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煤层气测试是获取煤储层的重要手段。针对Y1井所测试煤层的负压特点,确定采用注入/压降测试技术。通过对注入时间、注入压力、关井时间、测试工艺等工艺技术的优化,开展Y1井现场注入/压降试验,取得了合格的资料,为本井下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秦玉英 《试采技术》1996,17(1):34-36
本文针对煤层气的产出特征,阐述了在对煤层气井测试时,为保证测试期间流体流动是单相流,所采用的测试工艺方法--注入/压降测试工艺方法。介绍了注入/压降测试的地面流程和井下管柱,评价了注入/压降测试工艺方法在煤层气井测试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石油机械》2016,(9):66-69
长庆低渗透油田调剖井逐年上升,选井决策工作量不断增大。针对井下压降测试耗时长、测试仪器易损坏等问题,以低渗透油藏IPI调剖选井决策为基础,研制了调剖用井口压降测试仪。该仪器外径19 mm,长度430 mm,测压量程0~80 MPa,采样时间间隔1 s~18 h可调,可存储点数120万组,具有体积小、测试精度高以及数据自动存储等特点。仪器直接安装在注水井井口,关井后实现无人值守测试,与人工测试相比,其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测试精度。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关井5~10 h可完成主要的井口压降测试,压降幅度0.7~1.4 MPa,压降速率为0.07~0.28 MPa/h。该井口压降测试仪的应用有效提升了调剖效果。  相似文献   

4.
罗沛 《油气井测试》2005,14(1):24-25
受井筒续流效应的影响,低渗透油藏的压力恢复试井需要较长的关井时间。采用环空液面恢复和井底压力恢复同步测试的试井工艺和相应的试井解释方法,可以有效缩短测试时间30%以上。  相似文献   

5.
由于大量非均质油藏的存在,利用试井资料及其他动态资料求取地层参数、描述油藏的非均质性倍受关注。综合运用油气渗流理论、特殊函数、数值计算方法,对利用压力恢复数据预测非均质地层渗透率分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关井前很短时间内记录下压降数据,可以校正压力恢复数据,基本消除油井生产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对校正的压力恢复数据采用ISA法可以得到近似的油藏渗透率分布,该分布的精度与从定产量压降测试所获得的渗透率分布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含悬浮颗粒注入水对低渗透油藏岩心伤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准确描述含悬浮颗粒注入水对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的影响,提高注入水的注入能力,有效补充低渗透地层能量,结合恒速压汞数据与室内注水实验结果,并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注入水悬浮颗粒堵塞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榆树林油田注入水悬浮颗粒浓度与粒径的物理模拟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注入能力的倒数与注入时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利用该模型预测含悬浮颗粒注入水对低渗透油藏岩心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对中、低渗透油藏,由于采用高压增注注水工艺,使大部分注水井关井后一定时间内井口仍维持有压力。针对这一问题,中原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研制了PT—40A型井口压力存储仪,取代了常规下压力计长时间关并恢复的试井工艺,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解决了高压力时”起下测试仪器中的许多困难。经模拟实验及8口井压降试井检验,该仪器长时间连续工作性能稳定,测试效果良好。1.主要结构与特点PT-40A型存储仪主要由井口接头、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PU处理单元、A/D转换器、滤波驱动电路盒、面板组件、电源组合、充电器等零部件组成(见…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井产液量很低,压力测试和DST测试资料往往不能进行试井分析。为正确评价地层参数,提出注入/压降测试,向低渗地层注入高压水,结合停注后井底压力降落数据进行试井分析。由于注水压力过高,往往出现压破地层现象。根据压裂与渗流理论,建立井筒、裂缝流动方程及地层渗流方程,通过点源积分得到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裂缝闭合后形成的椭圆流进行分析,给出考虑注入时间影响的椭圆流等效时间修正关系式。给出一个注入/压降试井资料解释实例,并与G函数压降分析法解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较为接近。本研究结果也适用于气体注入,但需定义拟压力后再进行试井分析。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井产液量很低,压力测试和DS T测试资料往往不能进行试井分析。为正确评价地层参数,提出注入/压降测试,向低渗地层注入高压水,结合停注后井底压力降落数据进行试井分析。由于注水压力过高,往往出现压破地层现象。根据压裂与渗流理论,建立井筒、裂缝流动方程及地层渗流方程,通过点源积分得到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裂缝闭合后形成的椭圆流进行分析,给出考虑注入时间影响的椭圆流等效时间修正关系式。给出一个注入/压降试井资料解释实例,并与 G函数压降分析法解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较为接近。本研究结果也适用于气体注入,但需定义拟压力后再进行试井分析。  相似文献   

10.
曾繁华  梁彬  李闽  杜凯 《断块油气田》2005,12(1):27-29,i002
受低渗透、致密气藏渗流数学模型解的形式的制约,气体在低渗透、致密气藏中渗流时的压力恢复公式和多产量测试时的压降通式在国内外的文献中一直没有报道.文中推导了气体在低渗透、致密气藏中渗流时的压力恢复公式和多产量测试时的压降通式,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应用试井方法对大房身气田早期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房身气田压力恢复试井、产能测试资料的解释,获得了气藏的储层特征、边界、井的污染程度等大量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结合大房身气田地质研究和试采动态,对大房身气田进行了早期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该气田为单孔介质,不存在裂缝;储层连通性差,有效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性强;气砂体比较小,单位压降产量低;构造低部位存在边水,井底积液将是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沙三中油藏低孔低渗,压力恢复慢,利用常规测压技术测得油井压力低、注水井压力高,难以测得符合实际的压力。经讨论分析,选择了油井二流量试井,注水井压降试井的方式替代常规测压。实验结果表明,油井压力(较常规测压)平均至少提高4.49MPa,注水井压力平均下降11.0MPa。经推广实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低渗透油藏提高单井产能与渗透率表征等技术的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藏地质与开发理论为基础,通过矿场实际资料的深入分析,运用超越性思维方法,提出了低渗透油藏提高单井产能的新做法。即采取超前注水达到异常高压油藏,不仅可以提高单井产能,还可以延长油井稳产期及低含水开发期。实施这一做法,将更多的有效开发动用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储量;明确提出了油藏描述中以往对储层渗透率采取的常规线性内插的不足,而应以对数规律内插更为科学这种渗透率表征的新思路,将更科学合理描述储层物性变化;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注水井注入压力可以超过油层的破裂压力的设想,突破了多年制定的适用于中高渗透油藏的注水技术政策,将为低渗透油藏工程设计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并节省大量的重复建设注水系统的资金。  相似文献   

14.
文南油田文88块天然气驱技术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文南油田高温高压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难度大,水驱动用状况差、单井产能低等特点,选择了文南油田文88块沙三中油藏开展注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研究,从文南油田文88断块的地质条件出发,根据油藏地质特征、采出程度以及驱替类型,将文88块2口井氮气试注作为先导性试验,以注氮气试验所得到的实践数据为依据,对文南油田文88块深层低渗油藏注天然气驱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文南油田有广泛的天然气资源基础,可以为天然气驱提供较为充足的气源;天然气驱是文南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攻方向,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对文88块深层低渗透油藏开展注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非常低,采用常规压力恢复测试方法评价储层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探测到径向流动,导致效率非常低,而微注入压降测试方法可以使页岩气储层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拟径向流,从而实现储层的快速评价。在分析微注入压降测试方法快速评价页岩气储层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涪陵页岩气储层特点,从设备选择、注入排量、总注入量和注入液体选择等方面对微注入压降测试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发现,涪陵页岩气田可以采用150~500 L/min排量注入清水进行微注入压降测试,待地层破裂后再持续泵注10~30 min,注入总量控制在5~15 m3,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测试结果。采用微注入压降测试方法对涪陵页岩气田6口页岩气井储层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压降测试曲线进行G函数分析获得了原始地层压力和储层有效渗透率,其与试验分析和压力测试结果相吻合。这表明,采用微注入压降测试方法可以实现对页岩储层的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16.
牙哈2-3凝析气田采用循环注气部分保压方式开发,历年的压力监测资料表明压力解释结果异常,采气井压力恢复测试的地层压力普遍高于注气井压降试井的地层压力,给动态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现场测试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地层压力异常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校正以得出较为可靠的地层压力。解决了几年来该气田测试地层压力异常的困惑,对于气田的科学管理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Injection/fall-off test i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production/build-up sequence since it eliminates surface emissions. However, the 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is complicated especially in oil reservoirs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wo mobile phases, the fluid originally in place (hydrocarbon) and the injected fluid (diesel, brine or nitrogen). Fluid saturations vary during the test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ime is governed by fluid mobilities and effective permeabilities; additionally, gravitational forces, thermal gradients and capillary pressures may also strongly affect the flow. As a consequence, the conventional analytical approach used to describe the pressure behavior is no longer applicable, and only numerical simulations can thoroughly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the saturation and pressure fields in the reservoir.A new near wellbore, axial simmetric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for properly designing and interpreting injection tests in both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model accounts for all the aspects that can have an impact on fluid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ovided in terms of pressure, saturation and temperature profiles.The pressure and pressure derivative reservoir response obtained during injection tests were simulated for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scenarios.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apillarity and gravity forces can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aturation profile during the fall-off phase, but their impact on the test interpretation is negligible when a fully penetrating vertical well is considered. Conversely, the combined impact of thermal effects and of the shape of the permeability curves on the test interpretation results proved to be dramatic.  相似文献   

18.
注CO2开发油气田是一种有效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技术手段,但由于CO2区油成本较高,分析储层是否适合注CO2,其驱油方式的可行性研究至关重要。地层渗透率和压力保持水平对CO2驱油效率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室内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渗透率和压力保持水平条件下CO2驱油效率、驱替压差及气体突破时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驱替过程中驱替压差随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驱油效率和气体突破时间也都随渗透率降低而增大;随压力保持水平升高,CO2突破时间越长,驱油效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9.
油层条件下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的关系是储量计算和油气田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利用 CMS-300 覆压测试系统,根据岩心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场发射等多项实验分析资料,研究了致密油在地层条件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的关系,同时为分析致密油与低孔、低渗储层的差异,还对低孔、低渗储层岩心进行了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 ① 随着净上覆压力的增加,覆压孔隙度和覆压渗透率均与净上覆压力呈幂函数递减关系; ② 与低孔、低渗储层相比,压实作用对致密油造成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损失率均较小; ③ 恢复压力后,致密油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本能恢复到初始值,岩样具有较好的弹性。  相似文献   

20.
变形介质油藏压力产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显著,油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随压差近似呈指数规律变化。从变形介质的本构方程出发建立了渗流微分方程;并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变形介质(包括圆形边水油藏和封闭油藏)中的渗流问题,分析了介质变形对典型试井曲线和油井产量的影响。变形介质油藏与常规油藏的生产压力动态明显不同,渗透率变形系数越大,定产生产的中、后期压降越大(表现为试井曲线的导数曲线径向流特征段消失),定压生产时的产量越低。算例应用表明:数值差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求解变形介质渗流问题的方法。图3参5(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