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妊娠期梅毒患者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了解先天梅毒患儿的假阳性情况,评价新生儿血清IgM抗体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在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收集、随访2010~2011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妊娠梅毒患者生产的新生儿385例,出生后即查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PA),并对RPR及TPPA检测均为阳性患儿查梅毒螺旋体IgM蛋白印迹试验(TP—IgM—WB)。后于第1月、第3月、第6月复查RPR及TPPA均为阳性患儿血清,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先天梅毒患儿的假阳性情况,并评价新生儿血清TP—IgM—WB在早期诊断的作用。结果385例妊娠孕妇梅毒病例所生的新生儿中,RPR及TPPA均为阳性患儿238例,其中TP—IgM—wB试验阳性19例;纳入随访TP—IgM—wB试验阴性且拒绝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新生儿76例,6个月内RPR转73阴例、11PPA转阴64例;TP—IgM—WB检测阴性例数与RPR检测阴转例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6,P〉0.05)。结论仅依据RPR和TPPA的阳性结果诊断先天梅毒,缺乏充分证据,新生儿血清TP—IgM—WB可提高先天梅毒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梅毒(TP)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新生儿先天梅毒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例疑为先天梅毒新生儿(其母亲怀孕时已被确诊为梅毒)于出生及出生后6个月时,分别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实验(TPPA)和抗体捕捉酶免疫测定技术(TP-IgM-Cap-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对7例新生儿于出生时进行检测,其中5例TRUST、TPPA、TP IgM抗体均阳性,TP IgM抗体阳性者经过治疗6个月后TP IgM抗体均转为阴性,TP-PA仍为阳性,TRUST有1例转为阴性;另2例出生时TRUST、TPPA阳性,TP IgM抗体阴性,未经治疗,6个月后TRUST、TPPA、TP IgM抗体均转为阴性。前5例新生儿确诊为先天梅毒,后2例排除先天梅毒。结论 TRUST、TPPA阳性不能用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诊断,特异性TP-IgM-Cap-ELISA可作为新生儿先天梅毒的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先天梅毒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儿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仅梅毒血清学检查时发现。33例新生儿先天梅毒患儿检测TPPA均呈阳性,给予青霉素驱梅毒治疗10-14d,27例临床痊愈或好转。结论:新生儿先天梅毒临床表现多样,确诊梅毒感染后.应予规则治疗,降低其对新生儿的危害。将梅毒筛查列入常规项目是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先天梅毒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丹东地区先天梅毒5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彩虹  陈宏 《疾病监测》2002,17(10):382-384
自 1 999年 3月 2 2日接诊首例先天梅毒至2 0 0 1年 5月 2 0日 ,我们先后收治了 5例患儿 (其中一对双胞胎 ) ,现将 5例先天梅毒的临床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首例 ,男婴 ,1 999年 3月 2 2日就诊 ,5 6天 ,症状 :出生 2 1天发病 ,头面、躯干、四肢、肛门周围粘膜见玫瑰色环形斑疹 ,  相似文献   

5.
林铿 《华西医学》2014,(7):1267-1270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分娩的5 224例孕妇资料进行分析。所有孕妇均经过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筛查,筛查阳性者再进行滴度检测和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28例。根据其是否经产前检查并治疗分为治疗组(79例)和未治疗组(4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的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差异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P〉0.05);而两组新生儿预后情况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P〈0.05);且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取静脉血做血清学检测(TPPA和TRUST),其TPPA均为阳性,TRUST阳性85例。结论孕前、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早期发现妊娠梅毒者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对降低流产、死产、胎儿畸形和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梅毒亦称胎传梅毒 ,是由于母体内梅毒螺旋体由血液通过胎盘输入胎儿血中被感染的。先天梅毒包括早期先天梅毒 (出生前至出生后 2年内发病 )、晚期先天性梅毒及先天潜伏梅毒。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外人员交往日益频繁 ,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流动人口急剧增多 ,再加上一些人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致使已消灭的性病又呈卷土重来。先天性梅毒发病呈上升的趋势。自 1998年 1月~ 1999年 6月我科已收治了早期先天梅毒达 6例。现将 6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患儿中 ,女 4例 ,年龄 1/ 2小时~ 47…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几年梅毒的传播,梅毒发病率不断增加,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新生儿先天梅毒又被称之为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母体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导致的梅毒感染,发病可见于儿童各期,孕妇垂直传播率为70%-100%,对新生儿以及胎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先天梅毒患儿在出生时有些并不具有病发症状,因此必须采用血清学检测的方法才能够予以确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实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抗体捕捉酶免疫测定技术是梅毒血清检测方法中的三种常规方法,其对先天梅毒新生儿的确诊率及治疗后转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梅毒孕妇早期药物干预对胎儿、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梅毒孕产妇病历进行分析。结果:726例梅毒孕妇,其中药物干预536例,其胎儿结局死胎死产49例,出生401例,有3例先天梅毒,占药物干预出生数0.75%。而190例未经药物干预的梅毒孕妇,死胎、死产55例,出生108例,有29例先天梅毒,占未于预出生数26.85%。结论:对于梅毒孕妇经药物干预,娩3例先天梅毒儿,而未经药物干预者,娩29例先天梅毒儿。两者差异显著。因此对梅毒孕妇采取的梅毒筛查为主并及时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对预防先天梅毒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syphilis ,CS)又称胎传梅毒 ,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所致的胎儿先天感染 ,常为全身受累。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近几年来其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严重影响出生质量 ,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危害。我院近年收治CS患儿 2例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女 ,生后 32d。因周身皮肤黄染 2 5d于 2 0 0 0年 9月 10日入院。第一胎第一产 ,足月妊娠顺产 ,出生体重3 2 0 0g。生后 10d出现淡红色斑丘疹 ,呈圆形 ,见于四肢、会阴部及面部 ,高出皮面 ,大小不等 ,部分呈出血性 ,按“皮…  相似文献   

10.
儿童先天梅毒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使胎儿受染而发生的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梅毒,2岁以内为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上为晚期先天梅毒。据统计,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20~29岁妇女梅毒发病率约为3/10万,近年我国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相对先天梅毒随之增多。本文总结分析11例儿童先天梅毒,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性别:男9例,女2例。年龄:出生后8小时1例,17天~58天5例(其中2例为双胞胎),2~19个月5例。母亲有梅毒史2例。二、临床表现皮肤损害9例。足月儿及年…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在危重新生儿中发生的临床特点 ,现将我院新生儿加强医疗病房 (NICU)自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 368例危重新生儿中 2 0 2例SIRS患儿作一临床分析。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 368例患儿中男 2 15例 ,女 15 3例 ;年龄生后 15min~ 2 8d ,胎龄 2 9~ 43周 ,出生体重 10 0 0~ 430 0g ,平均 310 0g。原发病 :非感染性疾病 2 62例 ,依次为新生儿窒息 10 2例 ,其中轻度 46例 ,重度 5 6例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 46例 (包括极低出生体重 18例 ) ;胎粪吸入综合征 40例 ,硬肿症 35例 ,…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母亲为梅毒患者或携带者的新生儿进行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探讨用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梅毒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抗TP-ELISA法和TRUST法、TPPA法同时检测64份母亲为梅毒阳性的新生儿血清标本,并于出生后的1、3、6个月时复检,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用TP-ELISA法,S/CO值<0.48的阴性标本20例,于出生后的1、3、6个月时复检,TP-ELISA、TPPA、TRUST阳性符合率为10%(2/20),阴性符合率90%(18/20);S/CO值>1阳性标本33例,于出生后的1、3、6个月时复检,3种方法联合检测均阳性,TP-ELISA、TPPA、TRUST阳性符合率为100%(33/33);S/CO值在0.81.2的疑似病例标本11例,18个月后随访血清学检测时仅有1例为3种血清学检测为阳性,阳性符合率为9.09%(1/11),阴性符合率为90.91%(10/11)。结论母亲TPPA为阳性的新生儿筛查梅毒做血清学检测时,其母血梅毒抗体可在婴儿体内存留至生后15个月,新生儿如未被感染,41.2的疑似病例标本11例,18个月后随访血清学检测时仅有1例为3种血清学检测为阳性,阳性符合率为9.09%(1/11),阴性符合率为90.91%(10/11)。结论母亲TPPA为阳性的新生儿筛查梅毒做血清学检测时,其母血梅毒抗体可在婴儿体内存留至生后15个月,新生儿如未被感染,416个月应逐渐转为阴性,于新生儿满18个月后血清学检测可排除是否被梅毒感染。由于TP-ELISA法检测为血清中抗体,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对于临床高危新生儿做TP-ELISA法梅毒筛查时,应同时做TRUST和TPPA法比对,至少要3种以上方法学结合检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60例妊娠合并梅毒(25例未治疗、35例治疗)、与60例正常孕妇进行早产等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未治疗组早产、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儿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及正常组(P均<0.05),而治疗组及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对母婴危害极大,产前梅毒筛查以及早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隐性梅毒患者血清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7例隐性梅毒及2例梅毒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的血清,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检测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结果:27例成人初诊血清中,22例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阳性;2例新生儿血清标本中,1例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阳性.正规抗梅毒治疗6个月后复查,全部患者的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转阴.结论: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是梅毒感染最早期产生的抗体,对推算隐性梅毒患者的病程和对先天梅毒的确诊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梅毒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婷  游泽山  蔡坚 《新医学》2002,33(10):601-60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与治疗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8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中,年龄22岁~32岁占86%;无业流动人群占64%;有异常孕产史46%;一期梅毒4%,二期梅毒11%,潜伏期梅毒占86%。除7例活胎引产外,11例行全程抗梅毒治疗,无发生围生儿死亡及早产,新生儿先天梅毒2例(18%);未治疗的10例中,围生儿死亡6例,早产2例,新生儿先天梅毒3例。结论:①年轻的无业流动人群是目前国内妊娠期梅毒的高危人群,潜伏期梅毒占绝大多数,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诊断,孕早期筛查梅毒应列为产前检查的一项常规;②早期规范抗梅毒治疗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及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1.1对象 1999年12月—2 0 0 1年12月,我科对诊断符合诊断标准[1] 的8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实行选择性脊髓后根离断术(SPR)手术。患儿年龄2 5—2 0岁,男5 2例,女3 3例;致病原因:早产2 1例,出生时窒息2 0例,出生前宫内缺氧3 2例,新生儿黄疸12例;四肢瘫10例,3 /4肢体瘫15例,1/2肢体瘫3 8例,1/4肢体瘫2 2例,智力均正常或接近正常,对此组患儿术后我们均采取了综合康复护理,并随访1—2年。1.2方法1.2 .1术前的康复锻炼 其方法为:①协助患儿行走,走路困难者可扶小车或由护士扶持行走;②髋关节训练:扶患儿床边站立,一手托住患儿一侧臀部,…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先天梅毒及需监视病例的诊断及治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CS)及需监视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07-2000-12我科收治的新生儿CS及需监视病例111例,结果 确诊新生儿CS81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累及多个脏器,依次为肢端掌趾脱皮、斑疹,肝脾肿大,体重低,呼吸困难,腹胀,梅毒性假麻痹、贫血、黄疸、血小板减少和水肿。梅毒血清学(RPR及TPHA)阳性,无临床表现30例,多为母亲孕期筛查出梅毒或在妊娠晚期感染梅毒且予以驱梅治疗 后所生新生儿,但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以青霉素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死亡13例,死因均为不可逆的严重多脏器损害,随访26例,体格发育无明显发觉,血RPR6个月时转阴15/22例(68.1%),12个月时转阴20/22例(90.9%),TPHA12个月时转阴10/16例(62.5%)。结论 新生儿CS诊断要依据母亲为梅毒患,临床典型早期CS损害及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对无症状患儿呈梅毒血清学阳性,但因梅素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出现假阳性,应视为可疑病例,监视血清学变化,以青霉素治疗有效,没有不良反应,可疑病例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出现假阳性,应视为可疑病例,监视血清学变化,以青霉素治疗有效,没有不良反应,可疑病例也可用苄星青霉素肌注2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周和≤16周开始治疗妊娠梅毒患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41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6周给予治疗的20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本次对照组,≤16周开始治疗的21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新生儿体重及阿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心率及呼吸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正常足月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先天梅毒儿、流产、死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16孕周开始治疗妊娠梅毒可有效降低妊娠风险,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对10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及时复苏抢救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同期收治10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均为住院患儿),男60例,女40例.根据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窒息的程度以Apgar评分法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1min、5min、10min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本组轻度窒息85例,重度窒息15例(死亡2例),无一例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妊娠梅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妊娠结果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7年来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结果妊娠梅毒发生率为4.1‰。98例予抗梅毒治疗有效。64例新生儿血清和脐带血梅毒常规检查,8例呈阳性,经治疗随访2~7月转阴。结论早期、有效、规范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