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围绕着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的生长问题,我们曾分别对以下一些问题作过初步研究;生长的地理变异,季节生长,生长与性成熟的关系,生长与生殖力的关系,生殖季节的体长-体重关系的种内变异等。本文利用过去积累的资料,对大黄鱼整个物种的生长特性和种内生长的不同类型以及大黄鱼生长的种下群(Subpopulation)差异幅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由于这些资料是在1-2年内于不同产卵场上收集的,文中所述体长和体重都是实测数值,所以可不考虑年度差异和季节差异。体重是指除去性腺和消化道的纯体重。  相似文献   

2.
鱼类生殖力的研究,由于计数卵量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因而已逐渐成为鱼类生态和渔业资源研究上的一个常规观测项目。 生殖力的变动,经常被用来作为判断补充与资源状况的指标之一。我国从50年代初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我国烟台外海鲐鱼资源的研究中曾指出,1954-1957年间,随着鲐鱼资源的逐年下降,生殖力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提高现象,而且与鲐鱼的生长有关。 本文是从所积累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生殖力研究资料中,选择1959年5-6月间,同期分别在两个不同产卵场上所收集的资料,对其个体生殖力和种群生殖力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说明生活于不同水域中的种内不同种群,其生殖力调节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两个种群分属于两个地理种群,浙江近海岱衢洋春季生殖种群属于大黄鱼分布区北部的岱衢族;福建近海官井洋春季生殖种群属于大黄鱼分布区中部的闽-粤东族。此外,文中还以这两个种群为例,对表示种群生殖力的某几个方法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1981—1985年,在黄海对远东拟沙丁鱼的调查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包括,远东拟沙丁鱼个体绝对生殖力E为21 618—90 378粒;个体相对生殖力E/L(体长)为1279—4031粒,E/W(纯体重)为346—814粒;海州湾与青岛、乳山、石岛近海是该鱼的两个主要产卵场,产卵期为5月中旬—7月初;远东拟沙丁鱼属多次排卵类型的鱼类;体长分布范围在140—245mm,体重范围在29—162g,生殖鱼群年龄由2—6龄鱼体组成,产卵盛期雌鱼数量多于雄鱼,产卵末期雄鱼个体则多于雌鱼.  相似文献   

4.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6种中上层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矬鱼、羽鳃鲐等6种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肝指数、脂肪系数、丰满度的周年变化均与生殖过程有一定关系。成熟系数及性腺组织学观察得出6种鱼的生殖期分别为:蓝贺:3~7月;金色小沙丁鱼:3~7月;鲐鱼:1~5月;颌圆:4~7月;竹矬鱼:12至年4月;羽鳃鲐:3~8月。  相似文献   

5.
江琴  林武  陈坦  邓秀芳 《台湾海峡》2001,20(Z1):196-198
通过对大黄鱼体重、体长、咽喉径的准确测量,并将测量的原始数据经计算机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存在着幂函数关系;同时,当大黄鱼体重在5~100g范围内时,体长与咽喉径之间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浙江近海大黄鱼的季节生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罗秉征 《海洋与湖沼》1966,8(2):121-139
在自然环境的季节循环中,鱼类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阐明鱼类生物学特性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是我国沿岸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捕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进行大黄鱼季节生长的研究,不仅可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种群生产力等问题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而且对进一步探讨生长过程的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浙江近海大黄鱼(春季生殖鱼群)的季节生长作一比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季节生长的特点及其与耳石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其次,对调整大黄鱼捕捞时期问题也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7.
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在生长早期,水温变动对其资源量影响很大。运用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初期生态模型,模拟水温变动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维条件下,鲐鱼的鱼卵仔幼鱼的生长和生存对水温较敏感,仔幼鱼所处的水温越接近适宜水温(20℃),对鲐鱼的生长和生存越有利,水温高(24℃)比水温低(16℃)对鲐鱼成长和生存更有利一些。三维数值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增高,最终幼鱼的体长和存活量均呈"S"型增加,即水温降低不利于东海鲐鱼的仔幼鱼的生长和发育,原因是在死亡率最高的鲐鱼亲体产卵后15~60天(4月份)期间物理环境决定了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该期间仔幼鱼所处的平均水温往往低于最适合水温,所以水温的增高对东海鲐鱼仔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鲐鱼:鲭科、鲐属。为远洋暖水性、上层深海鱼类。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型。一般体长20~40厘米、头圆锥形,眼大、眼脸发达,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体披细小圆鳞。背为青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蓝色的斑纹、腹部白微带黄色。鲐鱼,我国湖海均有生产,以东海产量为多。大小黄鱼、墨鱼、带鱼资源锐减以后,鲐鱼已成为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鲐鱼的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21.4克、粗脂肪5.5~7.8毫克,均高于大黄鱼、带鱼、鲳鱼的含量,并含钙9.4毫克、磷173.8毫克,铁5.6毫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易被人体吸收的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鲐鱼体内还含有两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物质:一种叫二十碳五稀酸  相似文献   

9.
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780尾大黄鱼25个月龄的各项生长数据,体长变幅为20.5~320.0 mm,体质量变动范围为0.281~555.5 g;生长指标显示,体长生长指标为0.208~2.123,体质量生长指标为0.529~47.579;肥满度波动范围为1.74%~2.37%;肝指数变动范围为0.92%~2.07%;鳔生长指数为1.08%~1.85%;雌鱼性腺成熟系数为0~10.04%,而雄鱼则为0~2.27%。以Keys氏公式W=aLb,拟合25月龄养殖大黄鱼的体长(L)与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0.0195 L 2.9775(R2=0.9959),其中b≈3,即此生长阶段的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均匀,为等速生长类型;体质量生长呈幂函数生长,其回归方程为:y=1.8617x1.8099(R2=0.9931)。体长Y(cm)与养殖时间X(月龄)的生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0259x2+1.7125x+4.1534(R2=0.989)。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黄海南部黄鲫群体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研究分析了体长组成和体重组成、体长和体重关系、性比的变化及性腺的发育情况.总样品的性比为♀/♂=0.96,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77×10-2L2.73.优势体长为12-15cm,占74.8%;优势体重为20-40g,占67.8%;年龄组成为1-4龄,以1龄和2龄鱼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我国近海大黄鱼种群的变异情况并探讨其种群划分问题,从1958年秋季开始,我们即以近海各主要产卵场的大黄鱼生殖鱼群为基础,着手研究其种群形态特征的变异规律,井以此作为划分种群的指标之一。 根据我们过去对中国东海和南海大黄鱼三个主要生殖鱼群(浙江北部岱衢洋和福建北部官井洋两个春季生殖鱼群及广东西部硇洲岛近海秋季生殖鱼群)的研究,可知它们不仅彼此在生物学特点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形态特征上,如鳃耙数、鳔侧枝数和尾柄高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曾提出,岱衢洋与硇洲岛近海的两个鱼群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地方族),前者称为岱衢族,后者称为硇洲族;官井洋鱼群则划为岱衢族的一个生态学种群。 大黄鱼在我国近海,北起黄海中部,南到南海雷州半岛以东均有分布,比较明显的产卵场有10个之多。显然,仅以三个主要生殖鱼群的资料来研究大黄鱼种群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划分地理种群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我们又在1960年春季和秋季分别补充采集了另外四个产卵场和渔场的生殖鱼群标本:黄海南部吕泗洋产卵场、东海浙江中部猫头洋产卵场、南海珠江口以东的南澳岛近海和汕尾外海渔场。这样,由北到南我们共采集到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官井洋、南澳、汕尾和硇洲等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图1)。并分别按统一标准进行了分节的和体型量度特征的测定,将测得数据按生物统计学方法作了处理。 由于条件的限制,未能收集到所有大黄鱼产卵场的标本。但根据上注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大黄鱼地理种重划分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鱼类的种群桔构是鱼类最基本属性之一,也是种群补充与死亡两个相互矛盾过程的结果。许多的研究表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直接关系到鱼类生活习性和种群数量预测与控制等问题的解决。然而,直到目前,对鱼类种群结构的系统研究仍然注意不够,某些学者,在探讨其规律性时也多从种间比较出发;对种内不同种群进行系统研究,仍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我们在"大黄鱼的种族"一文中,曾经对我国近海三个主要鱼群(浙江北部岱衢洋、福建北部官井洋和广东西部硇洲近海生殖鱼群)种群秸构的某几项指标,如长度、性比等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是,资料的系统性或地区的广泛性均不能达到研究种内规律和地理变异规律的要求。本文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于1959-1960年又补充收集另三个生殖鱼群(江苏南部吕泗洋、浙江南部猫头洋和广东东部南澳近海生殖鱼群)以及三个非生殖盛期鱼群资料(浙江南部洞头详,福建南部厦门外海和广东东部汕尾外海鱼群)加以分析的结果(图1)。文内主要探讨了大黄鱼种群秸构的寿命和年龄粗成,以及性成熟等指标的种内与地理变异规律及其雌雄变异理律;并对影响各地理种群的种群数量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参加这项工作的资料收集和耳石制片及资料计算的还有滕文法和黄颂芳等同志。本报告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此外,方宗熙、郑执中等教授和管秉贤、郑守仪等同志也提出许多宝贵意晃,作者在此瑾致以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中根据1997~1999年和2001~2002年期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的43种共33 389尾鱼的体长(叉长、肛长)和体重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鱼种体长与体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3种鱼分别隶属于4目16科25属,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764~0.993,相关系数R^2值相对较高,其中58%的R^2值超过0.95.幂指数b值范围为2.50~3.44,平均2.90.盒须图分析表明,50%的b值在2.79~3.01范围.经初步分析,43种主要经济鱼类中,有16种为等速生长、22种负的异速生长和5种正的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渔业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必须对鱼类,特别是重要经济种类的生活习性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因此,确定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从而依据年龄的鉴定,按不同生命阶段来研究鱼类的生活规律,就成为最基本的问题了。 关于大黄鱼的年龄鉴定问题,尚未见有专门进行研究的报导。在支献记载上,福建水产研究所和广东水产研究所曾先后用耳石和鳞片估计大黄鱼的年龄,但并未对年龄鉴定的依据与方法进行分析。Irie 则对黄花鱼属的耳石轮纹形成周期问题进行了一些观察。 为了探讨大黄鱼年龄鉴定的确切方法,自1958年秋季起,我们展开了这方面的工作,系统地逐月搜集了大黄鱼耳石、鳞片、脊椎骨等项可能供作鉴别年龄的材料。观察结果以耳石上显示的轮纹最为清晰而有规律,因此,我们选用耳石作为鉴定大黄鱼年龄的研究对象。本文着重以浙江舟山及其邻近海区的材料为主,对大黄鱼耳石轮纹形成周期、轮纹性状以及鉴别年轮的主要标志等加以分析与讨论。此外,对于春、秋宗幼鱼第一个年轮的形成时期与鉴定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在我们所研究的材料中,1957年5月份的部分耳石是浙江温州水产局供给的;1960年5-7月份的部分幼鱼耳石是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委员会所借给;未观察耳石年龄的幼鱼长度组成的季节变化资料则是沙学绅和杨纪明同志供给的。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曾协助我们设计了耳石磨片机,均此志谢。 除作者等外,全部耳石磨片工作是滕文法同志担任的,黄颂芳同志参加了资料的统计,林汝范同志协助了资料的搜集工作。 本文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作者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早期发育(从受精至幼鱼早期)的主要特征,并对仔、稚、幼鱼各时期的划分进行研究,提出了界定标怎:仔鱼前期(日龄l一8d,持续8d)以油球消失为界;仔鱼后期(日龄9—20d,持续12d)以各鳍齐全为界;稚鱼前期(日龄2l一29d,持续9d)以枕骨棘完备为界;稚鱼后期(日龄30—35d,持续6d)以全身被鳞为界;36日龄以后进入幼鱼早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黄海海区二十几种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个别鱼类体内的Zn,Cd,Pb,Cu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其富集系数,同时对调查站的水质和沉积物进行了上述痕量金属的监测。通过实测资料,可以进一步了解该海域各类不同生物所含痕量金属的水平,对了解和评价黄海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也为国家需要的环境背景值,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的初步研究(甲壳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甲壳纲蔓足类的研究,过去在我国做的很少,解放后董聿茂等(1956,1965)进行过东海舟山群岛、黄渤海和南海的蔓足类调查.1978年任先秋等发表了藤壶属Balanus的研究报告.1939年Hiro调查过我国台湾省的蔓足类,Зевина于1963年曾简略报告过我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的蔓足类.其他都是些零星记载.截至目前,根据文献及我们掌握的资料,中国近海蔓足类有95种,30属.作者等自1955年以来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共搜集了蔓足类标本80种,分隶2目13科29属,其中有27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现本文就上述资料对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作一初步分析,待今后采到更多标本后再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应用生物卵壳亚微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已成为可行性现实。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曾发现海胆类未受精的卵壳层颗粒中即存在着眀显的物种特异性差别( L?nning,1967)。很多学者通过对鱼类卵细胞发生期间的亚微结构及卵壳形成的研究,证实在鱼类卵壳结构中亦存在特异性的种间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与分类学、生物学及其区系分布有密切关系( Müller& Sterba,1963; Yamamoto,1963;G?tting,1966; Anderson,1967; Flügel,1967)。目前我国对鱼类卵壳( Egg chorin)结构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本文亦是首次通过对12种海洋经济鱼类受精卵的卵壳结构差别的探讨,为进行鱼类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