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体外循环(CPB)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行心脏手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n=25):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氯胺酮组(K组)和复合组(DK组)。麻醉维持采用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平均动脉压于65~70 mm Hg。麻醉成功后D组经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 (大于10 min),随后以0.5 μg•kg-1•h-1泵注至术毕前30 min;K组予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DK组静脉予氯胺酮 0.5 mg/kg和右美托咪定1.0 μg/kg(大于10 min),随后以0.5 μg•kg-1•h-1泵注右美托咪定至术毕前30 min。麻醉成功后(T0)、CPB结束(T1)、手术结束(T2)和术后6 h(T3)、12 h(T4)采静脉血, ELISA法测定血清IL-6、TNF-a和IL-1β;定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结果: 与C组比较,D组、K组和DK组TNF-a和IL-1β 浓度T2、T3时均降低(P﹤0.05);与D组比较,DK组T2 和T3 时TNF-a 和IL-1β均显著降低(P﹤0.01)。与C组比较,D组、K组和DK组T2、T3 和T4时血NGAL水平均下降(P﹤0.01);与K组比较,DK组T3时血NGAL水平降低(P﹤0.05)。血NGAL水平与IL-6、IL-1β浓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0.5 mg/kg复合右美托咪定1 μg/kg给予,随后持续右美托咪定0.5 μg•kg-1•h-1泵注能显著减轻心脏手术患者CPB期间炎症反应,降低血NGAL水平,减少AKI。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羟考酮和舒芬太尼对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血管重建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26例。于手术进行到颞肌贴敷前即刻,分别给与羟考酮组、 舒芬太尼组患者0.1 mg/kg羟考酮、0.1 μg/kg舒芬太尼,术毕转入麻醉复苏室(PACU)。比较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及在PACU停留时间;比较患者在麻醉前和PACU期间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比较患者恢复定向力后10 min疼痛VAS评分及术毕3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患者麻醉苏醒期间呼吸抑制、拔管呛咳、恶心呕吐、不良记忆的发生情况。结果:羟考酮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气管导管拔出以及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舒芬太尼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后10 min疼痛 VAS评分、术毕30 min的Ramsay评分以及各时点MAP、HR均无统计学差异。羟考酮组患者拔管后呼吸抑制率、术后恶心呕吐率较舒芬太尼组低(P<0.05),而拔管呛咳、不良记忆等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羟考酮可有效应用于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的术后镇痛;与舒芬太尼相比,使用羟考酮术后镇痛可减少麻醉苏醒期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发生,提高烟雾病患者麻醉苏醒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3.
黄巧文  蔡丽生 《金属学报》2016,21(7):802-80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下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中的应激水平和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65~80岁,ASA分级Ⅰ~Ⅱ级的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盐水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10 min泵注完,麻醉维持时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0.4 μg•kg-1•h-1,而盐水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入室(T0),泵注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后(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腹时(T3),气管拔管后即刻(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皮质醇(Cor);T0,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的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结果: T 1-4时点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MAP及HR显著低于盐水组(P<0.05);T 2-4 时点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Cor显著低于盐水组(P<0.05);T 4-6时点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IL-6显著低于盐水组(P<0.05);T 4-6时点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IL-10显著高于盐水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全麻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辅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减少Cor的释放,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减轻促炎因子IL-6的释放,增加术后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维持术后细胞因子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换气的影响。方法: 前臂或者手部需要止血带进行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n=2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D组患者在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 1 μg/kg,持续 10 min,随后以 0.5 μg•kg-1•h-1速率直到手术结束;C组患者相同方法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待麻醉起效后上止血带,分别在上止血带即刻(T0)、上止血带后1 h (T 1)、松止血带后 0.5 h(T2)、2 h (T3)、6 h (T4)和 24 h (T5)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和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按照公式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呼吸指数(RI)和动脉血/肺泡氧分压比值(a/A比值)。结果: 与T0比较,两组患者T4时PaO2、a/A比值下降,PA-aDO2、RI比值上升,D组上升幅度比C组大。与T0比较,C组T3-5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D组仅在T4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MDA浓度增加幅度明显低于C组,SOD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低于C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患者的肺换气功能,其可能的机制是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加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SOD)从而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MDA),减少肢体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
王武  杨莉  吴绍芳  吴炜  雷李培 《金属学报》2012,17(10):1163-116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组(FD组,n=25),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组(MR组,n=25)和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组(DR组,n=25)。FD组:芬太尼 2 μg/kg、氟哌利多0.08 mg/kg静注;MR组:咪达唑仑 0.05 mg/kg、瑞芬太尼 1.0 μg/kg(1 min 内注完)静注后,瑞芬太尼以 0.06 μg·kg-1·min-1维持至插管成功;DR组:10 min 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 0.6 μg/kg 后静注瑞芬太尼 1.0 μg/kg(1 min 内注完),继以瑞芬太尼以 0.06 μg·kg-1·min-1维持至插管成功。3组插管前Ramsay评分均≥4分。记录入室时(T0)、置入喉镜前(T1)和气管插管即刻(T2)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插管时间、插管过程中呼吸抑制、病人耐受及术后遗忘情况。结果: 与FD组比较,MR组和DR组T0时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时MAP降低,HR减慢(P<0.05),其中DR组比MR组HR降低更加明显(P<0.05)。MR组和DR组插管舒适度优于FD组(P<0.05),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优于FD组(P<0.05)。MR组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优于DR组(P<0.05),插管过程中DR组呼吸抑制少于FD组和MR组。结论: 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可很好地抑制清醒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插管过程舒适,有一定的遗忘效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术前乳酸林格氏液液体动力学的差别。方法: 本研究是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择期盆腔、肛肠或者下肢小手术患者2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其中儿童14例,成人14例。所有患者给予镇静药后在 20 min 内恒速输入 10 mL/kg 的乳酸林格氏液体,通过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采用Matlab 4.2软件包计算液体动力学参数。结果: 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与成人相比,在输入林格氏液体后 90 min 内儿童的血浆稀释程度明显降低(0.16 vs 0.07,P=0.000),儿童将输入液体的43%通过肾脏排出,显著高于成人(18%)(P=0.011)。按公斤体重计算儿童和成人对乳酸林格氏液的血浆清除率分别是 2.2 mL•min-1•kg-1 和 0.5 mL•min-1•kg-1(P=0.016),而肾脏对乳酸林格氏液体的清除率两组分别是 0.76 mL•min-1•kg-1和 0.10 mL•min-1•kg-1,(P=0.000)。结论: 儿童对乳酸林格氏液体血浆和肾脏清除率分别是成人的4倍和7倍,术前给儿童输液,按照体重计算量可以参照成人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Hunt/ Hess分级为I~II 级的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50 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B组) ,每组25例。A组麻醉前 10 min 微泵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0.5 μg/kg,术中 0.4 μg·kg-1·h-1持续泵注,B组给予等容量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记录入手术室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 5 min(T3)、10 min(T4) 的血压(BP)、心率(HR)变化,抽外周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血糖(GLU)、血乳酸(LAC)浓度, 并记录麻醉恢复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拔管后 30 min 视觉模拟(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结果:B组的MAP、HR、COR、GLU、LAC较A组增高更为明显(P<0.01 或P<0.05);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和拔管后 30 min VAS评分高于A组,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效抑制了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能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不延迟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40例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D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 μg/kg,20 min注射完毕;C组患者静脉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记录患者入室后(T0)、诱导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手术开始时(T3)、切开硬脑膜时(T4)、肿物切除时(T5)、术毕时(T6)的SBP、DBP及心率(HR)。分别于T0、T4、T6、术后24 h(T7)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S100β蛋白、NSE的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D组SBP、DBP、HR在T1~T6时较T0时明显降低(P<0.05),在T2时明显低于C组(P<0.05)。T4、T6时D组S100β蛋白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T6时,D组NSE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维持脑膜瘤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术中S100β蛋白、NSE的含量,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液冬眠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期间炎性反应和凝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LI,U组)、前列地尔组(P组)、一氧化氮组(N组)、血液冬眠组(UP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U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1万U/kg ULI;P组在CPB过程中以 10 ng•kg-1•min-1的速度经中心静脉持续泵入PGE1;N组通过肺和氧合器吸入20 ppm NO ;UPN组联合使用三种药物;C组不给予以上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CPB开始后 30 min(T2),CPB结束时(T3), CPB结束后 3 h(T4),CPB结束后 24 h(T5)等5个时间点经桡动脉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中IL-6、GMP-140的浓度,在术后 3 h 和 24 h 测定PT、APTT和PLT计数,记录术后 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UPN组在T2~T5各时点的血浆IL-6和GMP-140的浓度较其他各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基础值比较,C组、P组、N组和U组患儿在T2~T5时的血浆IL-6和GMP-140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PN组在T2~T5时的血浆IL-6和GMP-140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UPN组在术后3 h 和术后 24 h 的PT、APTT和PLT计数,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基础值比较,UPN组PT、APTT和PLT计数在术后 3 h 和术后 24 h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4 h出血量较其他各组减少(P<0.01)。结论: 在婴幼儿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冬眠通过抑制IL-6和GMP-140的过度释放,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明显改善CPB术后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章钰  黄超群  白玥  励建琳  周盈丰  袁开明  李军 《金属学报》2022,27(11):1272-1277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对小儿日间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静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5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或II级,年龄3~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芬太尼组(RF组,78例)和瑞芬太尼组(R组,79例),RF组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1 μg/kg+瑞芬太尼2.5 μg/kg,R组静注等体积生理盐水+瑞芬太尼2.5 μg/kg;两组均在丙泊酚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并采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记录患儿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E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Ramsay镇静评分及FLACC疼痛评分,记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结果:与R组相比,RF组患儿EA发生率明显下降(38.0% vs. 18.0%,P=0.005),苏醒期最大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评分明显降低(7.7±3.3 vs. 8.9±3.4,P=0.027),在PACU 15 min及出PACU时Ramsay镇静评分显著升高(4.4±1.1 vs. 3.8±1.4,P=0.01;2.0±0.3 vs. 1.8±0.4,P=0.03);而两组患儿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疼痛评分(出PACU时和术后2 h)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单次推注芬太尼1 μg/kg能增加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PACU的镇静程度并降低E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秦统鑫  帅训军  卜庆丽  艾登斌 《金属学报》2013,18(12):1388-1391
目的: 评价兰地洛尔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糖尿病患者,ASA分级Ⅱ级,随机分为兰地洛尔组(L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比较插管前后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的变化。L组在插管前 2 min 静脉缓慢注射兰地洛尔 0.1 mg·kg-1·min-1 1 min,然后以 0.04 mg·kg-1·min-1 的速度持续输注至插管后 5 min;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 1 min(T2)、插管后 3 min(T3)、插管后 5 min(T4)时HRV各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QT间期的变化。结果: T1-4时,L组低频高频比(LF/HF)显著低于C组;C组QTLC显著长于T0时(P<0.05),且明显长于L组(P<0.05)。结论: 兰地洛尔可降低LF/HF,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维持交感副交感神经相对均衡,缩短与气管插管有关的QT间期的延长,可能与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维持交感副交感神经相对均衡有关,可降低糖尿病患者麻醉期间心脏意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口服奈必洛尔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方法: 16名健康受试者采用随机、开放、2×2交叉试验设计,单次给药剂量为5、10 mg;多次给药为每天 5 mg,连续 7 d。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LC-MS/MS法测定奈必洛尔血药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结果: 单次口服 5 mg盐酸奈必洛尔片后奈必洛尔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11.1±5.6)h;AUClast为(9.3±7.7) μg•h•L-1;AUCinf为(8.2±7.2) μg•h•L-1;Cmax为(1.3±0.7)μg/L;CL/F为(1.9±1.5)L/h;MRT为(12.3±5.5)h。单次口服 10 mg盐酸奈必洛尔片后奈必洛尔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11.1±5.7)h;AUClast为(20.0±17.3) μg•h•L-1;AUCinf为(18.3±16.2) μg•h•L-1;Cmax为(2.4±1.2)μg/L;CL/F为(2.0±1.7) L/h;MRT为(13.4±6.9) h。多次给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8.3±3.2) h;AUClast为(15.7±12.8) μg•h•L-1;AUCinf为(14.7±12.7) μg•h•L-1;Cmax为(2.4±1.2) μg/L;CL/F为(0.6±0.3) L/h;MRT为(9.3±3.4) h。单次给药的AUC值显著低于多次给药。结论:奈必洛尔体内药动学在 5 mg 和10 mg剂量范围内呈现出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的趋势。按每天5 mg 给药 7 d,奈必洛尔血药浓度可达稳态,体内呈现明显的蓄积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胸外科结核性脓胸患者全麻中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特征,提高其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使用丙泊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择期胸外科手术患者46例,其中结核脓胸患者为A组23例,非结核病患者为B组23例,两组麻醉诱导药物相同,在前臂背侧静脉按2 mg/kg的剂量单次静脉给予丙泊酚,20 s注射完毕。在注射前及注射后各时间点经桡动脉采血1.5 mL,经抗凝离心提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吸收检测异丙酚血药浓度。通过DAS 3.2.7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1)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身高、术前谷丙转氨酶、血浆中白蛋白、血色素水平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数据经计算机软件智能化处理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清除率(CL)为(33.3±3.7 )mL•kg-1•min-1,高于非结核患者的(29.8±3.9)mL•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慢速分布半衰期(t1/2 )为(19.3±4.5)min,明显快于非结核患者的(25.2±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在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非结核病脓胸患者比较,除清除率明显加快,消除半衰期明显缩短外,其他参数未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少量丁丙诺啡对小儿全麻下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镇痛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麻醉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全麻腹腔镜下行疝气手术患儿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输注丁丙诺啡3.0 μg/kg,对照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丁丙诺啡输注前(T0)、术后6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时采血测定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并记录术后6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的疼痛与镇静评分,同时对比临床相应指标及躁动分级程度。结果: 相对于T0,对照组T1、T2、T3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TNF-α、皮质醇(Cor)含量升高,CD4+、CD8+、CD4+/CD8+含量降低,研究组T1、T2时血清CRP、TNF-α、Cor含量升高,CD4+、CD8+、CD4+/CD8+含量降低(P<0.05);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T1、T2、T3时血清CRP、TNF-α、Cor含量较低,CD4+、CD8+、CD4+/CD8+含量较高(P<0.05);相对于T1,对照组T2、T3时镇静评分降低,研究组T2、T3时疼痛与镇静评分降低(P<0.05);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T2、T3时疼痛与镇静评分较低(P<0.05);研究组呛咳反应、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躁动分级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少量丁丙诺啡对小儿全麻下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可以降低炎症指标,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与混合局麻药腹横肌平面阻滞这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右美托咪定静脉组(DIV组)、右美托咪定腹横肌平面浸润组(DTAP组)。DIV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内泵入右美托咪定1 μg/kg,DIV组和DTAP组均在麻醉诱导前行B超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DIV组)和0.375%罗哌卡因20 mL含右美托咪定1 μg/kg(DTAP组) 。术中麻醉维持Nacrotrend指数值37~46,两组术后均不使用镇痛泵。记录右美托咪定泵入前(T0)、诱导前(T1)、插管后1 min(T2)、气腹后5 min(T3)、气腹后30 min(T4)、气腹结束后5 min(T5)的血压、心率,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SBP×HR。记录术后24 h不同时点的VAS评分。结果: 与T0 时刻相比,DIV组在T 2-3时点收缩压(SBP)升高(P<0.05),在T1 时点HR下降明显(P<0.05),在T 1-3 时点RPP变化明显(P<0.05或P<0.01)。与DTAP组相比, DIV在T3 SBP升高(P<0.05)、RPP增大(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混合局麻药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对静脉泵入血流动力学稳定,延长局麻药时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局部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Dex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Dex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 μg/kg,后续以0.2~0.4 μg·kg-1·h-1泵入)。比较两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术中镇痛效果,麻醉满意度,两组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以及术中循环呼吸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与Dex组无明显差异(t=1.010,P=0.316),而Dex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174, 9.703, 32.866,P=0.000, 0.000, 0.000)。Dex组患者穿刺时和消融时的行为疼痛量表(BP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78, 9.451,P=0.000, 0.000),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6.887,P=0.000)。与T0时刻相比,两组患者T1时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T1、T2、T3时刻血氧饱和度(SpO2)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其中,Dex组患者的HR、MAP和Sp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T0和T4时刻相比,对照组T2、T3时刻的HR和MAP均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T2、T3时刻的HR和MAP均明显高于Dex组(P<0.05),而Dex组T0、T2、T3、T4时刻的HR和MAP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呼吸循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显著高于Dex组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40)。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明显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对循环和呼吸指标的干扰较小,并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山茱萸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Fructus Corni,PFC)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PFC低、中、高处理组(25、100 、200 mg•kg-1•d-1)。给药14 d后,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5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心肌I/R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在缺血前、缺血30 min、复灌5、30、60、120 min时的左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和左室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比色法测定血浆SOD、GSH-Px、CK活性和MDA含量;RT-PCR检测心肌肌浆网钙酶(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TPase 2a,SERCA2a)mRNA 的表达。结果: 与I/R组相比,PFC(100、200 mg•kg-1•d-1)组LVSP和±dp/dtmax明显升高(P<0.01),LVEDP值显著降低(P<0.01);光镜下可见I/R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水肿,炎细胞浸润;PFC(100、200 mg•kg-1•d-1)组心肌细胞排列规则,仅有轻度充血、水肿。与Sham组比较,I/R组SOD、GSH-Px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MDA和CK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I/R组相比,PFC(100、200 mg•kg-1•d-1)组SOD、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P<0.01),PFC(25 mg•kg-1•d-1)组与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K含量在PFC(25、100、200 mg•kg-1•d-1)组均显著降低(P<0.01);PFC(100、200 mg•kg-1•d-1)组SERCA2a ATPase mRNA的表达较I/R组增多(P<0.01)。结论: 山茱萸多糖可显著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其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啶(Dex)复合丙泊酚不同血浆靶浓度靶控输注(TCI)诱导时喉罩置入条件,探讨喉罩置入时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合适靶浓度。方法: 择期行短小手术患者 75例,年龄 20~60岁,ASAI-II级,随机分为三组(n=25),I、II、III组丙泊酚靶浓度分别为 2.0、2.5、3.0 μg/mL。右美托咪啶 0.6 μg/kg 负荷量 10 min 泵完,当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达预设靶浓度 3 min后置入 喉罩,观察喉罩置入条件:下颌活动度、呛咳、体动及喉痉挛。记录患者术前 (T0)、喉罩置入前(T1)、置入后 1 min(T2)、3 min(T3)时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计算 T0和T1时 SBP、MAP、HR的变化幅度。记录各组呼吸抑制例数、时间。记录各组麻黄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结果: 各组 T1~T3 SBP、MAP、HR均低于 T0 (P<0.05),与I、II 组相比,III组下降幅度更明显 (P<0.05)。与 T1比较,三组 T2时的SBP、MAP和 HR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P>0.05)。三组 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置入条件 I组有 3例张口度差,5例发生呛咳或体动,与II、I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I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I、II 组相比,III组呼吸抑制例数增加和抑制时间延长(P<0.05),而且 III组有更多患者需要使用麻黄素、阿托品(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 0.6 μg/kg 复合丙泊酚靶浓度 2.5 μg/mL 能够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和良好的喉罩置入条件,不会产生明显的呼吸和循环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服用不同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肾功能损害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宜兴市两个乡镇社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三次测量血压结果显示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自我报告高血压史并服药的对象确定为高血压病例。收集调查对象年龄性别等基本人口信息、服用降压药种类及临床生化指标资料。使用适合中国人的MDRD简化方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并把eGFR作为评估肾功能的主要指标。同时把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usea nitrogen,Ur)和尿酸(uric acid,UA)作为评估肾功能参考指标。结果: 排除服用降糖药对象,服用降压药者eGFR为(86±20)mL•min-1•1.73 m-2,显著低于不服用降压药者(92±17)mL•min-1•1.73 m-2 ( t = 7.660,P<0.001);使用不同降压药物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服用珍菊降压片和降压片者eGFR分别为(85±23)mL•min-1•1.73 m-2、(84±14)mL•min-1•1.73 m-2,显著低于服用复方利血平者(88±21)mL•min-1•1.73 m-2,而服用复方利血平者eGFR低于不服用降压药者(92±17)mL•min-1•1.73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年龄、GLU、TG、HDL、BMI等协变量后,上述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珍菊降压片、降压片和复方利血平均对肾功能可能存在损害作用,长期服用这三类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应密切关注肾功能,减少肾损伤。  相似文献   

20.
李佳佳  盛毅  黄梦朦  韩园  朱纯纯  刘华程  李军 《金属学报》2019,24(11):1287-129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羟考酮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四组患者接受统一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方案,手术结束前20~40 min分别静推0.05 mg/kg羟考酮(Q1)、0.1 mg/kg羟考酮(Q2)、0.15 mg/kg羟考酮(Q3)和等容积生理盐水(C)。记录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拔管后1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的呛咳反应与程度,以及入恢复室后5 min、15 min、30 min警觉/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T0相比,C、Q1组患者在T1、T2时点MAP升高、HR加快(P<0.05),而Q2、Q3组T1~T3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Q1组患者MAP、H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2、Q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Q2、Q3组患者气管拔管时的呛咳反应明显缓解(P<0.05),Q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P<0.05),三羟考酮组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20~40 min应用羟考酮可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气管拔管反应,且0.1 mg/kg羟考酮为最适剂量,效果显著,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