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概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病,俗称吊线风或歪咀风。在古代医籍里即有口眼斜病的记载。《灵枢·经脉篇》说“足阳明之脉……生病……口。”《灵枢·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金匮要略》说“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  相似文献   

2.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歪嘴风”。本病发病急 ,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 ,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由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 ,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杨长森主编的《针灸治疗学》1985年版第 85页“面瘫”一节中引用《内经》“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急则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 ,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 ,不胜收故僻”。谓之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笔者认为似有不妥之处 ,特述如下 :查《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太阳为目上纲 ,阳明为…  相似文献   

3.
浅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围性面瘫(以下简称面瘫),通常指茎乳突孔内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此病起病急,往往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漱口时漏水,口角歪向健侧。针灸治疗此病有较好的效果,但有些面瘫还是令针灸医生感到棘手。如何提高针灸治疗该病的疗效,笔者近几年着重对此进行了研究,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1 明确病因病机  《内经》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由此可见,本…  相似文献   

4.
现代针灸言经脉、络脉者多,言经别、经筋者少。而《灵枢》有关经别、经筋的精辟论述中所蕴含的辨证思想,对现代针灸临床同样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现就《灵枢·经筋》中“卒口僻”证治加以辨析。 经筋的循行分布和其相应的经脉有关。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经筋的循行都经过头面部,因此和头面部的病证如“项筋急”、“肩不举”、“痛引颔”、“不可左右视”有密切关系。“卒口僻”则在足阳明经筋一节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关于经筋的分布,原文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其直者……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病候表现为:“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引缺  相似文献   

5.
正面瘫多因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灵枢》称其为"口喎"、"僻"、"卒口僻",  相似文献   

6.
颜面神经麻痹症为顱神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个症候,患此病者虽然无生命危险,但如不全治,由于病人容貌的改变,常可引起精神上的痛苦。本病在我国发现甚早,我国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上已有关于此病的记载,如灵樞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縱目不开,頰筋有寒,则急引頰移口,有热则筋弛縱缓不胜收,故僻。”又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而眥急不能卒视。”这和现代所见的颜面神经麻痹症的症状完全符合。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喎僻不遂,邪在经络。”巢氏病源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頰,故使口喎噼”,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又说:“夜卧当耳,勿得有孔,风入耳中,喜令口喎。”从以上一系列的记载中可以体会出古人早已知道面部神经受冷热的刺激后可以发生本症,其病因有人谓系因濾过性病毒而产生,但一般认为系因神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面神经水肿,而为坚硬  相似文献   

7.
前言面神经瘫痪在神经科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祖国医学书籍中对于面神经瘫痪的症状记载极早,《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风口喎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认为本症是由于足阳明、手太阳经受风邪影响所致.本症治疗方法极多,但到目前为止,其疗效尚未能完全肯定.针灸疗法为祖国医学的  相似文献   

8.
面瘫亦称口眼歪斜 ,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突然、变化急骤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给病人造成沉重的心里负担。如何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本病 ,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迫切关心的问题。1 病因病机1. 1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 ,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而致肌肉纵缓不收。《诸病源候论·偏风僻》说 :“偏风口是体虚受风 ,风入于夹口之筋也 ,其筋偏急不调 ,故令口僻也”。本病初起邪实 ,日久则正虚 ,阴血不足 ,血虚生风 ,而致面部麻木 ,筋肉惕 ,甚则面肌抽搐 ,气血日虚 ,面…  相似文献   

9.
颜面神经麻痹,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说明了祖国医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对本病就有了论述。我科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于1964年至1965年5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50例颜面神经麻痹,结果获效良好,特此作一初步分析报告,不当之处,希加指正。  相似文献   

10.
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吊线风",多数医家认为风寒为主要致病因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不开……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仅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景岳全书·非风>谓:"凡非风口眼?斜……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  相似文献   

11.
<正>[经典提要]《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证》:"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筋脉急而不调,令口喎僻也。"《医林改错·口眼喎斜辨》:"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喎斜,乃受风邪经络阻滞之症。"《景岳全书·非风》:"凡非风口眼喎斜,有寒热之辨。在经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此经以病之寒热言筋  相似文献   

12.
针灸论治周围性面瘫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属于中医学“口眼歪斜”或“口僻”等范畴。中医经典医籍《灵枢·经筋》篇简要叙述了本病特征:“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其他医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不同的论述。归其病因主要是风、寒、热之邪外袭,病机主要为筋肉弛纵,缓不胜收,筋脉失于濡润,气滞血瘀。结合临床,我们试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总体上讲,本病多因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挟寒挟热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邪气滞留经络,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此外,素体阳盛,或内…  相似文献   

13.
李洁生教授,乃安徽省名老中医。其治学严谨,积六十余年诊疗经验,精研多科疑难杂症,治疗效果显著。笔者侍师数年,获益匪浅。兹将李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经验总结整理如下。1 揆度因机,邪犯三阳李师认为,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僻范畴,系由正气不足,机体抵抗能力低下时,风邪中于三阳经而发病。足阳明经挟口环唇,手太阳经循颈上颊,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若此三阳经脉络有虚,邪风袭面,遂致脉络拘急牵引而发病。早在《内经》中即有“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的论述。其后隋·巢元方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麻痹多因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主要为阳明、太阳等经)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祖国医学在《灵枢·经筋篇》有谓:“卒(突然)口僻,急者目不合。”又《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阴、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所云极似本病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颜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生原因除少数因耳疾患、肿瘤、脑疾患、外伤感染外,绝大多数系因局部受冷风刺激(如迎风乘车、靠窗睡觉等)而引起。其表现症状,主要是:口角歪斜、流涎、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鼓气吹哨、吐唾障碍、病程日久者,面肌渐显萎缩。我们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获得良好效果,今略加以整理、分析、予以介绍。一、文献考察: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作“口眼喎斜”、“口僻”,对于本病的纪载很多,如灵枢经筋篇:“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又云:“口目为僻、眥急不能卒视。“巢氏病源风口喎候说:“风邪入手足阳明,手太阳之筋……故口喎僻、言语不正、目不能平视。”医学入门云:“风邪初入,反缓,正气反急,以致口眼喎斜。”妇人杂病门僻风喎候也说:“伤风口喎,是  相似文献   

16.
人迎洞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迎洞刺,是用针刺激颈动脉窦部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人迎穴相当于颈动脉窦的部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灵枢·寒热病篇》云:“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针灸甲乙经》云:“人迎……在总颈动脉应手,挟咽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动脉所发”。古代针灸文献,如《针灸聚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记载,人迎穴的治病范围很广,如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肿痛,瘰疬,食不下,头痛,耳鸣等。  相似文献   

17.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为“口眼口呙斜” ,《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而多数患者为 2 0~ 4 0岁间 ,男性略多。面瘫的病因病机有外感及内伤之分。外感口眼口呙斜在临床上较多见 ,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袭阳明 ,少阳脉络 ,以致经气阻滞 ,经筋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 :“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 ,口呙僻不遂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内伤口眼口呙斜在临床上较少见 ,多由血虚及风…  相似文献   

18.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6):18-19
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以口眼斜为主证的常见病证。患者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 ,因口眼喁斜有时伴有流泪、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进餐时患侧颊内残留食物残渣等。本病急性起病者 ,称为急性口僻 ,相当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多见于急性面神经炎。临床对急性口僻从阳明论治 ,取得较好的疗效。试作以下总结 ,不当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1 口僻病在阳明 ,与肝脾有涉1 1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为密切。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经脉有手足之分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  相似文献   

19.
面瘫,西医称为面神经麻痹,中医属喎僻、口眼歪斜的范畴,是颅脑神经病变的常见疾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20~40岁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以发病突然,患者不能漱口,不能闭眼,流泪,流口水,鼻唇沟变浅、消失或歪斜,面部肿胀,有牵拉感,不能吹口哨,甚则味觉消失,听觉过敏等为明显的临床表现。 本病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初起为实,久则为虚。足阳明经筋主病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乃风邪独中经络,气血凝滞经脉,经筋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致面瘫,为足阳明经受累。笔者对150例面瘫患者进  相似文献   

20.
卒口僻也称"口"、"口眼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历代文献中认为本病机多为感受风邪,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导致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1].<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病起病突然,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迎风流泪、闭目露睛、泪液外溢、畏光、耳周疼痛、耳部疱疹或眼睑疱疹、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口周疼痛或麻木、口中不知食味等.发病率为20~42.5/10万/年,患病率为258/10万/年[2].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卒口僻患者42例,笔者针对不同患者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本科特色的相关治疗进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