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橙皮苷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s,HPF)增生的抑制作用,对照观察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HPF的影响,寻找治疗及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中医中药方法。方法 将人翼状胬肉新鲜组织剪碎后进行体外贴壁细胞常规培养及传代,并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API染色对HPF进行鉴定。用24 μmol·L-1、48 μmol·L-1、64 μmol·L-1、72 μmol·L-1、96 μmol·L-1、120 μmol·L-1橙皮苷及1.5 μmol·L-1、7.5 μmol·L-1、30.0 μmol·L-1 MMC作用于第3代HPF,24 h、48 h、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生抑制率,并筛选合适的浓度梯度及时间进行细胞凋亡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根据MTT法检测细胞增生抑制率的结果,选用72 μmol·L-1及48 μmol·L-1 的橙皮苷作为实验组,将7.5 μmol·L-1 MMC作为MMC标准对照组,无处理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HPF的凋亡率。结果显示,72 μmol·L-1橙皮苷组、48 μmol·L-1橙皮苷组、7.5 μmol·L-1 MMC标准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10±1.04)%、(24.97±3.70)%、(48.60±6.94)%及(9.20±4.67)%,各组间HPF凋亡率整体存在差异(F=43.581,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72 μmol·L-1橙皮苷组与MMC标准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72 μmol·L-1橙皮苷在抑制HPF生长方面有着与MMC等同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促进HPF凋亡进而抑制HPF的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HPF)增殖的影响,研究粉防己碱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寻找辅助治疗翼状胬肉的新方法。方法:用不同浓度(0 ~160μmol/L)Tet作用体外培养的HPF,观察24 ~96h Tet对HPF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Tet干预前后HP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Tet20, 40, 80, 160μmol/L浓度作用24 ~72h范围内,可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HPF增生(P<0.05)。Tet干预后PCNA蛋白表达下降,当Tet的浓度在20 ~160μmol/L范围内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表达PCNA(P<0.05)结论:Tet可显著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抑制作用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但在高浓度时( >160μmol/L)可能存在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翼状胬肉患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016年Vali-Asr教学医院眼科患有翼状胬肉的所有患者。对照组来源于Vali-Asr教学医院眼科(非翼状胬肉患者),两组年龄、性别和居住地无统计学差异。通过任意抽样选取66例受试者\〖31(47%)例患者,35(53%)例对照组\〗。用铁还原抗氧化法(FRAP)检测所有患者静脉血液样本。FRAP是一种10min快速检测手段,通过检测样本使铁(Fe3+)转化为亚铁(Fe2+)的能力以测定样本的抗氧化能力。通过SPSS 21软件收集数据,使用chi-square 和 Mann-Whitney 进行分析(α=0.05)。

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抗氧化能力为842.55±161.46 μmol/L,对照组为856.77±209.41 μmol/L(P=0.8)。基于性别比较正常个体与翼状胬肉患者平均血清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对照组男性平均抗氧化能力为894.05±176.82 μmol/L,女性为780.01±118.33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同性别间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翼状胬肉患者血清抗氧化能力的总水平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值,但未观察到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与氧化应激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影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刘慧  张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4):551-554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趋化因子受体3(CCR3)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纳入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的患者18例18眼,术中取翼状胬肉组织; 行巩膜扣带环扎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例14眼,术中取鼻侧球结膜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的组织学差异,采用免疫化学法分析VEGF和CCR3的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VEGF和CCR3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结膜组织相比,翼状胬肉组织上皮层明显增厚,基质层组织排列紊乱,且VEGF(0.69±0.0875 vs 0.05±0.0024)和CCR3(0.45±0.0248 vs 0.03±0.007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水平约为正常结膜组织的12倍(12.33±2.84 vs 1.00±0.08),CCR3 mRNA的表达水平约为正常结膜组织的160倍(159.60±34.15 vs 1.00±0.09)。

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和CCR3表达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可能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促进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翼状胬肉成纤维(HPF)细胞增殖和凋亡及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21-11-24/12-16手术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7例,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采用含等量二甲基亚砜的0、10、20、40、80、160μmol/L姜黄素处理HPF细胞24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根据CCK8检测结果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含姜黄素)、20μmol/L姜黄素组、40μmol/L姜黄素组,每组分别处理HPF细胞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Cyclin D1及MMP2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μmol/L姜黄素组和40μmol/L姜黄素组均能抑制HPF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μmol/L姜黄素组能下调Cyclin D1及MMP2,上调Bax的mRNA表达,下调Bcl-2的蛋白表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40μmol/L姜黄素组能...  相似文献   

6.
姜黄素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芳  张明昌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3):198-201,289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生和凋亡的影响,寻找辅助治疗和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新方法。方法用0~160μmol/L姜黄素作用体外培养的HPF,24~96h后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HPF的影响。MTT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时相变化。结果在20~160μmol/L浓度作用24~72h范围内,姜黄素可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HPF增生(P<0.05)。20,40,80,160μmol/L姜黄素作用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姜黄素作用组均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G0/G1期细胞百分比上升(P<0.05),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P<0.05),说明细胞阻滞于G0/G1期。当姜黄素的浓度在20~160μmol/L范围内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表达PCNA(P<0.05)。结论姜黄素可显著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并诱导其凋亡,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姜勇  李海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232-123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与高脂血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患者(胬肉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胬肉组按翼状胬肉分级分为1级(Group1)、2级(Group2)和3级(Group3)。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比较胬肉组与对照组、翼状胬肉分级组间的血脂水平。

结果:胬肉组TC、LDL-C和APOB高于对照组(P=0.024、0.012、0.009); 胬肉组TG高于对照组,HDL-C和APOA1低于对照组,但均无差异(P>0.05)。三组翼状胬肉分级组间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0.57、3.40±0.96、3.85±1.16mmol/L,P=0.036),而其余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 Group3组LDL-C高于Group1(P=0.012)。

结论: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与高脂血症之间关系密切,可能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行联合手术后的疗效。

方法:对22例(平均年龄:59.05±8.70岁)并发白内障和翼状胬肉(长度2-5mm)患者进行前瞻性单中心研究,随访时间为3mo~1a。测定术前和术后3mo的平均角膜曲率(Kmean)、平均散光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观察术前角膜曲率和翼状胬肉大小与预测误差的关系。

结果:共18例(81.8%)患者PE<±0.50D,4例(18.2%)患者PE为±0.50D~±1.00D,没有PE>1.00D的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无差异(P=0.77)。Kmean从术前42.994±1.536增加到术后43.324±1.479(P=0.105)。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2.09±0.789D降至术后0.523±0.277D(P<0.05)。BCVA(LogMAR)从术前1.007±0.402显著提高到术后0.024±0.062(P<0.05)。角膜曲率变化与预测误差无相关性(r=-0.29,P=0.19)。翼状胬肉大小与预测误差无相关性(r=0.2997,P=0.17)。

结论:超声乳化与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徐婷君  胡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87-2189
目的:研究分析诱导型一氧化碳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因子CD34与复发性翼状胬肉发病之间的联系。

方法:选取2012-03/2014-10本院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选取同期15例单纯性胬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标本中的iNOS与CD34检测,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比较两组患者的iNOS与CD34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分析iNOS和CD34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影响作用。

结果:对照组中15例单纯性胬肉患者iNOS阳性表达率为7%(1例),实验组中15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iNOS阳性表达率为87%(13例); 对照组CD34阳性表达率为13%(2例),实验组CD34阳性表达率为80%(12例)。iNos与CD34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中较结膜正常人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MVD值为46.02±10.88,对照组MVD为23.48±5.68,实验组MV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存在统计差异(P<0.01)。

结论:iNOS与CD34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中阳性显著表达率高,说明iNOS与CD34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连素对体外高糖环境下的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将第2代Müller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糖浓度(5mmol/L)组、高糖浓度(25mmol/L)组、高糖+不同浓度(5、10、25、50、100μmol/L)黄连素组,分别培养24、48、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培养24、48、72h时,高糖浓度组Müller细胞吸光度值较正常糖浓度组明显降低(均P<0.01); 10、25、50、100μmol/L黄连素组细胞吸光度值较高糖浓度组明显升高(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 5μmol/L黄连素组细胞吸光度值与高糖浓度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黄连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高糖对Müller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黄连素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