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合现场案例,讨论蒸汽喷射压缩器在回收乏汽方面的应用.分析影响燕汽喷射压缩器喷射系数的主要因素,以及喷射系数与Yong效率的关系.计算说明压缩比的影响比工作蒸汽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采用两级喷射器串联方式虽然可使单级的喷射系数提高,但系统总的喷射系数并不一定提高.蒸汽喷射压缩器存在较大的Yong损失,但由于回收了大量的已排出工艺外的乏汽,使蒸汽变废为利,增加了可使用能量的数量,不失为一项有效的节能措施.同时由于消除了低压蒸汽的放空现象,减少现场的噪音污染和热污染,改善了环境和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热力除氧器和给水加热器进行了对比Yong分析,从除氧器与低压给水加热器的Yong分析经济指标比较来看,低压给水加热器Yong效率较除氧器排汽回收情况及除氧器排汽不回收都要低(63.6>61.0%>53.9%),而Yong损系数较除氧器排汽回收和排汽不回收两种情况都要高(0.201%<0.215%<0.260%)。所以,除氧器的Yong经济指标较给水加热器要好些。得出结论是:在动力装置中除氧器和给水加热器的Yong损失系数都不大,除氧器的Yong效率略高于给水加热器。从能量利用经济性的观点来看,除氧器可以取代给水加热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循环的热效率,而且可以增加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建筑节能是整体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建筑物能量系统,利用变温环境基准的Yong分析方法,对西安地区采取墙体外保温的某一建筑物采暖期和空调期进行Yong分析。计算分析说明:采取墙体外保温比不采取时可节约43.1%的能源,对节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要求利用同样的热量Yong,维持相同的热环境时,采用变温环境基准比采用定温环境基准的Yong分析可节约79%的保温材料,对节能和节约保温材料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富余煤气和烧结余热分散回收利用效果不显著的问题,提出一种炼铁伴生能源联合循环发电方法.通过系统整合,即将烧结余热引入余热锅炉,与传统的富余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耦合,构成炼铁工序伴生能源联合循环系统,使炼铁工序中伴生的富余煤气和烧结余热资源梯级利用.基于能量平衡、平衡和能级平衡理论,对系统整合前后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比对.绘制出整合前后系统的能流图和流图,并计算出系统中各个组件的能损失和损失.结果表明:在富余煤气初参数和蒸汽侧热力参数均相同条件下,整合后系统能效率及效率分别较整合前提高了1.51%和0.64%,而能级差降低了11.8%.  相似文献   

5.
将Yong分析引入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分析当中,建立了煤炭地下气化过程Yong分析模型,研究了煤炭地下气化系统的物料及能量转移规律,分析了唐山刘庄煤矿地下气化过程。结果表明,其系统综合Yong效率为85.18%,外供Yong效率为65.66%,不可逆过程Yong损达到14.82%.与地面气化装置相比,地下气化炉综合Yong效率高于高炉和发生炉,低于焦炉,其Yong损主要来自于燃烧不可逆Yong损和传热不可逆Yong损。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将建设大批350 MW 及以上级别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以350 MW 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为例,探讨了在设计过程中如何选择燃气轮机并优化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的匹配关系,分析了余热锅炉补燃与不补燃的应用条件及各自特点,给出了几种蒸汽轮机循环系统的布置方案,并分析了蒸汽循环系统的选择方法,对联合循环电厂的轴系布置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分析了环境温度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为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为对象,研究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耦合参数的选取问题。基于热力学理论,分析了影响上位电站、下位电站及联合循环电站效率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循环效率的耦合参数变化对联合循环机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压比,能够确保由此组成的联合循环的效率最大,并为设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制冷系统的Yong分析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稳流系统的Yong方程,分析了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中各主要装置的Yong平衡,导出了各装置的Yong损及制冷系统Yong效率的工程计算式,并对影响Yong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小系统主要设备Yong损的措施,最后对一实际制冷系统的Yong损进行了分析计算,指出了该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从分子结构预测烷基苯化学Yong的简单而准确的计算公式,本文分析了烷基苯化学Yong与其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系,得到了通过分子的连接性指数计算烷基苯化学Yong的数学模型。对34种烷基苯化学Yong计算结果显示,总的平均误差为0.173%。  相似文献   

10.
热泵干燥法是木材干燥加工的主要手段之一,采用高温工质对降低能耗、缩短干燥周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灌装HTR01和HCFC—22的压缩式热泵除湿机在不同入口工况下的Yong损失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及对两个热泵系统的供热性能(COP,SPC)进行对比,得出HTR01工质供热性能优于HCFC—22这一结论,并指出提高热泵干燥系统Yong效率的途径在于减少冷凝器、蒸发器和散热Yong损失。  相似文献   

11.
换热器中的不可避免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实际热力过程、设备和循环中的节能潜力,而将(火用)损失分为可以避免和不可避免(火用)损失。通过对换热器的传热温差以及流体粘性摩阻引起的不可逆(火用)损失热力学分析,提出了确定换热器不可避免(火用)损失的方法。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和推导的公式,可以对换热器的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火用)损失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减少可避免的(火用)损失,以改进换热器和提高换热器的(火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液氮发动机开始朗肯循环过程可用能损失较大的问题,提出分析方法,研究液氮发动机开式朗肯循环过程中可用能损失分布;研究并设计液氮二级再热系统,分析液氮发动机开式朗肯循环与内燃机混合加热循环的联合循环.结果表明,排气是可用能损失的主要环节之一,约占系统输入可用能的20%;且初始膨胀温度受环境温度限制是导致排气可用能损失的主要原因.再热系统可以消除环境温度因素对循环效率提高的限制;采用二级再热膨胀系统,选取合理的再热温度和二级膨胀压力可以得到更高的效率.采用液氮发动机开式朗肯循环与内燃机混合加热循环的联合循环,可以将无法直接做功的内燃机常压高温排气的温度转化为液氮发动机进气可用能,等质量工质的联合循环将整个系统的平均效率提高了8.06%.  相似文献   

13.
提出对热、湿处理过程进行单独评价的概念,并构建了相应评价指标。以某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典型夏季空气处理过程为例,在热力学极限意义上阐明了对热、湿处理进行单独评价的实施过程,计算结果表明该空气处理过程的显热效明显高于潜热效,潜热效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再热显热损和冷凝水损,因此从潜热效看,表冷器并不是一个节能的除湿设备,采用露点送风回热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潜热效,结果表明在空调系统分析中采用热、湿独立评价可以更好地评价其利用表现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烧结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和系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余热利用率和发电净功率是余热机组优化设计与运行的目标。通过对济钢烧结厂余热发电系统热平衡和平衡计算及结果的分析,指出了降低余热锅炉出口废气损和内部换热损可有效提高余热利用率和增加汽轮机输出有用功,提出了热力循环系统的改进方法。通过编程分别对两种余热发电热力循环系统的余热利用率、余热损和发电净功率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研究了三种技术指标随主蒸汽压力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余热锅炉主蒸汽压力的选择范围。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低压余热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能分析和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245fa作为循环工质,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柴油机尾气余热,从而提高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对不同蒸发压力下的朗肯循环热效率和发动机不同工况下余热回收系统的火用效率以及系统各组件的火用损失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发压力越高则朗肯循环效率越高,工质和尾气之间传热的不可逆损失和蒸发器出口较高的尾气温度使得蒸发器的火用损失率最大,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系统输出净功最高可达18.7 kW。  相似文献   

16.
为使高炉渣显热得到高效高品质的回收,对固定床渣热回收过程进行火用分析,分析该过程主要不可逆因素(温差、流动阻力)产生的火用损;揭示颗粒直径、空隙率、床层高度、表观气速和空气初始温度等因素对总火用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颗粒直径和床层高度的增大,总火用损存在一个最小值,对应存在颗粒直径和床层高度最优值;表观气速越大,总火用损越大;空隙率越大,总火用损越小;空气入口温度存在最佳值,并非越低越好。  相似文献   

17.
蒸汽发生器作为核电站一、二回路的换热枢纽,对于核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为此,以某AP1000机组蒸汽发生器二次侧为研究对象,根据(火用)成本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建立了AP1000机组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热经济学成本数学函数模型,对其热经济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负荷降低会加速热经济学成本增加;改善压强条件对二次侧热经济学成本影响不大,但会增加泵功耗,影响整体经济性;改善二次侧换热条件,更容易降低热经济学成本。  相似文献   

18.
传递系数的定义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传递唯象方程的基础上,讨论了传递过程动力、阻力、速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传递研究的核心应是确定传递系数,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控制和调节传递过程。运用量纲对比的方法推导了热量、动量及质量的传递系数,分析表明影响传递系数的宏观因素包括其对应的能量传递系数、过程不可逆性及其他非自身强度场。传递系数的分子运动理论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其内在机制,即传递系数本质上与分子本身的物理性质及表征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