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鱼类生殖力的研究,由于计数卵量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因而已逐渐成为鱼类生态和渔业资源研究上的一个常规观测项目。 生殖力的变动,经常被用来作为判断补充与资源状况的指标之一。我国从50年代初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我国烟台外海鲐鱼资源的研究中曾指出,1954-1957年间,随着鲐鱼资源的逐年下降,生殖力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提高现象,而且与鲐鱼的生长有关。 本文是从所积累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生殖力研究资料中,选择1959年5-6月间,同期分别在两个不同产卵场上所收集的资料,对其个体生殖力和种群生殖力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说明生活于不同水域中的种内不同种群,其生殖力调节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两个种群分属于两个地理种群,浙江近海岱衢洋春季生殖种群属于大黄鱼分布区北部的岱衢族;福建近海官井洋春季生殖种群属于大黄鱼分布区中部的闽-粤东族。此外,文中还以这两个种群为例,对表示种群生殖力的某几个方法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k(?)),是我国海产鱼类中很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了探索带鱼种群数量变动,开展带鱼生殖力的研究,阐明与补充群体关系至为密切的环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可供渔业现代化管理的参考。关于带鱼生殖力的研究,国内外虽有一些报道,但我国南方带鱼种群生殖力的研究却很少,仅在综合调查报告中有些零星的记载。因此,作者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带鱼生殖力指标及其变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东海带鱼个体生殖力及其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城华 《海洋与湖沼》1983,14(3):220-239
对于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生殖力的研究曾有过专题报道和零星记载,上述报道是以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仅产一次卵为依据的,年龄鉴定谴存在问题。根据近年研究证明,带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不止产卵一次。本文就东海带鱼生殖力及其变动特点作了分析和讨论,试图说明带鱼生殖力变动的主要特点以及环境条件变化时,生殖力变化的某些特点。对多次产卵鱼类生殖力研究的某些方法仅是探讨,还很不成熟,尚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所用材料系取自1976年5—6月底拖网渔轮在东海海礁产卵场的渔获物,共观察了360余尾雌鱼标本,卵巢成熟度分别为Ⅳ,Ⅵ期(已部分排过卵,相当于通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4.
渤海银鲳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渤海采集卵巢发育到Ⅲ-Ⅳ,Ⅳ和Ⅴ期的银鲳59尾,采用重量法进行了生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90071.1±29750.9粒,单位纯重生殖力为349.34±119.11粒/g,单位叉长生殖力为376.22±107.31粒/mm。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体宽、体高、体重和纯重呈紧密正相关,与成熟系数中等程度相关,与肥满度相关性较差;单位纯重生殖力与叉长、体宽、体高、体重和纯重中等程度相关,与成熟系数和肥满度相关性较差;单位叉长生殖力与叉长、体宽、体高、体重、纯重和成熟系数中等程度相关,与肥满度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雌二醇是鱼类卵巢分泌的主要的性类固醇激素之一,在脊椎动物卵子发生、性别分化、卵黄形成、生理免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许氏平鲉营胎生繁殖,且经过漫长的卵黄积累期和妊娠期,这一特殊的生殖方式使得它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与雌二醇合成及作用密切相关的cyp19a和Era在许氏平鲉卵巢上的定位、cyp19a和cyp19b mRNA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不同发育期的卵巢中雌二醇含量变化,发现在卵巢发育的过程中,许氏平鲉体内雌二醇含量的峰值出现在IV期和体节期。并且cyp19a和cyp19b在卵巢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的卵巢发育期表达量不同。在卵黄积累的过程中, cyp19a和cyp19b在IV期的表达量最高,在妊娠时体节期表达量最高。不仅如此,在V期卵巢的滤泡层、基质和囊胚期的滤泡胎盘上检测到了强烈的Era的信号。这些结果说明雌二醇在胎生鱼类卵子发生及妊娠过程中均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为深入解析许氏平鲉胎生生殖特性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组织切片、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海营盘海域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的卵巢发育、卵子发生的组织学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钝缀锦蛤卵巢发育一年为一个繁殖周期, 分为增殖期(6月底—7月)、生长期(7月中旬—10月中旬)、成熟期(11月—翌年2月底)、排放期(3月—4月)、休止期(5月—6月)共5个时期。钝缀锦蛤卵巢发育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个体间的性腺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在广西北海营盘海域, 钝缀锦蛤每年在6月底—7月初性腺开始发育, 在翌年3月—4月底成熟的卵子大量排放。依据钝缀锦蛤卵细胞发育的相关特点, 可将其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卵原细胞期, 第二阶段为初级卵母细胞期, 第三阶段为次级卵母细胞期, 第四阶段为成熟卵母细胞期。根据透射电镜观察钝缀锦蛤卵黄的发生, 可将其分为3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为卵黄合成前期, 第二时期为卵黄合成期, 第三时期为卵黄合成后期。  相似文献   

7.
浙江近海大黄鱼的季节生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罗秉征 《海洋与湖沼》1966,8(2):121-139
在自然环境的季节循环中,鱼类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阐明鱼类生物学特性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是我国沿岸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捕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进行大黄鱼季节生长的研究,不仅可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种群生产力等问题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而且对进一步探讨生长过程的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浙江近海大黄鱼(春季生殖鱼群)的季节生长作一比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季节生长的特点及其与耳石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其次,对调整大黄鱼捕捞时期问题也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黄鱼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过去已有一些记载,但对很多阶段的描述还不齐全,使鉴定工作遇到不少困难。1958和1959年我们在浙江和广东近海进行了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观察,同时,还做了卵子恒温发育的初步试验; 1960年又搜集了补充资料,为开展大黄鱼生殖习性和早期生活阶段生态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大黄鱼与小黄鱼等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很相似,不易分辨,本文中亦一并作了比较。 本文是在导师张孝威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吴尚勤副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丁正凰和陈富宝同志曾参加海上采集工作,范守安同志协助分析海水;此外,浙江鱼山岛渔业生产大队、广东硇洲岛洲岛渔业生产大队和我所的"水星号"稠查船船长及船员协助了海上工作,在此特致感谢。  相似文献   

9.
蔡难儿 《海洋与湖沼》1989,20(5):453-459
应用玻璃针或微吸管对分裂的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子进行不同分裂面的分割,或进行不同方向卵质的切割,或吸去部分卵黄质。结果是: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后所发育的小鱼,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单尾鳍鱼。更有趣的是,一个已分裂的卵子分成两部分所形成的两条小鱼,其中一条形成单尾鳍,而另一条是双尾鳍。实验表明:金鱼单或双尾鳍的形成是与卵质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卵质中的某种物质——“调节因子”,存在于植物性半球卵黄囊中的一侧。该调节因子负有调控双尾鳍形成的作用:如果这种物质被分在分离的两部分卵子中,便形成两条双尾鱼;倘若进入其中之一,则会产生一条双尾,一条单尾。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我国近海大黄鱼种群的变异情况并探讨其种群划分问题,从1958年秋季开始,我们即以近海各主要产卵场的大黄鱼生殖鱼群为基础,着手研究其种群形态特征的变异规律,井以此作为划分种群的指标之一。 根据我们过去对中国东海和南海大黄鱼三个主要生殖鱼群(浙江北部岱衢洋和福建北部官井洋两个春季生殖鱼群及广东西部硇洲岛近海秋季生殖鱼群)的研究,可知它们不仅彼此在生物学特点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形态特征上,如鳃耙数、鳔侧枝数和尾柄高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曾提出,岱衢洋与硇洲岛近海的两个鱼群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地方族),前者称为岱衢族,后者称为硇洲族;官井洋鱼群则划为岱衢族的一个生态学种群。 大黄鱼在我国近海,北起黄海中部,南到南海雷州半岛以东均有分布,比较明显的产卵场有10个之多。显然,仅以三个主要生殖鱼群的资料来研究大黄鱼种群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划分地理种群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我们又在1960年春季和秋季分别补充采集了另外四个产卵场和渔场的生殖鱼群标本:黄海南部吕泗洋产卵场、东海浙江中部猫头洋产卵场、南海珠江口以东的南澳岛近海和汕尾外海渔场。这样,由北到南我们共采集到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官井洋、南澳、汕尾和硇洲等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图1)。并分别按统一标准进行了分节的和体型量度特征的测定,将测得数据按生物统计学方法作了处理。 由于条件的限制,未能收集到所有大黄鱼产卵场的标本。但根据上注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大黄鱼地理种重划分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笔者在调研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东方Tun属分鱼种以至不同部位的毒性强弱,讨论了河豚毒的性质,毒力及中毒机理与防治方法,同时也对河豚毒的药用价值与利用作了较简明的介绍,最后作者尚对东方Tun属分类学,中毒防治及河豚药物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些意义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用三向风速仪和高灵敏温湿度脉动观测装置,测量沿海城市上空大气表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脉动。并用涡动相关法计算了大气表面层动量、热量和水汽湍流通量,给出了复杂地形上各物理量的谱特征,讨论了各湍流通量的特性。结果指出,风速、温度和湿度谱密度分布基本上都服从—5/3律。由于建筑物的影响,在f≥0.2Hz频段内拢动能量明显偏大。动量和热量输送主要由f<0.2Hz的扰动完成的,高频扰动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马蹄螺总科(Trochacea)是西沙群岛海产软体动物中产量最大、产值最高的一个总科;同时,它的种类也很多,在海贝区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沙群岛的马蹄螺总科以往共已记录24种,分求于12属3科。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西沙群岛采到的马蹄螺总科135号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増补8种,其中3种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除研究整理了主要异名,对前人工作做了一些修订外,并对前人所报道的仅有名录的12种增补了描述和地理分布,同时对前人描述的种类进行了再描述。 前人已在西沙群岛报道,我所尚未采到的种类有: Turbo marmoratus Linné,T.cornutus Solander,T.coronatus Gmelin, Astraea haematrage( Menke)。前3种系熊大仁(1949)报道,有图有描述,但T. coronatus描述欠细,无法确定其种名;前2种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T. marmoratus,虽然我所一直未曾采到,因图、文均明,故予列入。第4种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1974)报道,因无图无描述而无法确定,故未列入。 总计,本文共描记30种,分隶于14属4科。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金银岛和东岛礁平台的分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75年5—6月及翌年1—4月先后派出考察队赴西沙群岛对珊瑚礁动植物区系进行了考察,除采集各类动、植物标本外,还进行了礁平台生态调查。本文重点叙述西沙群岛礁平台的分带特点,有关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生态调查结果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Cu,Pb,Zn,Cd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渤海湾及其毗邻河口区10柱岩芯样细颗粒(<0.063mm)(GF 1983-1985年采集)中重金属含量特点,结合^216Pb年代学编年资料,用未受人类影响沉积层中元素含量,藉统计学方法获得渤海湾岩芯样中Cu,Pb,Zn,Cd的分布类型,并根据各区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用t检验法获得了渤海湾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16.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舰艇编队出访关岛、文莱和新加坡期间,多次遇有台风、冷空气等灾害性天气。保障中通过分析西太平洋海域的船舶报资料、卫星云图和日本传真图资料以及编队发回的海上实况资料等信息,结合南海海域和菲律宾海域10—11月份多年的水文气象平均资料,对出访过程中所要航行的海区做了整体的掌握和重点的分析,为编队航行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天气海洋预报,使编队能及时规避冷空气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圆满完成了出访期间的水文气象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甲壳动物十足类精荚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十足类甲壳动物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很多,国内许多学者如林勤武等1991年,堵南山等1987年、1988年、1992年、1995年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和形态学方面,而对精荚的研究国内尚不多见,仅见王群1996年、王兰1996年、邱高峰1997年的报道。精荚又称精包,它由输精管上皮细胞分泌物包被精子而形成,在交配时通过阴茎或交接器输送到雌体纳精囊内或腹部的腹板或刚毛上。精荚在精子被转移到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十足目精荚形成过…  相似文献   

19.
图们江口水中Zn,Cd,Pb,Cu的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防吸附物理涂汞电极反问极谱对图们江口、东海及日本海水中Zn,Cd,Pb,Cu进行了形式分析,其不稳定态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0.071,0.039,0.69ug/L(占总量的15~27%),分布较为均匀,证实了痕量金属离子(自由离子及不稳定络离子的均匀分布规律。有机结合态Zn,Cd及Pb(10~30%)和颗粒态Zn,Cu和Cu(15~40%)的较高含量位于长江口、东海及图们江口。  相似文献   

20.
中国软骨鱼类资源概述及其利用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鱼类可方便地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两大类。软骨鱼类包括鲨鱼、鳐鱼与银鲛等鱼类。本文主要叙述中国软骨鱼类的资源概况,特别是它们的种类成分、分布情况、生活习性、质量和数量以及一般捕捞情况;同时也商讨一下它们的利用和增产等问题。为便于读者了解起见,现在先把软骨鱼类简要地介绍如下。1.软骨鱼类的形态特征软骨鱼类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内骨胳完全由软骨组成,没有真骨;(2)体被盾鳞,或光滑无鳞;(3)鳃裂5—7对,个别开口于体外(银鲛例外,具有一膜状鳃盖和一外鳃孔);(4)雄性的腹鳍里侧具一交接器,或称鳍脚;(5)尾常为歪形;(6)鼻孔腹位;(7)卵大而数少,体内受精。此外,还有许多内部特征,这里从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