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文章将中国第一次人口转变分为五个阶段,结合人口转变趋势分析人口基本情况和人口的年龄结构,从三个层面剖析中国后人口转变时期存在的问题。宏观层面上,通过比较各国老龄化程度,锚定中国人口转变的重点;中观层面上,通过观察中国人口迁移方向,挖掘人口转变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微观层面上,通过理解个体婚育行为选择,警惕潜在的人口发展危机。最后通过与英国、日本两国人口转变经验的比较,结合中国第一次人口转变过程以及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特征,提出相关行动策略,以期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8~2003年中国人口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法建立由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等17个影响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系统结构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人口系统的建模、预测、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的依据,以便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算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女性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15~49岁的育龄妇女、农村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个因素对总人口和年净增人数影响最大.本文中国人口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较符合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人口发展与控制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状况进入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利用抚养比作为测算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指标,测算出了重庆市已经处于人口红利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重庆市在人口红利阶段人口结构对投资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人口结构对投资存在影响,在人口转变过程中,重庆市应该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4.
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内蒙古人口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在研究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口发展的预测模型,并提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对策和人口理想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和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均会促进人口老龄化。在日本人口的逆老龄化、初显老龄化、底部老龄化、顶部老龄化和加速老龄化过程中,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人口和经济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重心分析模型及Tobit回归,分析2000—2019年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程度较低,即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地带性差异显著,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呈现"中南部...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口与发展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一个范围广泛的课题,可以从各种角度,如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文化等对此进行讨论。本文仅从与人口增长有关的经济与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方案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一、人口政策与发展政策国际人口学界对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政策与发展政策的作用一直存有争论。一方认为发展是最好的控制人口增长的办法,西方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已经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靠政策力量先行控制住人口,才能谈得上发展。抛开双方争论不谈,仅从生育率决定因素角度讲,笔者认为,社会、经济、政策三大因素各有自  相似文献   

8.
人口安全问题在本质上是人类人口的协调问题,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问题是制约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设贵州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当前贵州的人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人口规模较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结构失衡.必须高度重视贵州的人口安全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构建和谐贵州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地区多目标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探析--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适度人口评价的多目标体系构建,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深圳的经济适度人口、资源适度人口、生态适度人口和空间适度人口进行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的目标约束和要素解析下有不同的动态适度人口,由于各影响因素和目标体系之间存在关联互补作用,在协同作用下可能突破单要素的限制而使适度人口规模水平整体抬升,因此,不能简单地以限制性原理将短边因素的适度人口作为城市适度人口。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经常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按照体育人口的标准,将新乡市大学生分为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进行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得出大学生体育人口在身体形态、机能以及素质三方面均显著优于非体育人口,大学生体育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优于非体育人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口结构发展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运用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以分析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根据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制定适度调整人口结构的政策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县级统计人口的空间化,比较分区人口空间化模型与不分区人口空间化模型及不同格网大小的人口空间化精度,探讨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统计人口空间化模型合理性及合适空间化尺度.结果表明:采用不分区建模的方法进行人口数据空间化,最适宜的格网尺度为6 km,其格网人口抽样精度为62.12%;采用分区建模的方法进行人口数据空间化,最适宜的格网尺度为3 km,其格网人口抽样精度为84.41%.鉴于此,对于福建省当前的人口空间分布,采用分区建模后3 km格网尺度的人口空间分布,能够较精确地反映各县市真实的人口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从人口与耕地演变趋势,人口对耕地的综合压力指数,人口耕地密度三个方面和建国以来粮食变化情况,人口对粮食的压力,未来粮食供给与人口合理容量等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了重庆市人口对耕地和粮食所造成的压力,最后提出几条建议,以期缓解并逐步解决重庆人口,耕地和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户籍人口略少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约为0.951.苏北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出大于流入,近年来户籍人口虽有增长,但人口外流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如连云港市净流出人口规模由2006年的11.12万减少到2013年的7.05万,期间几经波动;累计人口净流出规模则从2006年的28.90万增加到2013年的77.35万.同时,苏北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各市以初中及以  相似文献   

15.
人口     
正未来人口的增长,将出现城市人口的膨胀,有大规模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域变化,也将会出现人口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的新引力中心将位于非洲和南亚之间,在印度洋或东非某处。  相似文献   

16.
王航  秦奋 《河南科学》2010,28(6):744-747
在改进常用的人口估算方法——土地利用密度法的基础上,借助于Arcgis数据分析平台和Geodatabase数据库技术,对开封城区进行了人口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人口估算方法获取人口数据周期短、误差小,整体上满足人口空间分布分析和人口区域密度分析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7.
羊金凤 《江西科学》2020,38(2):220-225
人口集聚格局是人口空间分布最直观的体现,是人口研究热门主题之一。其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解析研究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特征和规律,准确把握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为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制定区域人口政策等提供依据。采用人口集聚度方法及结合GIS技术,探讨吉安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吉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的趋势,人口分布大的格局基本未发生太大变化,基本格局还是"市域中部吉泰盆地密集西南及东南山区稀疏",在此基础上形成吉泰走廊区、京九铁路及赣江干流沿线平原区、市域西部罗霄山脉及东部雩山山脉区等三大人口梯度区。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虽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口形势和问题。但是,今日世界近52亿人口总量这一事实,向我们表明: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来自人口方面的严重的挑战。过多的人口,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处于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的我国人口形势,尤为严峻,若不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应该在认清人口形势的基础上,找出对策,平缓人口高峰,推动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择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出生性别结构、人口产业结构和人口教育结构4个主要结构问题来说明:与主张通过放宽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结构的结论相反,坚持从紧控制生育从而进一步减少生育数量并早日转入减少人口总量的进程,恰恰才是优化人口结构和加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20.
人口结构与迁移是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热点问题.为将来东北地区有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并引导大众科学认知东北地区人口问题,对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及流动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总量下降,城镇化速度减缓,并有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且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突出;(2)迁移人口规模扩大,东北地区人口呈流失状态,区域内省际迁移比重较大,但有下降趋势,年均外迁人口20余万,并呈现出从邻近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态势;(3)外迁人口以城镇人口、劳动力年龄阶段人口和初、高中文化水平人口为主,对迁出地造成一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