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土高原沟壑区宅基地复垦土壤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宅基地复垦土壤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探讨适宜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的培肥模式。【方法】在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以及施用化肥、有机复合肥、有机复合肥+菌肥、有机肥、有机肥+菌肥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ax)和Vmax/Km)的变化特征。【结果】复垦培肥后,化肥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Vmax及磷酸酶的Vmax、Vmax/Km值,有机复合肥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的Vmax/Km值,有机复合肥+菌肥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及磷酸酶的Vmax、Vmax/Km值,有机肥+菌肥和有机肥处理均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的Vmax、Vmax/Km值。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转化酶Vmax,脲酶Km、Vmax和磷酸酶Vmax可用于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结论】有机肥单施或与菌肥配施是黄土高原沟壑区宅基地复垦较为适宜的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烟田连作中土壤肥力下降、烟叶品质降低的问题,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烟田土壤和烟草品质的影响,从中筛选最佳培肥模式,为陕西渭北旱塬地区烤烟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在陕西陇县以秦烟96为供试材料,以不施肥为对照,测定不同培肥措施(化肥、烟草专用肥、有机肥、有机肥+化肥)下烟田土壤化学性质、烟株农艺性状、烟叶品质的变化,并对土壤化学性质与烟株农艺性状和烟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有机肥+化肥处理的烟田土壤化学性质得到较大改善,有机质含量增幅达到38.3%,烟株长势好,增加了烟株的株高、叶数、茎围、节距、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提升了烟叶品质。相关分析表明,培肥后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与烟草农艺性状各项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烟叶烟碱、氮、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烟田培肥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而且改善了烟草品质,其中有机肥+化肥是研究区烟田土壤较优的培肥模式;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是提升烟叶钾含量和烟叶品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不同肥料配施对复垦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寻找矿区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最佳培肥模式。[方法]以山西省襄垣县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计单施化肥,化肥+菌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菌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化肥+菌肥6个施肥处理及对照处理,探讨了化肥、有机肥、菌肥配施对塌陷区不同复垦年限玉米地土壤呼吸、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在玉米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高于对照,且除单施化肥外均与对照差异显著。有机肥+菌肥与单施化肥相比,在各生育期1a、3a、7a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提高了190.37%、138.83%、138.94%。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中有机肥+菌肥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在抽穗期可达150.67、184.54、260.21mg·kg-1和9.95、14.94、16.60mg·kg-1。[结论]有机肥+菌肥可作为矿区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最佳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襄垣五阳煤矿的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进行了研究,施肥方案为:空白(CK)、无机肥(C)、无机肥+菌肥(CB)、有机肥+无机肥(CM)、无机肥+有机肥+菌肥(CMB)。试验结果表明:(1)4种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呼吸作用的含量和强度,且CMB、CM及CB处理最为显著。(2)有机肥和菌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不同生育期脲酶、磷酸酶含量以CMB处理最为显著,蔗糖酶含量以CM处理最显著。(3)有机肥和菌肥对于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碳氮效果显著。CMB,CM处理的微生物碳比CB处理增加了11%~34%,比无机肥(C)处理增加了35%~63%,CMB,CM处理的微生物氮比CB处理增加了31%~51%,比C处理增加了52%~100%。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建议以有机肥和菌肥以及无机肥的配合使用为主,其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环境,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的熟化度。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襄垣五阳煤矿的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进行了研究,施肥方案为:空白(CK)、无机肥(C)、无机肥+菌肥(CB)、有机肥+无机肥(CM)、无机肥+有机肥+菌肥(CMB)。试验结果表明:(1)4种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呼吸作用的含量,且CMB、CM及CB处理最为显著。(2)有机肥和菌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不同生育期脲酶、磷酸酶含量以CMB处理最为显著,蔗糖酶含量以CM处理最显著。(3)有机肥和菌肥对于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碳氮效果显著。CMB,CM处理的微生物碳比CB处理增加了11%~34%,比无机肥(C)处理增加了35%~63%,CMB,CM处理的微生物氮比CB处理增加了31%~51%,比C处理增加了52%~100%。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建议以有机肥和菌肥以及无机肥的配合使用为主,其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环境,增加土壤养分的和土壤的熟化。  相似文献   

6.
培肥对烟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培肥对烟田土壤养分及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最佳的培肥模式,为解决烟田连作障碍及指导陕西烟草的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秦烟96"为供试材料,在陕西陇县设置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测定了不同培肥措施(化肥、烟草专用肥、有机肥、有机肥配施烟草专用肥、有机肥配施微生物肥料)下烟田土壤养分含量、烟株农艺性状、烟草品质及烤烟产量、产值,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CK相比,各培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烟田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烟株的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等,显著提升烟叶的品质,提高烟草的经济效益(烟草的产量、产值、均价和上中等烟的比例),其中以有机肥配施烟草专用肥的效果最好。相关分析表明,培肥后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烟草的经济指标、农艺性状和烟叶品质的部分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配施烟草专用肥是研究区烟田较优的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能够表征土壤肥力水平的酶类和参数。【方法】采用非缓冲液法,对采自渭北旱塬陕西长武县农田19个土样的10项生化指标(转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尿酸盐酶和土壤呼吸强度)进行测定;并采用相关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之间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和主成分综合得分进行评判;最后采用土壤酶总体酶活性参数(TEI、TEI5)对19个供试土样的肥力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土壤转化酶、脲酶、脱氢酶、土壤呼吸强度对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较为敏感;10项土壤生化指标中,仅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之间及其与大多数理化性质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揭示此5项生化指标与土壤化学性质关系密切,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构建的总体酶活性参数TEI和TEI5,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及土壤化学性质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总体酶活性参数TEI和TEI5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并能反映土壤整体酶活性和呼吸强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培肥对烟田土壤化学性质及烟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化肥、有机肥、烟草专用肥、有机肥+化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烤烟生长状况及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其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化肥和有机肥;增加了烟株农艺性状中的有效留叶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茎围、单叶质量及烟草产量,提升了烟叶品质(全氮、烟碱、全磷,全钾、总糖、还原糖、氯离子),其中大多数指标间均达显著差异,揭示出有机肥+化肥是本地区烟田土壤较优的培肥模式之一,其次为单施有机肥和化肥;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烟株农艺性状(有效留叶数、最大叶宽、茎围和产量)和烟叶化学品质中的大部分指标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培肥对土壤和烟草生产、品质的影响是同步的、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找寻适宜于贵州东部地区苹果桃种植的施肥方案。【方法】以苹果桃果园为研究对象,使用复合肥、商业有机肥和菜籽麸肥3种肥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在施入不同肥料处理中,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施用菜籽麸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上调22.80%;施用商用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上调71.21%和67.66%。相较于复合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对苹果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单果重、纵径、横径没有明显差异,只有菜籽麸肥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果实总糖含量和硬度强度,分别提升17.26%和17.16%。相较于复合肥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苹果桃果实总香气物质含量,其中菜籽麸肥和商用有机肥处理果实总香气物质含量分别提升44.07%和22.82%。【结论】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苹果桃果园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提高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其中菜籽麸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有机肥替代20%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区绿洲小麦减施化肥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T1),常规施肥处理(T2)以及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T3)3个处理。【结果】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均能增加小麦产量、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有机肥替代处理会在减少化肥施用的同时达到与农户常规施化肥一样的效果,且土壤各养分的增加效果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极显著。【结论】有机肥替代20%化肥比常规施肥更能显著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机替代处理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探讨有机培肥时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于2010-10-2011-07在陕西杨凌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置化肥不减量+高有机肥(NPK+HM)、化肥不减量+中有机肥(NPK+MM)、化肥不减量+低有机肥(NPK+LM)、化肥减量70%+高有机肥(30%NPK+HM)、化肥减量50%+中有机肥(50%NPK+MM)、化肥减量30%+低有机肥(70%NPK+LM)和对照(NPK)7个处理,分别于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玉米田0~2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无论在化肥减量还是不减量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均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却显著下降;有机培肥条件下,不同的化肥减量处理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50%NPK+MM)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且与化肥不减量+高量有机培肥(NPK+HM)处理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作用几乎一致。另外,各有机培肥处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呼吸强度均较对照(NPK)处理高,但差异并不明显。【结论】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50%NPK+MM)是比较合理的施肥方式,化肥适度减量在土壤培肥过程中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目的】研究化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化肥氮磷钾、有机肥氮磷钾提高土壤养分的异同。【方法】依托祁阳站有机无机、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历史样品及数据。【结果】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定有显著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都有显著作用,但施用化肥只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28.1 g?kg-1,与试验开始时相比只提高了42%。凡施用牛粪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最高增加到41.6 g?kg-1,比试验开始时提高了91%;有机肥氮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效果优于化肥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比化肥处理提高了30%和16%。而施入的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土壤全磷、速效磷提高较少, 施入的化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多, 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提高幅度较大。与有机肥相比,化肥提高土壤全磷30%,提高速效磷115%。【结论】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产和提升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河北省中南部旱薄沙壤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后棉田土壤养分状况、棉花产量性状与肥料投入收益情况,为有机肥替代减施化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与增施有机肥配合减施10%、30%、50%化肥共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位3 a后,测定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调查棉花产量性状,分析肥料投入收益情况。【结果】定位3 a后,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增施有机肥后,随着化肥减量增加,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降低趋势,但减施10%、30%化肥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与单施化肥差异不显著,减施50%化肥后显著下降;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后,通过影响棉花单株铃数影响棉花产量,减施10%与30%化肥后籽棉产量与单施化肥差异不显著,而减施50%化肥后籽棉产量显著降低;肥料投入收益以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10%与30%2个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论】在河北省中南部旱薄沙壤棉区,增施有机肥1 500 kg/hm2,减少化肥用量30%,可提高棉田土壤有机质,稳定棉花产量,实现肥料投入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对黄棕壤性水稻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土壤生物肥力是土壤质量的直接反映,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可以为提高土壤质量及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长期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氮磷钾(MNPK)配施对黄棕壤性水稻土磷脂脂肪酸含量(PLFA)、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SMBC、SMBN、SMBP)、及与氮磷转化有关的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总PLFA含量、真菌/细菌比值、真菌PLFA相对含量、SMBC、SMBN、SMBP含量,及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促进AM菌根的生长;而长期单施氮肥处理抑制了磷酸酶活性及大多数菌群生长。通过对PLFA进行主成分分析,配施有机肥的处理与单施化肥及CK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PLFA载荷值分析表明,真菌特征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易受有机肥施用的影响,而放线菌特征脂肪酸更易受施用化肥的影响。【结论】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提高了PLFA总含量、真菌PLFA含量、真菌PLFA/细菌PLFA比值,显著改善了土壤生物肥力状况,有利于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生产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无机肥与牛粪、猪粪和小麦秸秆长期配合施用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培肥改良砂姜黑土、提升砂姜黑土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2年建立在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牛粪、猪粪、秸秆等不同有机物料与无机肥料配施对作物产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评价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结果】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小麦、大豆产量持续下降,平均年降低分别为39.0和70.9 kg·hm-2,25年后产量在极低水平波动。单施无机肥或无机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小麦产量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无机肥和有机物料配施的处理与单施无机肥(NPK)处理相比均表现出增产效果,年均增产率在5%以上。不同有机物料处理间的增产效果是牛粪处理(NPK+CM)优于猪粪处理(NPK+PM),而猪粪处理优于秸秆处理(NPK+S)。小麦、大豆产量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长期不施肥处理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最高,增施肥料可以降低CV,有机物料和无机肥配施的处理CV低于单施无机肥处理,牛粪处理CV最小。牛粪、猪粪、秸秆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能降低砂姜黑土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小麦、大豆产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砂姜黑土不良的物理性状。【结论】长期均衡施用无机肥料或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小麦产量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产量变异,增强产量稳定性,作物高产稳产;能改善砂姜黑土不良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是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较为适宜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揭示施肥对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方法】以土壤有机氮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采用Bremner法对棕壤29年长期定位试验的有机氮组成进行分级。【结果】单施化肥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氮含量及其组成无明显影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耕层土壤各形态酸解有机氮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氨基酸态氮的增加最为明显。在不同施肥处理中的顺序是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各形态有机氮的剖面分布相似,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处理对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变化的作用表现为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结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潜力,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8.
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粳稻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观察了秸秆还田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pH值、有机酸含量、呼吸速率、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离子的变化动态。【结果】秸秆的腐解高峰在水稻生长的第1个月,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在分蘖中期及穗分化期明显上升;土壤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表现为双峰曲线的变化规律。秸秆还田后土壤pH值明显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加,并且两者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土壤全磷、可溶性钾含量明显上升,但Na+、Mg2+及Ca2+含量降低,土壤中酶活性和离子含量的升降与土壤中秸秆的腐解有关。秸秆还田增加了水稻成熟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呼吸强度。与实地氮肥管理(SSNM)相比,农民习惯施肥法(FFP)处理增加了土壤中脲酶活性,对其它指标无显著性影响。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及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正相关,与全磷、全钾相关不显著。【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中Na+、Mg2+及Ca2+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 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氮(N)、磷(P)、钾(K)化肥和稻草(RS)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红壤水稻土肥力变化的趋势和水稻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1981年建立在湖南省望城县黄金乡第四纪红土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分类为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上的定位试验田,对氮、磷和钾化肥及其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5个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氮、磷和钾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维持和提高红壤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可矿化氮量均增加,速效磷和速效氮比试前土壤增加。长期施用氮、磷肥而不施钾肥的NP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钾逐年降低,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难以维持。稻草还田对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27年54季的稻草还田配合化肥处理的平均水稻产量比仅施化肥的NP和NPK处理分别增产12.2%和6.7%,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提高。【结论】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能,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