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论道德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刚 《唐都学刊》2003,19(2):54-57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 ,通过实践建构起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身心关系 ,当这些关系中的主、客体处于彼此适合的状态且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时 ,就是所谓的“合理状态” ,理性就是对这种合理状态的观念把握和实现。与三类关系相对应 ,理性分为工具理性、规范理性和人格理性。道德理性包含了规范理性和人格理性 ,决定于工具理性。道德理性的实质内容在规范理性层面表现为权利平等、公平分配和人民主权。在人格理性层面则难有通约的实质标准 ,因为这是一个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私德领域。通过理性要把握的“合理状态”是一个价值事实 ,所以它不是认知的 ,而是反省的 ,并把通过反思的“价值事实”作为道德推理和证明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近代西方道德哲学都是以利己的人性为基础,将人的道德同人的理性紧密相连.英国道德哲学家们强调的是理性对于自由的限制.这就突出了理性的自由思想.这便是社会自由的理论基础;大陆道德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理性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自由性.因此,照他们看来,所谓道德的生活,就是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一种必然的应当生活.因而自由的理性就是道德.这便是思想自由的理论基础.不过,到了休谟和莱布尼茨,西方道德哲学家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道德问题应该从普遍的人性,即人的主体性上或生活实践上去反思.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8,(1):136-142
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其成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所共享和公用;二是促进阐释客体达成意义的确定性,限制人们依据自由法则进行的形而上学式的阐释。由于在阐释行为的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读,阐释的公共理性因而具有范式价值和意义。在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认知、理解和确证混杂的、异质的、重合的乃至矛盾的文本意义复合体,为促使人们的阐释行为形成真理性的理性认知奠定范式基础。在确证知识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反对虚无主义阐释,建构一种人际间的阐释理解关系,以自身的公共性发现文本的共性,进而形成关于文本公共性的理解和共识的范式路径。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道德律令在善良意志中体现出来,使人能够为义务而行事,能够产生善行,从而无限提升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价值.尽管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承诺了先验的善良意志的可能性而导致了难以回避的困难,但其独特价值却不但深刻影响和启迪了其同时代的思想家,而且20世纪的决定论者和相容论者也还在思考康德的论题.不过与康德相比,决定论者无法否定康德为自由意志问题设定的目的,而相容论者无法回避康德所设定的自由意志问题的论证思路,从而分别显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关注的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人们深刻反思科学精神对自然科学的物质功效,与对社会科学的精神功效的整合,这也正是科学精神价值统一体的深刻内涵.科学理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从文化价值论层面、科学认识论层面、科学价值论层面、科学方法论层面探索科学精神价值理性,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精神体现出科学价值理性;反思人与社会关系,科学精神体现了社会价值理性;反思人自身的思维运动,科学精神揭示了精神价值理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赢找到了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都十分关注主体道德自觉的建构 ,但路途却迥然有别。康德主张道德法则必须绝对地超越于经验实质 ,理性普遍立法越是纯粹、直接 ,道德的威慑力量越为庄严、崇高。而王阳明则强调吾心良知与天理、万物 ,与功夫实践相即相融 ,合一不二 ,致良知本于道德法则 ,却又不离人心物事。康德从理性本体分裂出经验现象 ,而王阳明则汇合超越与实质 ,实现理性形式、外在规范与日用实践、主体精神内在统一 ,要求由绝私堵己、省察克治而达到莹彻了然的绝对道德本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历史理性就其本质而言,既不是人的先天本质,也不是神的意志,更不是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理性和社会理性。因此,历史理性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存在,只能是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不同,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对历史理性的不同理解。历史理性内涵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的丰富性到近代理性齐一再到现实的丰富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卡夫卡的创作中表现出另类特征的“现代性”:一方面与现代理性精神大相径庭,表现出对“人的主体性”理念的质疑和颠覆;另一方面又与现代主义非理性格格不入,其对于“自由”理念的考量以及逼真的叙事风格,令人联想到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这种特征正是卡夫卡所接受的西方现代理性与其内在的犹太文化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完全是服从形式化演绎方法的需要构建起来的,它构成了经济学演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得到了演绎方法论的辩护;演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机械本体论,只有持有机械本体论观念,演绎方法论的主张才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理性人”假设得以成立的最深层的根源是机械本体论.多数关于“理性人”假设的批判是无效的,因为他们仍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机械本体论框架内争论问题;只有基于本体论的批判才是有效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实质是世界观与世界观的比较与竞争.演化经济学主张通过用演化本体论取代机械本体论来重建经济学,它对本体论的强调对我们思考经济学的核心假设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仰 理性 道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00,16(1):9-12
信仰表达了一种超越证据而虔信不移的心理状态,这使它和宗教结下不解之缘.笔者通过对中世纪信仰的分析和近代理性精神的分析,认为失去理性的信仰,只能走入极不宽容的狂热之中,陷入非道德.作为工具的理性精神不可能为道德提供合理的价值追求.道德要成为科学,必须在理性与信仰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是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在达成民主社会的共同政治认同时拥有公共的政治理性.推理原则及其方法是得到公民认可的.理性的公共性确保了正义原则的合理性.罗尔斯的公共理性为具有共同政治理想规范的、合理而理性的公民在涉及根本政治问题时,具备自觉诉诸公共理性的义务,公共理性应该成为每一个自由而平等的公民自觉履行的义务,失去公共理性的公共政治辩谈很难就根本政治问题达成共识,甚至社会将可能面临分裂和动荡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冷建军 《社科纵横》2010,25(6):112-113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化灿烂的一页,是人类文化“理性”的结晶,具有明确的“技术”特征和“训练”特性。然而,绘画艺术却十分重视“感性”因素,通常称之为“感觉”。但是,“感觉“依然不是绘画艺术最终的决定因素,能够将“感觉”建立在“理性”之上,实现“感性”向“理性”的转化即为决定因素。一切离开“理性”而妄谈“感性”都是片面的,一切离开“技术”意义而妄谈“感觉”都只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三种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理性的经济,经济理性并不是市场经济追求的唯一或终极目标,市场经济还应追求在更高层面上的道德理性和生态理性,以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芳 《社会工作》2008,(14):30-32
“理性生态人”是指以实现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为目标而进行活动的人。社区作为“理性生态人”存在着三个维度的结构,即明确的社区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的社区生态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社区生态管理行为。与此同时,社区作为“理性生态人”表现出三个层面的功能,即凸现社区的公共性质,促进社区管理改革的进程和丰富社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晚年发表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系统地表述了他一贯坚持的道德神学思想。他从罪恶这个基督教神学的核心问题入手,深入探讨了自由意志作为作恶和弃恶从善的终极根据所具有的道德意义,用自由取代恩典来对人性的善恶和"心灵的改变"进行了辩证的解析。康德也深刻地阐释了基督教教义和信仰的道德内涵,在坚持道德自足性的基础上,鲜明表达了道德神学"从德性前进到蒙恩"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陈真 《求是学刊》2004,31(1):5-11
按照西方哲学家一般的理解 ,只有符合行动者的个人利益的行为对行动者来说才是合乎理性的行为。这种意义上的理性叫做“精明理性”。然而道德的行为常常包含利他主义的因素。相当多的西方哲学家极力想证明道德与精明理性总是一致的。笔者认为道德的价值基础和精明理性的价值基础是不可通约的 ,即无法客观比较的 ,故当它们相冲突时 ,我们无法从逻辑上客观地证明道德的理由总是优于精明理性的理由 ,反之亦然。当道德与精明理性相冲突时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求助于具有反思精神的公众舆论或理性反思的共识。然而这种共识依然不是完全客观的 ,我们依然没有纯客观的标准决定我们最有理由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8.
当市场经济成为我们的社会现实存在之后,在道德实践领域里似乎存着一种反规范、反秩序、反约束的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把道德自由作意志主义的理解,于是在实践中把个人意志的“任性”、“冲动”视为是道德自由。其实道德自由作为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是指道德主体有选择道德规范以规范自我行为的自由。道德规范的约束与限制恰恰是道德自由的真实内容。所以道德自由是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限制的内在同一。  相似文献   

19.
共通感是对于形式的追求的一种质料性情感.审美愉悦感产生于想象力与知性在理性形式之内的自由和谐.崇高感的消极性方面体现在知性下的想象力综合活动无力把握对象;积极性体现在理性通过理念统摄了质料,想象力的失败也就是理性的成功.这是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抑的是知性,扬的是理性.道德感与崇高感都是在排斥质料干扰后对于理性的敬重感.敬重感作为一种理性的情感成为道德动机,引发起道德行为.美感和崇高感作为面对具体事物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对于理性形式的认同感,证明了道德感触发的道德行为自上而下施行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