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HP)及阿斯匹林(ASP)单独及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9例AMI在常规、溶栓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用①阿斯匹林(ASP组)②普通肝素+阿斯匹林(HP组)③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LWMP组).结果3组溶栓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溶栓后心绞痛、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P组、LWMP组明显低于ASP组(p<0.05).HP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最高达43.2%,明显高于ASP组(12.5%)和LWMP组(17.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或加用肝素更能减少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方法 55例AMI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内A组34例及6~12小时B组21例,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结果 A组再通27例(79.4%),B组再通11例(52.4%),A组再通率高于B组(p<0.05);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90例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病例均予常规治疗,口服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硝酸盐类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7d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5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做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值得推广.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仅能够降低心绞痛的复发机率,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主要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平均(30± 10)min给予尿激酶150万U.治疗组于尿激酶溶栓前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批号20121030)5000万U;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8h开始应用.两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应用7d,bid.结果 治疗组80例中73例再通,再通率为91.25%,对照组70例中50例再通,再通率为70.1%.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醇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较尿激酶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早期低分子肝素钙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孟凡庆  刘东  陈晓东 《医学信息》2009,22(9):1954-1956
目的 观察凯时注射液伍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80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凯时注射液10ug加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应用14d,低分子肝素钙5000u IH g12h连续应用7d;对照组应用阿魏酸钠0.2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血塞通0.4(冻干粉)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连续应用14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问均未见明显副作用. 结论 凯时注射液伍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比较有效、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心脏事件发生率及药物毒副作用.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1次/d,连续14d.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而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n=40)用纳洛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12d,对照组(n=38)应用银杏叶注射液静滴12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恢复及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C)评分.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明显改善(p<0.0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均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或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大剂量纳洛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癸钠治疗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肝素治疗、B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C组患者给予磺达肝癸钠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9d和30d主要疗效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主要出血和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结果 治疗9d时三组患者主要疗效终点无显著差异,治疗30d时C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治疗9d时三组患者主要出血和轻微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时B、C两组患者主要出血和轻微出血发生率均低于A组患者(P<0.01,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治疗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更佳且更为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共计134例,随机分为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组(对照组)和丹参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预防组(实验组).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易海明  段飞龙  刘海英  谌建  张平国 《医学信息》2010,23(13):2099-2100
目的比较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心脏事件发生率及药物毒副作用。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而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一项比较物理联合药物与单独物理或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显示,联合预防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性。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将行髋关节置换后患者350例随机被分为2组,一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与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肝素联合IPC组);另一组只接受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干预(低分子肝素组)。观察两组病例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与结论:(1)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肝素联合IPC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1);(2)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3)结果表明,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防治深静脉血栓较单纯应用标准剂量低分子肝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 .方法  5 5例AMI用尿激酶 15 0万u静脉溶栓 ,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 6小时内A组 3 4例及 6~ 12小时B组 2 1例 ,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 .结果 A组再通 2 7例 (79.4% ) ,B组再通 11例 (5 2 .4% ) ,A组再通率高于B组 (p <0 .0 5 ) ;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 (p >0 .0 5 ) .结论 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13.
韩烨  雷蕾  陈吉 《中国微循环》2002,6(5):316-3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根据WHO标准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患者78例 ,分为治疗组38例 ,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加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 ,血液流变学改变、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2 % ,对照组为52 % (P<0.01)。对照组2例发生心肌梗塞 ,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心肌梗塞 ,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 ,改善血液流变学 ,治疗UAP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下肢加压治疗在股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的急性中毒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方法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干预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和双下肢加压治疗)和空白对照组,对比研究抗凝治疗和双下肢加压治疗对于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中毒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凝血发生率分别为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双下肢加压治疗用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抗凝效果佳,凝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王丽 《医学信息》2008,21(2):274-2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RP)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静脉溶栓A组与未溶栓组B组,并设AMI未发生心脏骤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三组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C组血管再通率高.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抗血小板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heart stem,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83例,根据院前急救中是否采取抗血小板措施分为对照组(40例)和抗血小板组(43例).对照组入院确诊后再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组于院前急救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 w后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 w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均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均降低,抗血小板组变化更明显(P<0.05);抗血小板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对AMI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可利于心功能恢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32例同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6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心率、血压、心功能及副作用发生率,并作近期预后比较,对存活者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照组66例予常规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心率、血压均下降,心功能明显改善,2组近期预后比较,观察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LVIDs、LVIDd和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本组无因美托洛尔的副作用而停药者. 结论美托洛尔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效果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李畅  党东辉 《医学信息》2008,21(5):718-719
目的 现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20例起病在48小时内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普通治疗.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治愈率(P<0.05),总有效率(P<0.01)明显提高.结论 低分子肝素组疗效理想,使用方便,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开始时间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 99名AMI患者分为急诊组 (30例 )、内科病房组 (36例 )和对照组 (33例 ) ,比较栓塞冠状动脉再通率 ,住院期间心脏及其它并发症 .结果 溶栓后再通率急诊组为 86 .7%、病房组为 6 6 .7% ;心脏性死亡率急诊组为 3 .3%、内科病房组为 8.3 % ,明显低于对照组 (18 2 % ) .结论 急诊溶栓治疗能显著提高AMI患者的急性期疗效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预防作用,探讨临床上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较适低分子肝素钙的剂量.方法 对就诊我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低剂量组和较高剂量组),各30例,均给以常规治疗同时低剂量给以10u/kg·d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较高剂量给以100u/kg·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结果治疗后,随访3月,较高剂量组皮疹消退时间较短,及皮疹反复次数、血尿、蛋白尿发生率均明显少于较低剂量组(P<0.05),较高剂量组S-β2-MG、U-β2-MG、U-IgG明显低于较低剂量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较高剂量(100u/kg·d)优于低剂量(10u/k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