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结膜吸吮线虫及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所致的眼病称作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asis).本虫寄生部位特殊,仅在眼部主要是结膜囊内,有时可一过性爬行于眼球表面.世界上发现人体病例最早是在中国北京(Stuckey,1917)和福州(Trimble,1917).迄今,仍以中国的病例最多,据统计已达331例[1](实际病例远不止这些),病例报告还在不断增加.由于本虫分布于亚洲许多国家,故又称东方眼虫,所致病又称东方眼虫病.随着近些年来对本虫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取得全面进展,特作综述.  相似文献   

2.
结膜吸吮线虫是猫、犬等动物眼部的常见寄生虫 ,但寄生于人眼内的很少见。临床上遇到一例农村养犬患者感染此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 ,1 6岁 ,2 0 0 3年 1 0月 2 5日就诊。入院时自述右眼痒、视力不清 1个月 ,自己在镜中曾发现眼内有小虫爬。自行点抗生素眼药水无效  相似文献   

3.
Ⅰ.人眼结膜吸吮线虫感染: 结膜吸吮线虫又称华裔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 Railliet et Henry,1919)是犬、猫等动物眼部的常见寄生虫,也可在人体眼部寄生。早在1917年我国北京一男性工人右眼内发现此种线虫(Stuckey,1917),及福建一农民眼内亦发现此虫(Trimble 1917)。自后国内各地陆续有报告。我所在门诊治疗中亦发现一例,报告如下: 陈强、男、一岁半,门诊号0820,四川简阳县镇金区老龙公社6大队2生产队。 1984年10月27日初诊,左眼流泪,畏光,结膜充血,其母于10月12、13日,两天发  相似文献   

4.
眼瞬膜线虫是寄生在畜禽结膜囊,眼睑下或眼窝内旋尾亚目(Spirurata)吸吮科(Thelaziidae)吸吮属(Thelazia)的线虫,引起线虫性结膜角膜炎以致失明的一种眼的线虫病。 畜禽眼线虫以牛为多见报道,而猪的眼线虫病病例则少闻。现将检疫时发现猪的眼瞬膜线虫病病例介绍如下: 1996年9月13日由河南省睢县某食品所调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宁波市区婴儿母乳喂养现状和有效早吸吮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318例6个月婴儿母亲就早吸吮及母乳喂养情况作调查分析. [结果] 宁波市区婴儿4个月时母乳喂养率平均为50.6%,母亲对早吸吮概念理解正确并进行有效吸吮的其母乳喂养率达88.4%;知识来源以产后护士的直接指导效果显著(P<0.01). [结论] 宁波市区母乳和纯母乳喂养率有下降趋势;有效早吸吮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效果显著,母亲对早吸吮概念理解正确者能促进有效早吸吮;产科护理中对早吸吮这一技巧是否成功授予给家长具有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开封地区首次发现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病例报告马建设,张德胜,韦志1997年10月17日,患者陈xx,男,13岁以右眼不适20余天前来就诊,经检查右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均明显充血,并有很多粘液样分泌物,在眼结膜内有一小白虫,用棉签取出平放于载玻片上,镜检(10...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眼部的寄生虫自古已有记载。于1917年 Staekeg 首次在北京一男性工人眼中发现结膜吸吮线虫(华裔吸吮线虫) Thela-zia callipaeda,以后徐锡藩等人陆续报告多例。王运璋等人于1954年报告了河南的两例,都是幼儿。作者于1972年发现一例患者,今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病例:鞠晓,男,2周岁,住泌阳县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衡阳市城区住院分娩儿早吸吮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衡阳市城区各综合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对部分住院分娩儿进行母乳喂养早吸吮和首次吸吮时间延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衡阳市城区住院分娩儿母乳喂养率为76.59%,早吸吮率为10.6%;进行早吸吮的婴儿中母乳喂养率为96.67%,而未进行早吸吮的婴儿母乳喂养率为7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OR=10.00)。产妇及其家属对早吸吮相关知识的正确掌握(χ2=0.319,P=0.000)及获得医护人员帮助(χ2=0.319,P=0.000)与早吸吮率高低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衡阳市城区住院分娩儿早吸吮率较低,应加强产前母乳喂养相关信息的宣传、积极提供社会支持,提高早吸吮率,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28名急性二氧化硫接触者进行了眼部检查,眼结膜刺激症状明显,未见角膜及视网膜损伤,二氧化硫对视力影响为一过性视力朦胧,眼部治疗为反复生理盐水冲洗,用氯霉素眼药水和氢化可的松眼药水交替点眼,治疗十余天,结膜刺激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1995年11月~1966年1月在我科自然分娩、足月、健康、纯母乳喂养新生儿的早吸吮情况。结果发现:54例早吸吮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吸吮时间明显长于42例非早吸吮新生儿,而且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少、胎粪排泄快、体重丢失少、体重回升也早。因此我们认为早吸吮是母乳喂养成功的第一步,能减少新生儿早期因母乳不足而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早吸吮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1995年11月~1996年1月我科自然分娩,足月,健康,纯母乳喂养瓣生儿的早吮吸情况,结果发现:54例早吸吮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吸吮时间明显长于42例非早吸吮新生儿,而且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少,胎粪排泄快,体重丢失少,体重回升也早。因此我们认为早吸吮是母乳喂养成功的第一步,能减少新生儿早期因母乳不足而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的人工吸吮方法,对24名授乳初期妇女的吸吮乳量,乳中脂肪和泌乳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吸吮乳量和脂肪含量无组间差异,这说明数次或短期的吸吮变化不会改变已形成的母乳在体内合成的模式。泌乳的显著变化表现在是否同时吸吮双侧乳房。单次的吸吮乳量、脂肪含量与泌乳素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婴儿早吸吮与母亲乳汁分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耕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20-1821
目的:研究剖宫产婴儿早吸吮与母亲乳汁分泌的关系。方法:对69对剖宫产母婴(A组)与阴道分娩正常的母婴172对(B组)早吸吮对促进乳汁分泌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早吸吮可使新生儿正确学会吸吮姿势,对术后早期母乳喂养成功有促进意义。结论:对剖宫产母亲术前、术中实施心理护理,坚持术后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可使母亲术后3天内乳汁早分泌,多分泌,增强纯母乳喂养信心,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早吸吮”来观察母乳喂养如何能减少产后出血,母乳喂养,方法:随机选择,对照研究,将实验组正常分娩后5分钟即进行早接触,早吸吮的母亲产后出血与对照组(只进行母乳喂养,不进行早吸吮)的母亲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催产素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早吸吮可以明显缩短第三程并减少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5年5月开始坚持对刚出生新生儿及时行早吸吮和肌肤接触,并实行母婴同室和纯母乳喂养。现将1996年1月~8月共8个月间的肌肤接触和早吸吮情况与1994年同期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眼结膜由覆于上下眼睑内面的睑结膜,位于眼球前部巩膜表面的球结膜和睑、球结膜之间移行部呈横皱襞状的穹隆结膜三部分组成。上、下睑缘为其开口,形成囊袋状,称为结膜囊。由于结膜囊为一开放性组织,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各种外来刺激,常可致其发生损伤及病变。对某厂粉尘工人眼结膜病的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粉尘对结膜病发生的影响和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1)及NE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孕30~32周早产儿124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照组)64例,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喂养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早吸吮 母婴同室对母乳喂养远期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海宁市妇幼保建院成功地创建了全国首批唯一的县(市)级爱婴医院。爱婴医院实施的早吸吮、母婴同室提高了婴儿的母乳喂养率。调查结果显示,早吸吮、母婴同室组婴儿4个月内和4~8个月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母婴分室组,且高于1989年同期水平。本文肯定了早吸吮、母婴同室对促进母乳喂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作用研究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0例健康但需要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童分为营养性吸吮20例,非营养性吸吮20例.营养性吸吮组采用单纯鼻胃管营养治疗,非营养性吸吮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孔橡皮奶头吸吮,并记录相关喂养情况.结果 营养性吸吮组达全量肠内营养率较非营养性喂养组高(P<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以及反流次数较非营养性吸吮组多(P<0.05).结论 鼻胃管营养治疗期间加用无孔橡皮奶头吸吮这种喂养方式较为简单、安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食管的反流次数以及促进胃肠动力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7例早产儿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浓度不超过0.1%,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在开奶期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对两组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自行吸吮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