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献 《视听界》2006,(2):85-86
广播电视报是一张依托电视媒体成长起来的市民报,历来就是一张进入家庭的大众报纸,是一张工具报。但是,随着人们收视习惯的改变,电视报渐渐失去了以往“看电视必需品”的地位;同时,随着报纸市场的迅速发展,靠单一的“电视预告”功能,已经很难维持广播电视报的良性运转,开拓服务于家庭的其他功能已是广播电视报的当务之急。一、功能要有独特性抛开“广播电视”不说,就作为一张周报(周刊),在成熟的媒体市场中,其类型大致可以归纳成六类:一类以时事新闻为主;第二类以娱乐为主;第三类为生活潮流类,内容多为本地和国际流行的时尚;第四类为美容时…  相似文献   

2.
柳杨 《声屏世界》2001,(11):47-48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振东在1998年常务理事会的报告中指出:“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是广播电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它依附于广播电视又独立于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报,广播电视的面儿有多宽,它的面就有多宽。”这一说法。为广播电视报的宣传报道又一次作了界定,打破了广播电视报以前“带电作业”的狭窄理念,为广播电视报指出了以广播电视为中心,在补充中丰富,在延伸中升华的创造天地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大多数创办或复刊于1979年前后,继而有地市级广播电视报的出现,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它曾经一度成为当时专业报中覆盖面最广、群众自费订阅率最高的报纸,在传递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报170多家,地市以上广播电视部门绝大多数办有广播电视报,且一般发行量在十几到几十万份之间,有十多家报纸甚至接近或超过了百万份,广播电视报当时的辉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报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报,它依附于广播电视,但又不依赖于广播电视。作为一个平面媒体,它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可以说与广播电视互为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宣传整体。广播电视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集媒体之精华,  相似文献   

5.
我国广播电视报大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广播电视业繁荣发展之时而生,并随之逐步发展壮大的。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电视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预告广播电视节目的这张周报几乎在一夜之间市场份额激增,商品广告纷至沓来。许多未办广播电视报的省(市、区)厅局和地(市)局相继创办了自己的广播电视报,并把它作为广播电视的延伸和补充,加以积极的扶持,从而在广播电视业内形成了声、屏、报三位一体,相互促进,携手并进的传媒生态格局。广播电视报也因其投入小产出高,深人家庭多,读群广泛等等优势,而成为广播电视业  相似文献   

6.
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大多数创办或复刊于1979年前后.继而地市级广播电视报也相继出现。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它曾经一度成为当时专业报中覆盖面最广、群众自费订阅率最高的报纸.在传递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报170多家,地市以上广播电视部门绝大多数办有广播电视报.且一般发行量都在十几到几十万份之间.有十多家报纸甚至接近或超过了百万份.其辉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报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报,它依附于广播电视,但又不依赖于广播电视。作为一个平面媒体,它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可以说与广播电视互为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宣传整体。广播电视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集媒体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报是一份依托广播电视媒体成长起来的家庭生活报,它主要以预告广播电视节目和介绍影视看点、娱乐消息为主的一份走入百姓家庭的报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播电视报在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中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广播电视报的功能被削弱或替代,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在党报和晚报的挤压下,广播电视报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在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人民物质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随着“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系统工程在广大农村全面铺开,有线电视网络快速向乡村推进,无疑给广播电视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国大部分城市广播电视报已取得全国统一刊号,广播电视报从最初被看作专业报至现在越来越被认同为化生活类报纸。因此,广播电视报所面临的,应当是发展、壮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阿丙 《新闻天地》2002,(6):19-20
一、现实呼唤新编排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伴生物。这个与广播、电视相伴随的新媒体的兴起、发展,得益于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和电视频道的增多,更得益于电视节目预告表的特殊作用。所以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广播电视报是节目报。尽管这种认识存在偏颇,但还是说明了广播电视报和节目预告表的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广播电视报人一直视节目预告表为广播电视报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但是,广播电视报的节目预告表的编排方式却是几十年一贯制,以电视台为单位,以播出时间和电视节目先后为顺序。这种编排方式在电视频道少、电视节目不车富,观众选择空间不大的时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观众选择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边缘媒体,在晚报都市报的挤压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很多人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意义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最终将淡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广播电视报不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广播电视存在一天,广播电视报就有其生存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广播电视报重新走近百姓,走人家庭。下面我们就从石家庄广播电视报《声屏之友》的改版成功来分析一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广播电视报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名思义,广播电视报刊载的内容属于广播电视范畴,主要是引导受众听广播、看电视、知剧情,它是广播电视的延展和补充。可是如今,电视报预告节目的独特垄断优势早已不复存在,全国的广播电视报均处于寒冬时节,特别是地市州级报更处于上压下挤的处境。面临生存压力,城市广播电视报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荆婵 《青年记者》2008,(12):112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边缘媒体,在晚报都市报的挤压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很多人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意义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最终将淡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广播电视报不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广播电视存在一天,广播电视报就有其生存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广播电视报重新走近百姓,走人家庭.下面我们就从石家庄广播电视报<声屏之友>的改版成功来分析一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祝兆平 《视听界》2000,(2):56-57
据全国城市广电报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许多广播电视报面临继续发展的困境,不少广电报出现了发行量下跌的情况。与之相应的是一些广电报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苏州广播电视报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媒体之间和市场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形势不容乐观。现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报在我国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五、六十年代,但真正形成报业大军之翼,不过十多年时间。公平而论,广播电视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竞争生存,已成为我国广电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报人组成的广播电视报业大军,已成为我国报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传播影视信息,评介影视节目,引导视听,提高受众鉴赏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客观地讲,在激烈的报业竞争面前,广播电视报受到的挑战尤为严峻,不能不引起每一个广播电视报人的冷静思考。广播电视报,顾名思义,是报广播电视的报纸。它是应广播电视事…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广播电视报的空前繁荣。八十年代末期,广播电视报发展到上百家,期发行量4000余万份,是各类报纸发行量最大、自费订户最多的一种专业报纸。在书山报海的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报异军突起,赢得受众青睐,争得了立足之地。广播电视报的兴起,为广播电视事业增添了活力。本文仅就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地位和传播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全国有320家广播电视报刊,其中,刊物40家左右,电影报刊10家,其余的,都是广播电视报。广电系统的这么多报刊在全国各系统各行业中绝无仅有。在历史上,广播电视报的兴起,为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的快速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20多年前,大部分家庭都靠电视报上的节目表收看电视节目,各省市的电视报,动辄发行十几、几十万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资讯越来越发达,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广播电视报的功能迅速衰减。就全  相似文献   

18.
许晓霞 《新闻世界》2011,(10):74-75
地市广播电视报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兴盛的产物,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延伸。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市广播电视报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如何谋求自身发展?唯有创新。创新,是振兴地市广播电视报的必由之路。从创新地域特色,创新服务特色,创新经营特色等方面,使地市广播电视报服务受众更胜一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李庆文 《视听界》2002,(1):34-34
广播电视报的评论现在越来越少了,专门的评论版已经非常鲜见,能开下去评论专栏的已经不多,有的广播电视报甚至不刊登评论了。但笔者以为,对于广播电视报这一被称为是观众听众和广播电视媒体的桥梁和纽带的报纸来说,对评论的冷落。是决不应该提倡的。  相似文献   

20.
葛湘 《视听界》2006,(2):87-88
2001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发行量大幅滑坡,萎缩至10万份左右,广告收入也跌至800多万元,报纸生存陷于困境。困境给人敲响了警钟,要谋求发展,只有“换种活法”,走改革之路。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努力寻求变革。2002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着手做好“跳出广电,着眼大都市”的准备,尝试推出《无锡新周刊》,以“新闻、娱乐、资讯”为主要框架,以B版的形式与A版——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互为补充,且作为《无锡广播电视报》的延伸。三年来,这份附属于广电报的新周刊逐渐被市民接受和认可。2004年下半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又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