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析近五年来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性研究的现状,探讨OP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更好地为中医药防治OP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OP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文献,以"骨质疏松、中医体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将最终纳入的文献根据类型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分别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检索105篇全文文献,其中11篇文献符合要求,调查范围涉及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单个调查样本量80~1 957例,研究类型中横断面研究为6篇(54.55%),病例对照研究为5篇(45.45%)。提取两种研究中OP患者在样本中所占人数,发现在横断面研究中气虚型体质OP患者占6项总样本量3 251人的9.07%,阳虚型体质为7.90%,阴虚型体质为9.25%,同时基于1 992人的大样本人群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OP患者为气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的发病风险的OR值分别为1.29(95%CI:1.00~1.65),1.90(95%CI:1.44~2.49)和1.95(95%CI:1.47~2.59)。并发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OP患者多以气虚型体质与阴虚型体质为主,而中南地区、西北地区OP患者多以气虚型体质与阳虚体质为主。结论气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以及血瘀型体质是OP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通过大样本量的分析,期望为未来中医药防治OP,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的文献仍然缺乏多种相关因素的研究,这可能会对判断OP患者的中医体质出现偏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明显、价格较高等不足。中医药治疗OP历史悠久,具有临床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自噬为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与OP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其通过干预病理性骨代谢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治疗OP的作用明确,本文拟从自噬与OP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单体、复方调控自噬治疗OP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OP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亦显著增加,已成为我国三大老年慢性疾病之一。高发病率、严重并发症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显示出中医药治疗OP的独特优势。既往研究大多以“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研究,瘀血理论作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OP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血管内皮因子、红细胞相关指标、微循环状态及活血化瘀法临床疗效等阐明瘀血理论与OP发病的相关性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OP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及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退化、骨密度和骨量降低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总结OP以及骨细胞病理进程发现,细胞焦亡(pyroptosis)机制对该病有着重要介导作用。细胞焦亡属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多种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OP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细胞焦亡介导OP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因此,阐明细胞焦亡的信号机制和与OP的联系,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对于防治OP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分子水平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医药抑制细胞焦亡改善OP骨细胞代谢的研究逐渐增多,中医药参与靶向治疗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突破方向。本文将综述细胞焦亡机制与OP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细胞焦亡途径影响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阐述细胞焦亡调控OP中骨细胞代谢和平衡的具体机理,为细胞焦亡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寻找潜在的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独特的整体观、辨证观和平衡观拥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传承创新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肾主骨理论”“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研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病机与防治,现已取得显著的效果。黄宏兴教授课题组深耕该领域多年,将OP的中医证型归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肾虚血瘀三型,并以补肾、健脾、活血为治则,优化了其中医临床路径,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脾肾、肌骨和线粒体与OP的发生为研究的切入点,推崇肌骨同治理念,总结提炼出“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体系,进一步将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开展OP的发病机制和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防治OP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中医药治疗OP具有优势,但限制其发展的是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不足。本综述对OP中医证型现代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英文数据库中筛选文献,发现OP中医证型判别尚不统一;常用的OP现代化指标不能全面阐述"证"的实质。因而提出统一公认的中医证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非编码RNA中LncRNA、miRNA以及组学技术等新兴技术可以为OP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新思路和较全面的科学依据。联合多组学技术对OP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运用多组学技术检测中医药治疗OP中医具体证型的疗效研究以及OP肾虚证与LncRNA、miRNA、靶基因网状调控系统相关性研究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皮肤瘙痒症(UP)的病理生理过程较为复杂,其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中医药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能调整患者体质,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本文试从中医药角度阐述,总结古今医家对UP的认识。1慢性肾衰竭瘙痒症病机探讨UP的中医病名在中医文献中无确切对应概念,最常用的是"痒风、风瘙痒"。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随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长的态势,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尚不满意。补骨脂作为目前中医药防治OP的研究热点,疗效显著,其活性成分能够干预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维持骨稳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围绕骨质疏松相关信号通路,对补骨脂活性成分治疗OP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OP靶向治疗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抗骨质疏松新药提供前景。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骨科疾患之一。中医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优势及效果明显,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随着骨质疏松症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已有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lncRNA参与骨形成-骨吸收过程,起着重要调节作用;lncRNA在OP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差异性表达,提示其参与OP中医证的发生发展;中医药通过调控lncRNA参与骨代谢过程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故本文基于lncRNA总结近年来该领域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挖掘lncRNA为治疗的潜在靶点,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其增殖分化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补肾中药诱导BMSCs增殖分化治疗OP疗效显著。本文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指导,探讨“肾藏精-主骨生髓-BMSCs-OP”之间的科学内涵,并探讨“补肾生髓”理论指导下传统补肾中药通过诱导BMSCs成骨分化与OP的关系,结合补肾中药及复方诱导BMSCs治疗OP的现代医学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及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原因引起的OP涉及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紊乱,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OP过程中的不断研究,发现脂代谢紊乱会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分化,促进造血干细胞(stem cell,SC)向破骨细胞(osteoporosis,OC)的分化。其中,脂质异常聚集、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氧化脂质、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等因素对OB的增殖及分化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同时,脂代谢紊乱会使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调,产生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导致OC分化及增殖和骨吸收加剧。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OP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疗效也得到了普遍认可,有诸多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可以通过靶向信号分子调控脂代谢的过程来影响OB和OC的分化,在纠正骨代谢失衡方面潜力巨大。因此,通过调控脂代谢相关靶点通路来预防和治疗OP已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现通过对中医药防治OP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靶点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了中医药通过调控脂代谢关键因子来治疗OP的部分机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OP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并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OP发病率的升高,对其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检索系统,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归纳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传统经典复方、中成药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效中药,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研前景,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进展,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不容小觑,已位居慢性病第三位.其初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在出现脆性骨折等并发症后才得以确诊,因此被冠以"寂静的疾病"之名.不仅影响了病患的生存质量,也增添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支出压力.确保骨骼健壮是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也应该持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然而由于只有单纯的中医理论指导,而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故而广受争议。与此同时,OPG/RANK/RANKL信号轴的发现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大突破。因此,笔者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基于中医脏腑亏虚立论,从OPG/RANK/RANKL信号调控机制探讨中医学从"瘀证"论治骨质疏松症的合理性,从而为中医从"瘀"辨治OP以及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临床骨科方面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同介导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失去动态平衡关系所致,造成机体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以及骨微结构改变,从而导致OP的发生和发展。机体内的骨代谢过程受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信号通路作为重要的骨重建通路在调控与维持骨代谢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其通路蛋白的表达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控相关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维持“骨平衡”的动态关系。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OP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海内外学者对中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OP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发现中药、Notch信号通路和OP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药单体及复方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OP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药防治OP提供参考,为新药的研发和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