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索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和艾滋病期患者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通过采集16625例患者四诊信息,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艾滋病中医诊断系统进行判读,分析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特征,总结HIV和AIDS患者的证候规律。结果:16625例患者中经采供血传播比例最高,证型以肺脾气虚为主,次之为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性传播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气虚血瘀为主,静脉吸毒以阴虚内热、肝郁气滞、气虚血瘀为主。肝郁气滞虽然所占比重最大,但是不同感染途径所占比例有差别,以性传播最多,采供血次之,吸毒最少。脾肾阳虚证在性传播中的比例较高,在AIDS期的性传播病人中比例最高;肺脾气虚在采供血中比例最高,阴虚内热在吸毒人群中最多。结论: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HIV/AIDS常见证候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实践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计调查表,于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HIV/AIDS患者集中的地市中抽取定点医疗机构,收集年龄在50岁以上老年HIV/AIDS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对照人群的中医证候信息,采用《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进行证素分析,比较老年HIV/AIDS患者和对照人群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差异,总结老年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共调查HIV/AIDS患者417例,对照组体检者362名。老年HIV/AIDS患者中医证素分析中病性证素成立的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湿、痰,病位证素成立的有肾、肺、脾、肝。与对照组比较,HIV/AIDS患者成立的病位、病性证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HIV/AIDS患者的证候特点为肾、肺、脾、肝等脏腑的气血阴阳虚损和湿痰等邪内生,中医证候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266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规律,为全面深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筛选的1266例HIV/AIDS患者资料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人数为多,证型中复合证型气血亏虚证人数为最多,脏腑兼病证候中脾肾阳虚证人数最多,五脏证候中脾气虚证人数最多,存在气血阴阳亏虚,兼有湿、热、毒、痰、瘀等,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结论: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存在气血阴阳亏虚,气虚为本;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脾为枢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合并月经失调的HIV/AIDS患者的证候分布,探讨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月经失调的HIV/AIDS患者141例,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证候要素,归纳可能提示的证候。结果症状体征分布特点:主要症状以乏力为主,次要症状以自汗、盗汗、恶心、气短为主,体征以皮疹为主。因子分析结果得出8个公因子,症状组合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2个,其中病位类要素有脾、肾、肝、肺,病性类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提示的常见证候有9个,为脾气虚弱、气虚血瘀、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肝经郁热、气滞痰阻、湿热蕴结、气阴两虚、肝火犯肺。结论合并月经失调的HIV/AIDS患者有自己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应予以针对性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江蓉  孙建军  陈军  沈银忠  郑毓芳  刘莉  张仁芳  卢洪洲 《中医杂志》2011,52(13):1122-1123,1127
目的 调研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为中西医结合诊疗艾滋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计398例,填写症状体征调查表,并进行中医辨证,将患者分成气虚证、气虚兼挟阴虚证、气虚兼挟湿热证、气虚兼挟痰瘀证、气虚兼挟血瘀证和无证可辨6种证候。结果 HIV感染者110例,AIDS患者288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者气虚兼挟湿热证以及无证可辨者比例均显著高于AIDS患者(P<0.05);而AIDS患者属气虚兼挟阴虚证、气虚兼挟血瘀证者显著高于HIV感染者(P<0.05)。结论 HIV感染者以气虚兼挟湿热证为主,AIDS患者以气虚兼挟阴虚证和气虚兼挟血瘀证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分布,分析中医证候特点,比较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和证候的异同.方法:用流调法对300例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患者和300例性传播感染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证候特点调查.结果 2组临床症状出现频率差异显著的依次为:肌肉痛、关节痛、盗汗、胸闷、纳差、消瘦、头痛、便秘、腹泻、发热、皮肤瘙痒.中医证候特点:多见虚实夹杂的证候,艾滋病发病是正邪相争、虚实错杂的演变过程.潜伏期以实证为主,病位以肝、脾为主,病性为热、湿、瘀;发病期病位以脾、肝、肾为主,主要病邪或病理产物则是以瘀为主,随不同证候类型表现出湿、热、虚的特征.结论: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和证候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腹泻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广西176例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根据“艾滋病腹泻病例选择标准”,从中挑选有腹泻症状的HIV/AIDS患者,分析其证候特点.结果:176例HIV/AIDS患者中有腹泻症状的共22例(12.5%).证候以肝郁脾虚和脾肾两虚为主.结论:广西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与国外某些报道相比有差异,涉及的脏腑主要有脾、肝、肾、胃、肺.  相似文献   

8.
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我国AIDS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13家医疗单位2 237例患者,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不同感染途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根据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采用潜变量转移模型分析患者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 AIDS患者有偿供血者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主;性传播者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为主;静脉吸毒者以脾气虚弱、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病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气阴两虚证转移最多;AIDS患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脾肾阳虚证转移最多。不同干预手段:中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向湿热蕴结转移较少,湿热蕴结向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转移较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左右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40%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10%左右比例向脾肾阳虚转移。结论 HIV感染者以脾气虚弱为主,AIDS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证候演变呈气虚→气虚夹湿、阴虚火热→气阴两虚→阳虚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1.
苏行  何立群 《辽宁中医杂志》2014,(4):616-618,I0001
目的:分析8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肾病科2011年9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活检患者病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FSGS与MCG在15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年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龄段多见。IgAN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FSGS、MN、GML、MCG、MsPGN。中医证型中脾肾气虚为目前临床上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随治疗时间延长,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证逐渐增多,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FSGS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IgA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M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MCG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较多;MsPGN患者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占多数;GML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后四者在疾病进展中也出现明显的血瘀与湿热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证候特征及老年患者的特征.方法 收集4所三级甲等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资料,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常见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 1 059例临床数据中,共出现了23个中医证候,其中频率最高的证候是痰热壅肺证;与非老年人肺炎比较,老年人肺炎肺气虚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阴虚证、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出现的频率高(P<0.05).肺炎常见证候有风热袭肺证、外寒内热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结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证候有6种,其中痰热壅肺证是最常见的一种,而老年人肺炎常兼有气虚或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并对相应证素赋值,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前瞻性中医四诊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运用SQL server 2005 得出每位患者的中医证素,运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5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肾〉肝〉心〉肺〉脾,虚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实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痰〉血瘀〉气滞〉阳亢〉热,病位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肝肾同病〉心肾同病〉肺肾同病〉心肺同病〉心肝同病;虚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气阴两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阴虚血亏,实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痰瘀互阻〉气滞血瘀〉气滞夹痰〉痰热互结,虚实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夹痰〉阴虚阳亢〉阳虚夹痰〉气虚夹痰.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以肾为主,血瘀、痰、阴虚是其主要的病性单一证素;兼杂证素主要为肝肾同病、痰瘀互阻、气阴两虚、阴虚夹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症状变化复杂,中医证型是反映不同阶段病机特点的较好指标,主要为脾胃气虚、脾气虚兼胃阴虚;因患者体质差异随后表现为脾肾气(阳)虚,或肺胃阴虚、肝肾阴虚。治疗不宜过早补肾,以防滋腻碍于脾胃;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第一要务;因阴阳体质差异,证型会向不同方向转化,阴虚多转为肺胃阴虚、肝肾阴虚;阳虚易转为脾肾阳虚型。肺胃阴虚、肝肾阴虚抑制期较长,恢复较慢;阴虚体质,在脾胃和合后,尽快应用滋补肺胃之阴兼有清热药物;脾肾阳虚抑制期较短,恢复较快,可谓"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MDR-PTB)中医证型与痰结核分枝杆菌、肺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3家医院的373例MDR-PTB患者,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法揭示MDR-PTB的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不同证型与痰结核菌阳性程度、肺部病变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 MDR-PTB主要分为肺气亏虚、肺肾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肺脾气虚4型。阴虚火旺、肺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型痰涂阳性程度均较肺气亏虚型明显(P〈0.05,P〈0.01),阴虚火旺型痰涂阳性程度较肺肾气阴两虚、肺脾气虚型均明显(P〈0.05)。肺肾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肺脾气虚型肺部病变范围均较肺气亏虚型明显(P〈0.05或P〈0.01),肺肾气阴两虚型肺部病变范围较肺脾气虚、阴虚火旺型明显(P〈0.05,P〈0.01)。结论 MDR-PTB患者肺部病灶范围愈大,涉及脏腑越多,证型越复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9.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证候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结果: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动,痰气搏结,以实证为主;慢性持续期以虚实兼夹为主,表现为阳虚与饮伏、气虚与痰阻、气阴虚与痰热等;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拟订有关证候诊断要点,并总结辨证治疗规律。结论:常见证候为三期十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的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为主要兼证,常兼见于上述证候中。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