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2.
马雷石  刘海峰  冀潜 《精武》2009,(6):34-36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3.
汤瓶七势是汤瓶七势拳的重要七大势子,七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势"、"碾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势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4.
汤瓶七势拳     
中国穆斯林三大宝(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拳)之一的汤瓶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民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回民独有的拳术,既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又可应用于实战,防身自卫。由于七势拳历来秘不外传,只在少数阿訇中秘传,外人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5.
马雷石 《精武》2007,(12):44-45
作为清真教门名拳——汤瓶七势拳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武术界所珍视。穆斯林习武者对此拳尤为推崇,有"七势打六合(指心意六合拳),箅子抓窝窝"之誉。汤瓶七势拳的得艺者在过去极为保守,周口袁凤仪尝言:"大教(汉族)之人大多欲观之而不得",今邓州马雷石先生独家披露其拳,价值如何?尚请行家里手细心把玩。  相似文献   

6.
第三势——开合开合势之劲在于身劲催动背劲,左右开合之劲达于肩、肘、腕上三节劲的贯穿;身带动腰的左右开合之劲达于胯、膝、足下三节劲的贯穿。恩师水普慈曾讲:"开合在于拉开脊柱上下劲,带动肩胯的开合左右劲,催动手足前后劲,此六劲合一的整体内劲为汤瓶七势拳所独有的贯劲之法。如果把开合劲理解成外形拳架手足的开合,那么就失去汤瓶七势拳的‘开合’贯劲法的真谛了。"  相似文献   

7.
周口七式拳     
时晓武 《精武》2009,(7):60-62
一、七式拳脉络杂说 七式拳,原本叫七式捶,心意拳巨匠袁凤仪依回族习惯,扩充补足了七式拳体系后,叫汤瓶七式拳,或汤瓶拳。  相似文献   

8.
中国穆斯林武术三大宝(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拳、心意六合拳)之一的回回十八肘是回族独有的拳术,既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又可应用于实战,防身自卫。回回十八肘,历来秘不外传,只在少数阿訇中秘传,  相似文献   

9.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10.
在新编高中体育课本中,二十四势太极拳做为必修内容被编入教材。二十四势太极拳是国家体委1956年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练习者可整套练习,也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某一单式或分段进行练习,二十四势太极拳全套动作分为八组,包括“起势”和“收势”共二十四个动作,内容除了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仆、虚、独  相似文献   

11.
张修睦  冯景春 《武当》2003,(9):18-20
本文介绍的武式太极拳是武派另一代表人物——李启轩所传拳架。启轩名承纶,是李亦畲长弟,当时两人一起跟武禹襄学拳。此拳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因此,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原始的拳架和练习方法,如拳势中有360度云手及鸳鸯脚等。此拳每势的演练,不提“起、承、  相似文献   

12.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5-55
横拳是五行拳的母拳。横拳的要点在一个‘衡’字上。我们知道重心是五行拳的重中之重,只有身心平衡了,才能确保起势、出势的准确,才能达到拳论所说的:“出手横拳势难招”。很多人横拳玩了半辈子,仍然是练时发不出劲力,更谈不上用时的“出手见红”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练横拳的人只知二五不知有一十。所以说,没从根本上理解横拳重心重于一切的深刻含义,是无法理解古人所说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见势而进,随势而退”的妙谛的。  相似文献   

13.
桂村夫 《武当》2010,(3):35-37
在前面我们仅仅具体指出,陈鑫在《图说》中将“白鹅亮翅”和“搂膝拗步”划归为“第三势”,说成根据易经八卦之理而划分是胡说八道。其实,陈鑫将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势”(应为“拳式”,笔者注)分作“十三势”,全说成是依据易经八卦之理,不仅是胡扯,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第2期《中华武术》发表了我的一篇《杨澄甫太极拳斜飞势演练探究》,意在改变拳友们错误的练法。当今拳友们演练“斜飞势”时,大多按照“野马分鬃右式”来演练。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董英杰等多按如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20页,第二十三节“斜飞势”;第42页,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49页,第七十一节“斜飞势”)是为完全相同的同一张拳照误导所致。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形成的。杨澄甫前一本书《太极拳使用法》是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斜飞势”拳照与“野马分鬃右式”拳照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5.
秦庆丰 《中华武术》2006,(12):I0003-I0003
“大金刚气功”是少林大金刚拳“内功法”中较为重要的气功练习法,它是以“八大金刚”的动势、姿态为基础,融合“意气相合,气力通达”的气功法锻炼,而形成的八种动作练习,所以世称“金刚气功八势”。少林大金刚拳属北派少林拳法,以“拳禅一体、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功法相济”为中心。因此,气功法的训练为强健体能、增强拳法与实战技能的有效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功法基础。“大金刚气功”的练习,强调自身意念、呼吸与劲力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坚持长期拳法、气功锻炼,掌握科学、适宜的原则,不仅可以相应提高武术运动所必备的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达到“体用兼备”的效果,同时又可改善人体气血的运行、经络的顺通,对改善因疾病、伤患等引起的不良状况均具有较理想的康复作用,因此近年来深受武术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精研习拳之道,每练习一个单式,在手、眼、身、步、心、神、意、念的四法四功中讨分寸。一个拳式有8种练法。通俗解释为8种技艺,从起始习拳到上乘功法,一个拳式有8个层次的功夫,十分精妙。 1.粗练 所谓“粗练”,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或浅知。导师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先学会“划道”。为了便于记车每个动作的起止点,不要照葫芦画瓢。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式”,势熟练后,再练“连式” 2.严练 严练是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功练习、拳架套路练习、推手和散手练习三部分。 在推手练习中又分为单人推手练习和双人推手练习,就是把拳架套路中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结合步法的“进”“退”“顾”“盼”“中定”,通过单人及双人练习,更好地运用到对抗实战中去。在此,我把跟陈正雷老师学练的单人推手的训练方法整理出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练习的能量消耗和甲皱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对许多慢性病的治疗功效,已为大量的文献报导所证实。但是,太极拳不同拳式的能量消耗以及太极拳练习对微循环的影响未见报导。本课题的目的:测定陈式、杨式和简化太极拳(简称陈式、杨式和简式)高架势和低架势练习的能量消耗,以了解这些拳式的生理负荷量,为不同健康水平的人选择练习拳式和架势提供生理学依据;观察一套杨式练习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观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老未一场空。”源自少林的洪家拳也沿袭了少林“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一贯传统。练习洪家拳,不能光是练习套路、散手等技法,还应在功力练习上勤下苦功,只有技法和实力相辅相成,才能成为真正的武术高手。  相似文献   

20.
“大金刚养生功”又称“金刚养生功八势”,源自少林大金刚拳的“内功法”。可在“丹田”功基础上练习此功。拳法主张“入寂禅修,拳禅一体”,也就是通过锻炼,达到内、外功夫的统一,意念、呼吸、劲力三者合一,通达一体,充实拳法击技。此功法具有技击、健身、养生三大功效。其功法简洁易行,神形兼备,效果显著,近年来深受武术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