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线粒体表观遗传调控(mitoepigenetic regulation)是指对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调控,可引起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基因表达的改变,致使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表观遗传调控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神经病理变化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淀形成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病因未明,以记忆、认知受损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化性疾病.AD发病机制的各种假说中β淀粉蛋白(β-amyloid protein, Aβ)学说和tau蛋白学说得到较多的认可,但均不能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过程.近来研究表明突触功能改变与认知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参与了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过程,包括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以及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是AD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外源性AGEs形成于加热和辐照食品的过程中,含有N-苄氧羰基甲基赖氨酸(N-carboxy methyl-lysine,CML)和甲基乙二醛(methyl-  相似文献   

4.
脑内铁代谢的异常和其所致的氧化应激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发病有关。AD是常见于老年人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脑内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gue,SP)、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胆碱能神经元丢失。研究证实,在普通老年人和AD患者脑内有铁沉积增多的趋势,且铁等过渡金属离子与APP、Aβ和Tau蛋白密切相关,提示铁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和进展等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深入探讨铁在AD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有利于了解AD的发病机制,从而为AD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5.
过去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研究表明,淀粉样β蛋白(Aβ)是形成毒性低聚体和AD斑块的必需分子,并且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物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有关。最近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报道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β-淀粉样前体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bene-2-o-β-D-gluco-side,TSG)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黑质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注入小鼠腹腔制作PD模型,然后采用爬杆实验和悬挂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DAT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较正常对照组爬杆时间延长,悬挂能力下降(P<0.01),而TSG干预后可有效缩短小鼠的爬杆时间,并提高其悬挂能力(P<0.05,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黑质DAT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SG干预后,小鼠DAT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减少降低(P<0.05,P<0.01)。结论:TSG可改善PD小鼠的行为学、提高黑质DAT阳性神经元的存活数目,表明TSG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婷  李洪鹏  于爱娇 《解剖科学进展》2011,17(6):597-601,605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AD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得到合理解释。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在体内分布广泛,是一大类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多效能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发挥着重要的生物活性。实验研究表明,TGF-β多途径、多层次、动态影响着AD的进展,与AD发病机制中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学说、tau蛋白学说、免疫异常学说、细胞凋亡学说和基因遗传学说等假说均有着重要联系。在AD进程中,TGF-β作用复杂,既有促进作用,又体现出一定的神经保护效应。TGF-β对AD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诠释AD,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β-分泌酶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β-分泌酶(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BACE)在β位点裂解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并产生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Aβ的聚集是形成阿尔茨海默病(Alzhemier’s disease,AD)患者脑中老年斑的主要原因,引起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减退,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中心和共同通道的作用。BACE的抑制剂部分抑制BACE,可使Aβ水平下降,取得明显疗效。进一步研究BACE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对AD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银杏叶提取物对Alzheimer‘s病样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zheimer’s病(AD)的重要病理特征为脑内老年斑沉积,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力减退。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聚集态Aβ或其活性片断如 Aβ25-35具有神经毒性,脑内注射聚集态Aβ25-35可引起学习记忆损害,并被作为AD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向大鼠海马注射聚集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阿尔茨海默症(AD),亦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以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SP)和异常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聚集形成神经纤维原缠结(NFTs)为特征病理学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发病机制复杂、众多风险因素如年龄、遗传、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创伤等均对其有重要影响或为其中关键环节,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分析这些风险因素及其参与AD发病的机制对AD防治可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称为老年性痴呆,由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发现.大多数研究认为AD的发病机制主要有tau蛋白假说、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瀑布学说、胆碱能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和神经炎性假说等[1]....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锌转运体-1(zinc transporter 1,ZNT1)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尸检大脑皮层内的定位分布,探讨ZNT1影响脑锌平衡从而参与AD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ZNT1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AD患者大脑内的分布和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ZNT1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AD大脑皮层老年斑内。几乎所有的Aβ老年斑内均有不同程度ZNT1表达。ZNT1和β-淀粉样蛋白免疫双标结果进一步证实ZNT1免疫产物与Aβ共存于AD患者的老年斑内。结论AD患者大脑皮质Aβ老年斑内有大量ZNT1蛋白表达,提示ZNT1可能参与AD大脑皮质Aβ老年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正β-淀粉样肽(amyloid-βpeptide,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理过程的关键蛋白。Kumar等曾报道的体外实验研究提示Aβ是一种抗菌肽。现在他们体内实验的数据也显示,在小鼠、线虫和培养细胞的AD模型中,Aβ表达可抵抗真菌和细菌感染。该研究表明,本来传统上认为具有致病作用的Aβ寡聚化可能是其抗菌活性所必需的。总的来说,  相似文献   

14.
15.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显微技术,具有标本制备简单、分辨率高等优点,并能够在生理条件下对生物样品进行观察,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β淀粉样蛋白(Aβ)溶解性的转变在Alzheimer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AFM已成功地应用于Aβ纤维化各阶段的研究中,从而使药物治疗干预Aβ纤维化成为可能。我们综述了AFM的原理及其在生物结构研究中的技术要点,举例说明了它在Alzheimer病(AD)发病机制,尤其是在Aβ及Aβ寡聚体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ο-β-D-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bene-2-ο-β-D-glucoside,TSG)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本实验分为对照组,MPP+处理组和TSG(1、5和10μmol/L)预处理组。用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敏感的荧光探针2,7-dichlorofluorescin dictate(DCF-DA),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on competence,T-AOC)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的氧化应激的变化。结果显示:TSG三个浓度预处理后,对比MPP+处理组,观察到TSG在一定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方式,使细胞核凝聚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降低。另外,TSG预处理后,PC12细胞中增高的ROS和MDA水平较MPP+处理组明显有所减低,T-AOC有所增强。以上结果提示,TSG可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SG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7.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细胞能量平衡、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关键酶,可能与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发病机制相关。AMPK激活可以通过调节AD神经元胆固醇和鞘磷脂的水平来减少淀粉样蛋白(Aβ)的生成,AMPK也可以改善AD患者大脑紊乱的能量代谢。AMPK对tau蛋白磷酸化的调节作用有相反结论,机制还不明确。此外,AMPK的激活可以抑制mTOR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自噬和溶酶体降解A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MPK是阻止代谢性应激的神经保护因子,是治疗AD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AD的病变产物β-淀粉样肽(amyloid-βpeptide,Aβ)在线粒体内沉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如ATP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增强、细胞凋亡增强以及线粒体分裂/融合异常等,进而引起AD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阿尔采末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智力缓慢性、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AD的发病过程相当复杂,其中Aβ(β-amyloid)在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一定条件下,Aβ在体内、外实验中都可引起神经退行性变,包括线粒体功能受损,ATP生成不足。ATP不足又会使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sursor Protein,APP)难以插入细胞膜内部,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常伴随有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等。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β淀粉样蛋白沉积(amyloid-β,Aβ)所积聚的细胞外老年斑(SP),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产生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和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是AD发生的病理学基础。本文综述归纳了AD与Aβ相关性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