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在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流场测量和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顶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 0°~ 90°~ 180°(以入口处为 0°)部位结焦的原因。由于进口气流在升气管外壁的绕流流动以及和内部环流的交汇作用 ,在升气管管壁表面形成了低速的“滞流区” ,并在0°~ 90°~ 180°部位形成了顺压力梯度的附面层 ,部分细小颗粒或液滴在环形空间二次涡的作用下被输送到升气管外壁表面 ,沉积在该附面层内 ,具有结焦倾向的油气组分与催化剂细颗粒发生结焦反应 ,焦粒逐渐长大形成月牙状焦块  相似文献   

2.
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顶旋升气管外壁结焦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旋风分离器升气管外壁表面的粉灰沉积试验,进一步说明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顶旋升气管外壁结焦的原因是管壁表面存在着低速的"滞流区"。具有结焦倾向的油气液滴和细催化剂颗粒在气流的湍流扩散和环行空间二次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进入"滞流层"并沉积在升气管表面,尤其是顺压力梯度区域。这些具有结焦倾向的油气液滴吸咐在催化剂细粉上形成结焦中心,并逐渐长大形成焦块。这种焦块对催化裂化装置的运行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将结焦物划分为软焦和硬焦。焦的硬度与油气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沉积过程有关,尤其是结焦部位的油气流动方式和催化剂颗粒的运动状态,决定着未汽化的重质油组分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沉积形式和沉积物的构成,从而影响着焦的软硬程度。软焦是催化剂颗粒或油气在油气静止空间以自由沉降和扩散方式堆积在器壁表面而产生的结焦,形成的焦块松散,易粉碎,含催化剂比较多,颗粒粒径比较大,是一种堆积型结焦;而硬焦是油气液滴和细小催化剂颗粒在油气流动状态下,在器壁表面的附面层内以沉积方式粘附在器壁表面形成的结焦,焦块质地坚硬,含催化剂比较少。颗粒粒径细小,足沉积型结焦。还有相当一部分结焦物介于软焦和硬焦之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密度的分析, 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油气流动对结焦过程的影响. 油气的流动不仅起到输送油气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作用,油气的流动状态还影响油气液滴和催化剂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它们在器壁的沉积形式,使焦体与催化剂颗粒结合方式具有多样性,焦体与催化剂颗粒的比例关系和结焦中催化剂颗粒粒度的分布发生变化; 从微观结构上看,是结焦的致密性发生变化, 从宏观上看,是结焦的密度发生变化. 根据油气流动速度的大小可将沉降器分为3类区域,各区域的结焦情况不同. 在油气静止区域,催化剂颗粒沉降堆积在固体表面上, 结焦中主要是催化剂,焦体比例少,结焦组织疏松,密度低; 在油气流动区域, 液滴与催化剂颗粒扩散沉积在固体表面上,结焦中焦体所占比例大,催化剂颗粒少且粒径小,结焦质地致密,密度高.  相似文献   

5.
 在催化裂化工艺中,根据结焦的产生方式可分为催化焦、附加焦、可汽提焦和污染焦。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内器壁上的结焦主要属于附加焦,是由油气中的液相组分黏附在器壁表面上发生缩合反应产生的。这些结焦是催化裂化工艺总生焦量的很小一部分,但至今仍是影响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长期运行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经历了黏附、固化和增长3个阶段,与环境温度,油气成分、停留时间和流动状态等因素有关。环境温度低,油气中重组分达到露点冷凝为液相的几率大,液滴浓度较高,沉积在器壁上的机会增多;沉积液滴停留时间长,发生缩合反应固化形成结焦的几率大;油气的流动状态影响油气液滴和催化剂颗粒向器壁的沉积形式,进而影响结焦的增长过程。防结焦技术的开发应以减少附加焦和抑制重油液滴长时间滞留在沉降器器壁上为基本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取自重油催化裂化装置(RFCCU)沉降器旋风分离器器壁4个不同区域的结焦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对结焦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焦是流动油气混合物中夹带的一些重质非挥发性油滴由于重力沉降或湍流扩散作用沉积在在旋风分离器器壁上,然后逐渐凝脱氢缩合反应形成的。同时,一些较细的催化剂颗粒也沉积在结焦中。根据结焦的性质、成分和微观结构,可分为硬焦和软焦。在油气混合物的滞留区域中,油滴和催化剂颗粒自由沉降在器壁上,形成软焦。软焦非常松散,含有大量的催化剂颗粒。在油气混合物的流动区域中,油滴和催化剂颗粒扩散到壁面上,形成了硬焦。这种硬焦致密,坚硬,含有少量的催化剂微粒。因此,流动油气混合物不仅携带油滴和催化剂颗粒,而且影响其在器壁上的沉积,从而影响沉积结焦的组成和特性。  相似文献   

7.
斜坡颗粒流沉积末端可以存在微型沟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胜利油田济阳坳陷坨147井沙三段水下颗粒流退积沉积序列的末端,存在着由中细砂岩、粗砂岩组成的大量指状砂体.横剖面透镜状,其最大厚度一般为2~3 cm,甚至可见3~5mm的超微型指状砂体.通过具有底冲刷、上下油页岩层基本不变形等一系列构造现象分析,这些指状砂体属颗粒流末端的微型沟道沉积.由此进一步推断出颗粒流砂体是呈树枝状分叉的,而非常见的扇形或透镜状所代表的沉积意义是沟道较慢的沉积速率和长距离保持一定的侵蚀能力.由于流体底面的剪切力决定了侵蚀或沉积作用的变化,因此认为,具有一个适宜的小于18°休止角的较长沉积斜坡是形成颗粒流树枝状分叉砂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RSM模型数值模拟了单入口、双入口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流场分布形式。结果说明单入口分离器径向速度量值总体约是多入口分离器的10倍。双入口分离器环形空间流场对称性较好,切向速度比单入口分离器大;径向向心速度小,可能会减少气流向升气管壁面夹带的颗粒量;且升气管近壁下行速度小而均匀,能减小芯管下方短路流量,分离器性能比单入口分离器好。根据环形空间流场还可以推测,双入口分离器对升气管外壁面冲刷能力强且作用效果均匀,可以有效抑制在气管外壁大块结焦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流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流场测量表明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的速度场和静压场是非轴对称的 ,存在着切向速度的增高区 (0~ 1 80°,以入口处为 0°)和降低区 (1 80~ 360°)及相对应的静压分布降压区和增压区。在升气管管壁表面附近存在有低速的“滞流层”。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的这种流场分布对颗粒在环形空间的运动过程和旋风分离器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渣油加氢转化过程结焦催化剂的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热重(TG),差热分析(DTA),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低温氮吸附,元素分析等技术对渣油加氢过程中的结焦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焦炭的元素组成随反应条件呈现动态变化,结焦催化剂表面焦炭沉积和孔道堵塞现象严重,比表面大量损失,孔分布向小孔范围迁移,稀释剂的加入可显著影响焦炭沉积状态和沿催化剂颗粒的径向分布,催化剂上沉积的焦炭可分为低温型和高温型两种,前者燃烧放热集中在350℃左右,后者集中在480℃左右。  相似文献   

11.
董海风 《石油商技》2001,19(2):36-38
探讨了国际上2种石油及石油产品的贸易交接方法,即质量交接法和体积交接法,就我国应实行何种贸易交接方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沈哈高速公路铁岭段微表处养护工程的混合料设计、施工和使用情况。通车 2年的使用情况表明,微表处抗滑性能和防水效果优良,与原路面粘结牢固,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路面的平整度,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溴化锂的市场状况,介绍了硫磺还原法制取氢溴酸,再与氢氧化锂中和制取溴化锂工艺,实践证明本工艺方案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添加无规剂法、调节单体加入速度法、恒定单体相对浓度法和高温共聚法等溶聚丁苯橡胶的生产技术,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从生产实际出发,论述了现行钻井井史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文献[1]中尚未提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补充,如:填写要求、地质简介、井口装置、钻井液、钻头、固井、环保、技术总结等,对井史标准的修订及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润滑脂组分对脂导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中其 《石油商技》2000,18(3):12-15
考察了润滑脂组分对脂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础油对润滑脂电导率有一定影响,不同稠化剂对电导率影响不大,导电填料对润滑脂的导电作用受填料本身的导电性和填料颗粒接触效果的影响,适宜的有机复合导电剂可大幅度提高润滑脂的电导率。有机导电剂的导电机理与导电填料的导电机理不同,前是靠改变润滑脂的电荷排序而提高润滑脂的导电性能的。  相似文献   

17.
柴油安定性指标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试验,考察了柴油的实际胶质含量与柴油加速安定性不溶物、储存安定性不溶物、硫含量、碘值、酸度、芳烃含量的相关性及对应性,并为长期储存的柴油扩大其胶质的指标范围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某高速公路专项治理工程,采用施工用原材料研究了微表处混合料的设计,结合实体工程研究了微表处技术的施工工艺。对微表处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跟踪观测,研究结论表明沥青路面微表处技术是一种经济、性能优良的高速公路养护技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压力恢复资料在油田开发中各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阐述了压力恢复曲线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压力恢复测试技术是油田科学开发中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赵广明 《石油商技》2001,19(2):21-23
介绍了石化企业铁路罐车的普洗和特洗工艺,对各种特洗方案的适用性,经济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石化企业铁路罐车清洗设计中工艺方案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