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世纪70年代始,香港抓住机遇,只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成为亚太区域经济圈迅速膨胀起来的一个新增长极。香港经济转型后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增长内应力,迅猛地把香港推上区域营运的中心地位,使香港成为区域的商业、营运、金融、电信,旅游、酒店等服务业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指的是7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结构调  相似文献   

2.
冯国经:“香港面临第三次经济转型”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冯国经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面临第三次经济转型的观点,他说: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每一个经济体系都带来了新的竞争力挑战,这就是香港面对的现实。我们的各行各业面对的都是全球的竞争对手,香港要继续发展,必须在各方面达到世界最高水准。发展大都会经济,以知识特别是资讯科技,推进竞争力,成为一个以资讯为本  相似文献   

3.
谈香港经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可焜 《特区经济》2002,(12):24-25
<正> 谈论今天香港经济,最常听到和看到的词莫过于“经济转型”了。转型,是有关经济范式、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问题,实质上是经济定位发展方向的问题。 自1841年香港开埠至今,香港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41~1950年的110年间,香港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第二个阶段,1950~1970年,在朝鲜战争和对华禁运的形势下,迫使香港走上工业化的道路,香港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转型,转变为以港产品出  相似文献   

4.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背景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全面的结构转型。转型的推动因素主要为:一是由于中国内地开放,在劳动力、土地和税收成本方面,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近邻地区相差巨大,而香港的法律、经济制度和服务业却可同时提供给近邻地区的外资企业,服务的范围覆盖超越香港,扩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出走,在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已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它地方。二是由于转移内地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返回或滞留在香港(香港取得海外订单,内地生产),内地开放初期的非法资金流入(包括走私和各种…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是香港经济的一大支柱,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长期雄居首位。然而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在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型过程中,随着大批工厂的内迁北移及邻近地区竞争力的增强,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香港“工业空心化”,香港工业  相似文献   

6.
侯广辉 《当代港澳》2001,(2):30-31,29
自90年代以来,香港经历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金融业和地产业,制造业的比重大大下降。在经济结构中过分倚重第三产业,雄厚的服务业背后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的支撑,“产业空洞化”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更是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7.
香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其整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被称为香港经济表现的"晴雨表"。6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步,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消费性行业欠发达,香港人的年均收益较低,形成香港房地产市场市道冷落;进入70年代中期,香港经济开始转型,消费性行业崛起,并初步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这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积聚了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的工业制造工序不断北移中国大陆,转口贸易强劲增长,消费性行业繁荣,社会财富也自然随之增长,这就刺激了香港的楼市,至1994年香港楼市已有整整10年的  相似文献   

8.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战后,台湾经济经过几次转型,发展较快。第一次转型出现在60年代初,由替代进口工业化转变为出口导向工业化。第二次转型出现在70年代,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第三次转型出现在进入80年代之后,台湾当局提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制度化”,以工业升级为核心,进一步开放台湾经济,试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台湾当局的“三化”方针。  相似文献   

9.
7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是使香港由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基本因素;而香港经济的这次重要转型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今年7月1日,我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必将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我们应把握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合作,共同繁荣中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除少数年份外,德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健发展,物价稳定、劳资关系和谐、收入平等、地区间发展平衡,始终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典型代表。期间,德国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有三次转型。第一次经济发展战略转型(1945~1970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第二次转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传统工业生产为主导向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为核心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一香港经济当前面对的困难,是结构转型的困难。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经济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香港制造业北移珠江三角洲,留在香港的服务业基本上还是服务于北移的制造业,并没有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服务型经济。而当北移的制造业出现困难,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也开始转型。香港为传统制造业服务的服务行业便逐步失却了服务的对象。香港北移制造业仍在维持的部分、乃至珠江三角洲部分还未转型的传统制造业,亦多了当地新发展出来的传统生产性服务行业,且以低成本(包括费用和时间)对香港产生替代作用。使为制  相似文献   

12.
香港产业结构的建立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如果强求贸易或服务业与本土制造业平衡发展,将制约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优势的发挥,而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导,轻型化高科技制造业相应发展的产业结构将更有利于今后经济的繁荣。 香港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时期。有人认为香港“经济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或是“从以出口带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体系向以港口带动并以服务业为主的体系的转型”。但是,翻开香港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香港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制造业从未占居过主导地位。自香港成为自由港以后,其经济结构模式从来都是以服务业为主。因此,对现阶段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应如何界定,很值得深讨。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是指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总是同产业结构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研究香港经济不能不研究香港经济转型的历史和现实。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经济转型问题一直是香港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从转口贸易经济到工业化经济  相似文献   

14.
经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香港能否继续作为中国的对外筹资中心?这是各界人士所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资本市场的现状 香港经济在1997年回归前达到了顶峰,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在随后的金融风暴中,香港经济经历了由狂热到暴跌的恶梦般的转变。出现这种巨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国际环境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香港;二是香港经济自身存在着缺陷。 香港经济在本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工业北移,完成了由工商业向金融、贸易、信息产业的转型,进而带动  相似文献   

15.
港澳 瞭望     
港不能再靠出口复苏经济香港恒生月报以“香港经济转型复苏之路”为题,指香港经济体系已转型为一个大都会,因此,单凭出口来将经济拉出谷底将较过往困难。月报指出,香港复苏的关键在于提供较好的营商环境及基础建设,以加强竞争优势及保持香港在联系内地与世界经济的地位。大都会的特色是与其邻近地区息息相关。香港的复苏因此有赖亚洲区及全球经济的持续改善,而政府的政策会受制于  相似文献   

16.
香港经济转型:现状及未来的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在推动香港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一次重要尝试。截至目前,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原因,这次致力于香港经济转型的努力虽未实现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目标,但却推动了经济向高增长值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总结并分析了香港回归后经济转型的四个基本特征和面临的三大困境。我们认为香港经济未来的发展要坚持多元化方向。一方面,继续发展金融、贸易、物流和商贸服务等高增值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选择性发展现代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在发展高增值服务业的同时重视消费性服务业对就业的积极作用。最后,我们认为在经济转型中香港特区政府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论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对香港经济的推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中国对香港经济的推动力 首先要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内地对香港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已不容忽视。以往人们在香港对大陆经济的促进作用方面探讨得比较多。的确,香港在大陆改革开放十几年里,作为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对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贡献良多,不容置疑。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在1991年以前,香港经济的兴衰与美国和欧洲休戚相关,作为宏观经济反映的美国股市感冒,香港恒生指数就要打喷嚏;而在1991年以后,香港经济则更多地与中国内地宏观经济紧密相连。欧美经济在80年代长期衰退,但香港经济并未受影响,仍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势。引起人们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注意的是开始宏观调控的“朱十六条”。在快速增长时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泡沫一经破灭,人们才发现原来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状况联系的密切已不容忽视。随着香港企业到内地投资比例的不断增加和香港本地的“空壳化”,香港企业的经营业绩越来越受到大陆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加上内地香港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加,香港经济的繁荣对内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香港经济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80年代以前,香港有四大经济支柱——制?  相似文献   

18.
冯邦彦 《亚太经济》1990,(3):45-47,73
80年代,尤其是1985年至1988年期间,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内地与香港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的特点,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要形式,以香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内移为主要内容,结果香港与华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初步实现两地生产要素的重置及产业结构的重组,推动了两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大规模的“工厂北迁”还带动内地与香港双方在转口贸易、资金融通以至科技等各方面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沪港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安山 《沪港经济》2006,(11):51-51
香港产业结构已经高度轻型化 二次大战前的100多年时间里,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其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发展转口贸易.即使是制造业,不少也是为本地转口贸易服务的.由于过分依赖转口贸易,朝鲜战争的爆发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之后,香港经济即刻陷入危机,转口贸易一落千丈.但香港人善于掌握机遇,他们充分运用来自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资金和人力,努力发展工业,使香港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在第二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并在上世纪60-70年代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过去100多年来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9%提高到1970年的31%.即使到了1988年,制造业的比重依然保持在20%以上.可以说,195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20.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香港经济的又一种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香港和内地经济的结合和融合问题,我视其香港经济的另一个方向和定位问题,它也可以说是香港经济的又一种转型问题。事实上,一般所说的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不论是在哪一领域内的经济活动,都早已存在和内地如何结合、融合以谋求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