢状位,两组髁状突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轴位,观察组髁状突几何中心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成年人正常牙(牙合)相比,骨性Ⅲ类错(牙合)者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减小,髁状突趋于前位,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高度较小,但髁状突高度和关节窝宽度较大.在轴位上,髁状突左右位置不对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治疗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伴发抑郁的隐源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4例,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常规组只进行一般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西酞普兰口服,20mg/d,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再评分,疗效评定分4级.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观察组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癫痫伴发抑郁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全节段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老年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ss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SSS患者113例,根据经椎弓根固定与融合方式分为A组(短节段固定组)45例,B组(全节段固定组)68例,评估手术疗效及4年随访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减压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前缘与后缘高度;②脊柱矢状位与冠状位Cobbs角;③腰腿痛情况JOA评分;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⑤术后并发症.结果 93例患者获得4年以上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期内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全部获得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3.5个月.术后两组脊柱侧凸Cobb's角明显改善.矢状位上腰椎前凸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恢复并且保持了腰椎生理前凸.A、B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33%、75%,临床症状改善率75%、80%.JOA评分术前11 ~13分,术后4年平均26分.95%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4年内A组6例X线片检查出现内植物松动,6例出现继发性代偿侧凸;而B组无1例发生.B组术后骨吸收现象较A组明显(P<0.05).结论 脊柱后路全节段固定融合技术手术疗效优于脊柱短节段固定融合技术,尤其在控制脊柱畸形进展、防止继发性代偿侧凸、维持后期脊柱稳定性,减轻症状等方面居优势;但是远期脊柱固定区域内的应力遮挡效应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王亦合 《山东医药》2014,(24):74-75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9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腰椎前凸角,并评价生存质量,计算术后改善率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疗效评价优22例、良11例、可6例;患者术前VAS(7.6±1.3)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3.6±11.5)分、冠状位Cobb角27.6°±2.3°、矢状位腰椎前凸角11.7°±2.2°,术后12个月分别为(2.1±0.5)分、(12.4±4.7)分、10.5°±1.6°、35.7°±3.2°,P均〈0.01;术前SF-36量表总分(87.7±6.2)分,术后12个月为(96.5±7.4)分,P〈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较好,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式,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组。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手术效果,根据简易精神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颞浅动脉损伤和脑组织牵拉损伤较对照组少,颞肌萎缩和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注意力和计算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结论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能有效减少术中脑挫伤、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SSST)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方法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模型组采用上矢状窦局部置管并注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建立大鼠SSST模型;对照组采用上矢状窦三氯化铁滤纸贴敷法建立SSST模型。两组于手术后24h行MRI及MR静脉造影(MRV),确定造模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分别于1、2、3、4周行MRI、MRV,观察上矢状窦再通情况及脑组织改变;取大鼠上矢状窦顶叶皮质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模型成功41只,成功率为91%;总再通率为10%;对照组模型成功34只,成功率为75%,总再通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及梗死较对照组明显,而内皮细胞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结论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模型成功率高、稳定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BCT)探讨上颌埋伏前牙牙根弯曲度与唇腭侧骨皮质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诊的71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13岁,其中埋伏尖牙39颗,埋伏切牙32颗,均采用闭合式间歇轻力牵引治疗。根据Nolla的方法将埋伏切牙分为早期牙龄组(10颗)和晚期牙龄组(10颗)。应用Dolphin软件测量牙根长度、牙根弯曲度、根尖至唇侧骨皮质距离、根尖至腭侧骨皮质距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矫治前尖牙牙根夹角与根尖至唇腭侧骨皮质距离相关性不显著(P>0.05);切牙牙根夹角与根尖至腭侧骨皮质距离呈正相关(P<0.05),与根尖至唇侧骨皮质距离呈负相关(P<0.05)。矫治后,切牙牙根长度及牙根夹角均大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牙矫治前后的牙根夹角变化值与根尖至唇侧骨皮质距离变化呈负相关(r=-0.690,P=0.001),与根尖至腭侧骨皮质距离变化呈正相关性(r=0.645,P=0.015)。早期牙龄切牙矫治后的牙根夹角及牙根长度显著大于矫治前(P<0.05),晚期牙龄切牙矫治后的牙根夹角及牙根长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埋伏切牙的牙根弯曲度及牙根长度与根尖至唇、腭侧骨皮质的距离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代谢综合征(MS)组分及相关疾病在不同阶段结直肠肿瘤患者中的表现,评价其与结直肠肿瘤发展的关系.方法 以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行内镜下或手术切除结直肠肿瘤的患者为研究组,并将研究组分为非进展性肿瘤组和进展性肿瘤组;以行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肿瘤和IB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MS组分及相关疾病(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分析MS组分及相关疾病与不同阶段结直肠肿瘤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有40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为1.66∶1,其中菲进展性肿瘤组132例,进展性肿瘤组273例(包括36例原位癌或浸润癌).对照组76例,男女比为1.11∶1.研究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48.6%(197/405)比32.9%(25/76),x2=6.3851,P=0.0115].进展性肿瘤组高血压患病率(53.8%,147/273)高于非进展性肿瘤组(37.9%,50/132,x2=9.0809,P=0.0026)和对照组(x2=10.4406,P=0.0012),高血糖患病率(22.3%,61/273)也高于非进展性肿瘤组(13.6%,18/132,x2=4.2971,P=0.0382)和对照组(11.8%,9/76,x2=4.0894,P=0.0432).伴发≥1项MS组分的患者在研究组中占76.5%(310/405),高于对照组的63.2%(48/76,x2=6.0240,P=0.0141).伴发≥1项MS组分的患者在进展性肿瘤组中占81.0%(221/273),高于非进展性肿瘤组的67.4%(89/132,x2=9.0695,P=0.0026).伴发MS组分数量的增加与进展性肿瘤所占比例升高相关(x2=9.1508,P=0.0274).结直肠癌在伴发MS组分者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中占10.6%(33/310),高于不伴发MS组分者的3.2%(3/95,x2=5.0334,P=0.0249).结论 伴发MS组分可能与结直肠肿瘤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3.
我们将吴氏下位法加以改良,设计了一种消融方法,称改良下位法,并与吴氏下位法进行了比较。改良下位法消融41例,吴氏下位法消融10例。改良下位法不插冠状窦电极,在后前位透视下,大头导管从希氏束下方1cm处逐渐移向冠状窦口反复消融。射频发放时间与能量采用渐增法。结果:改良下位法与吴氏下位法复发率分别为3%和20%(P<0.05);X线暴露时间分别为24±18min和,38±2Omin(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115±38min和164±40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5%和90%(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06~2015-06收治的11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于冠状造影后立即应用替罗非班0.5 mg静脉注射,然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冠状造影后行急诊PCI,于第1次球囊扩张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0.5 mg。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Ⅲ级患者所占比例、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Ⅲ级患者所占比例为42.1%(24/57),高于对照组的23.2%(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3/57)和7.1%(4/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于急诊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术前血流,梗死相关血管TIMIⅢ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且安全性好,不增加出血事件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猪房室交界区各层面及部位细微形态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房室交界区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态学特征,本实验选用9头猪房室交界区标本作两个平面连续切片,Masson三色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猪房室交界区主要由房室结两层形态特征明显不同的细胞束以及房室交界区后部组成。房室结上浅层细胞束细胞粗大,染色深,细胞密集,排列较整齐,在靠近Todaro腱处与心房肌细胞直接连接,相连的心房肌细胞亦较粗长,着色深,细胞密集;房室结下深层细胞束向前与上浅层细胞束汇合后向His束延伸,该细胞束细胞细长,着色浅,细胞稀疏,排列较紊乱。房室交界区后部也可观察到细胞形态不同的上浅束和下深束,分别与房室结两束相连,其细胞形态也分别与房室结两束相似。房室交界区后部上浅束在冠状窦口的前上方浅层(右侧位)或深层(左侧位)向后与心房肌相连,该处心房肌细胞细小;下深束则在冠状窦口前下方的深层(左侧位)或浅层(右侧位)向后移行并消失,或附着在上浅束下方消失。在房室交界区可见到散在的起搏细胞(P细胞)团,在房室结下深层细胞束和房室交界区后部下深束多见,在冠状窦口下方亦可见到,有2例在房室结前方和His束上方见到独立存在的P细胞团。结果表明猪房室交界区各层面及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特征有较大差异,房室结上浅?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2岁,因"反复心力衰竭发作"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治疗,超声心动图示:右位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9;心电图示:右位心,电轴左偏,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4 ms;动态心电图示:频发的室性早搏(室早),并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最长持续时间3 s.患者符合心室再同步治疗的Ⅰ类适应证,准备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7298,美国美敦力公司).成功穿刺右锁骨下静脉,导引钢丝植入时很难进入下腔静脉,通过钢丝走行判定其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右心房(图1A),但指引导管在进入冠状静脉窦口时导致夹层,改用冠状动脉延迟造影观察心脏静脉的走行,发现夹层应在心中静脉开口(图1B),重新进入指引导管到心大静脉逆行造影(图1C),选择心侧静脉为靶血管植入左心室导线(4195,美国美敦力公司),随后顺利植入右心室及右心房导线(图1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前位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前位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利用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方面指标.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少、护理满意度高,观察组住院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利用前位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效果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60岁消化性溃疡(PU)并出血的临床、内镜特点及转归.方法查找资料完整的老年患者93例并随机与同期≤45岁中青年患者79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出血诱因、伴发病、病死率及内镜溃疡、伴发癌变(GCa)、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肠腺化生(IM)情况.统计学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临床特点:出血量>1000mL,老年组38例,占40.9%,中青年组17例,占21.5%(P<0.01).出现休克,老年组20例,占21.5%,中青年组3例,占3.7%(P<0.001).大便潜血阳性超过1wk,老年组44例,占47.3%,中青年组5例,占6.3%(P<0.001).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老年组16例,占17.2%,中青年组3例,占3.7%(P<0.01).伴发病,老年组76例,占81.7%,中青年组15例,占19.0%(P<0.01).病死率,老年组10例,占10.8%,中青年组2例,占2.5%(P<0.05).溃疡特点:胃溃疡(GU),老年组63例,占67.7%,中青年组16例,占20.3%(P<0.001).十二指肠溃疡(DU),老年组30例,占32.3%,中青年组63例,占79.8%(P<0.001).伴发CAG,老年组76例,占75.3%,中青年组20例,占25.3%(P<0.01).IM:老年组60例,占64.5%,中青年组18例,占22.8%(P<0.001  相似文献   

19.
杨春生  刘珍友  程焱  杨丽 《山东医药》2009,49(51):99-101
目的 探讨脑桥相关径线测量在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例OPCA患者(观察组)和45例老年性脑萎缩患者(对照组)在MRI正中矢状位T1WI图像上,分别测量脑桥上下径(A线)、脑桥腹侧凸度(B线)、脑桥中部前后径(C线)、中脑前后径(D线),将两组测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除了D线外,观察组A、B、C线长度均短于对照组(P<0.05),B线观察组女性均<7.0 mm,男性均<8.0 mm.结论 OPCA的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脑桥腹侧凸度女性<7.0 mm、男性<8.0 mm时诊断OPCA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后出现的血栓形态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  方法:应用血管内窥镜观察经介入治疗后31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 例,支架置入组15 例(其中8例行PTCA后支架置入)冠状动脉血栓形态。  结果:在支架置入组均为附壁血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 和90% ,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有意义地增多(P< 0.001)。  结论:3种AMI介入治疗中,支架植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R和PT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