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超音速二次喉道扩压器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忠利 《火箭推进》2001,12(3):14-22
本文对超音速二次喉道扩压器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气流的压力、速度与二次喉道结构及喷管的流动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超音速二次喉道扩压器的设计和试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原理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进行了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实验研究,并成功进行了点火和燃烧实验,包括固体碳氢燃料超音速燃烧试验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超音速燃烧试验。实验验证了固体燃料在超音速气流中能可靠点火,并保持了火焰的稳定燃烧,获得了固体燃料的超音速燃烧内弹道特性,同时研究了固体燃料PMMA在超音速气流中的燃烧,分析了其在超燃冲压燃烧室内的退移规律,认为燃料退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燃烧趋向于将燃面轮廓变平,区域显示圆柱形。  相似文献   

3.
攻角变化对超音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维非定常可压缩流的N-S方程为控制方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攻角变化引起的超音速进气道再起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攻角变化对超音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超音速进气道不起动时,可通过合理改变攻角实现进气道的再起动工作;超音速进气道的再起动攻角随攻角变化速率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加;攻角变化速率较...  相似文献   

4.
二元混压超音速进气道湍流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元混压超音速进气道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将无波动无自由参数耗散差分格式与对流迎风矢通量分裂技术耦合使用,应用Baldwin-Lomax代数湍流模型,按照MacCormack时间分裂方法对贴体坐标系下二维雷诺平均N-S方程进行差分离散,模拟了二元混压超音速进气道在临界和非临界流动状态下整个流场的流动情况。进气道主要部分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超音速分离线喷管技术在结构紧凑性、减轻消极质量、降低伺服力矩、偏转放大效应和降低研制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高性能轻质小力矩超音速分离线球窝喷管成为当前喷管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对该摆动喷管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分析,探讨了偏转放大效应评价指标、性能评估和分离线结构优化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侧向力预估模型,以期为超音速分离线矢量喷管的研究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二维(轴对称)无旋流特征线方法对带有喉部平直段喷管超音速流场进行了计算,并给出了壁面,对称轴和喷管出口截面上的流场参数。对给出算例的流场进行了结构参数影响分析。最后,对固体火箭管流场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弹体旋转对超音速射流元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弹体旋转对超音速射流元件(SFE)的内部流场结构及输出推力特性的影响,并采用二维N—S方程以及RNG k-ε湍流模型,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和滑移网格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弹体旋转对超音速射流元件内部流场结构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姿态控制发动机的控制推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不容忽视。所得结论可为旋转弹姿态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超音速射流元件的结构及气动参数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超音速环形蒸汽引射器启动特性,在地面试验台上,对采用不同蒸汽喷嘴的超音速环形蒸汽引射器模型启动关机过程中参数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蒸汽喷嘴扩张角(0~20°)的增加,真空舱内极限真空压力增加,环引最小启动压力变化不明显,且关机段最小失稳压力低于启动段最小启动压力。  相似文献   

9.
双模态超音速燃烧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设计了由等截面段、扩张段和等截面段构成的超音速燃烧室,并进行了燃烧实验。用一维计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等截面段、扩张段和等截面段构成的超音速燃烧室,通过一定的喷油方式,能按飞行状态可分别实现超音速燃烧和亚音速燃烧,从而达到把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范围下限扩大到飞行马赫数为3。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方法求解超音速分离线(SSSL)喷管内流场,研究了不同摆角对喷管流场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超音速分离线与亚音速分离线喷管的轴向推力、径向推力及偏转放大因子随喷管摆角的变化规律,为超音速分离线喷管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计算结果表明,摆动对超音速分离线喷管内流场影响显著,随着摆角的增大,内流场的非对称性和激波强度均增加;在相同摆管的轴向力分力略有减小,而径向分力则呈现增大的趋势;超音速分离线喷管与亚音速分离线喷管的径向分力比值,即偏转放大因子则随喷管摆角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本算例中的最佳放大因子1.36,对应的喷管摆角为2.5°;另外,随着摆角增大,超音速分离线喷管内流场Al2O3粒子分布的非对称特性也逐渐加强,活动体小端局部范围粒子浓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1.
在超音速引射器的设计中,为开展引射机理及启动特性等研究,需进行模拟试验;同时,通过试验可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从而优化设计.文中提出以冷空气作为引射和被引射介质,采用缩比试验模型,通过模拟喷嘴生成被引射气流,简化了试验设备.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正确预测了引射管道出口处出现的正激波,真空舱压强满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小偏差线性化思想,利用超声速进气道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进气道激波位置和波后压力的响应幅值随频率增大整体趋于减小,但在各阶纵向谐振频率上存在谐振峰。并进一步考虑了燃烧室加质燃烧,分析了冲压发动机气路动态特性,推导出适用于冲压发动机的集中燃烧模型,研究表明在燃油喷注流量的扰动下,冲压发动机幅频响应谐振峰显著。  相似文献   

13.
范威  栾希亭  韩先伟  邓永锋 《火箭推进》2011,37(3):22-25,37
采用二维轴对称雷诺平均方程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研究了不同混合室结构对零二次流环型超声速引射器的流场结构、盲腔真空度和引射器出口总压力等性能的影响,较好地模拟了引射器内由激波、边界层干扰诱导的复杂流场特性.结果表明,在收敛混合室前端增加适当长度的平直段可大大提高零二次流环型超声速引射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速进气道喘振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中心锥中心进气混压式进气道的喘振现象进行了研究。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根据进气道出口截面每个网格点的压力、密度、速度等参数计算了进气道喘振过程中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给出了在喘振过程中激波振荡的振幅、频率、对应的波系图案。并根据进气道头部分离涡的发展情况以及进气道内通道中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对喘振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进气道头部分离涡对喘振的产生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音速复速级涡轮的气动设计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液体火箭发动机超音速复速级涡轮进行了流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两列动叶的叶型进行了改进设计:第一列动叶栅的改进采用自由旋流法,通过等通道的叶栅流道设计,减弱了激波对附面层的干扰,有效抑制了流道内的流动分离;第二列动叶栅的改进采用参数化叶片造型法,型线用具有局部修改能力和保凸性较好的Bezier曲线表示,通过减小入口攻角降低了分离损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复速级涡轮内部流动特性改善显著,分离损失明显减小,效率提高了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周建伟 《上海航天》1999,16(6):24-29,41
轴对称体的无粘,可压缩,定常,超音速流动的外部流场,在计算时,常采用流动为无旋的假设,当头部激波弯曲较大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本文对绕轴对称体的这类流动,用有旋特征线理论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用有旋特征线理论对绕轴对称体的流场进行计算是完全可行的。该方法的应用对轴对称体的气动力计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数值模拟侧向超声速单喷流干扰流场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平板上超/高超声速来流与超声速横向喷流相撞引起的复杂干扰流场特性。所建立的单介质冷喷流数值模拟方法,经过了表面多方位压力分布测量结果、纹影显示的激波结构以及表面油流图谱表现的表面分离范围的实验验证。根据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的结果,合理地描述了喷流干扰流场压力分布以及表面、空间结构特性,并分析了压力比对流场结构和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Rabah Haoui 《Acta Astronautica》2011,68(11-12):1660-1668
Hypersonic flows around spatial vehicles during their reentry phase in planetary atmospher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aerothermal phenomena.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analyze high temperature flows around an axisymmetric blunt body taking into account chemical and vibrational non-equilibrium for air mixture species. For this purpose, a finite volume methodology i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supersonic flow parameters around the axisymmetric blunt body, especially at the stagnation point and along the wall of spacecraft for several altitudes. Our code permits to capture the detached shock wave with exactitude before a blunt body placed in supersonic free stream. The numerical technique uses the Flux Vector Splitting method of Van Leer. Here, adequate time stepping parameter, along with CFL coefficient and mesh size level are selected to ensure numerical convergence, sought with an order of 10?8.  相似文献   

19.
半流伞是一种典型的超声速减速伞,结构设计和气动特性分析是研究其工作性能的基础。文章结合某超声速减速伞设计实践,论述了超声速伞型的选择和半流伞结构设计方法。通过低速风洞试验、高速风洞试验和高速飞行投放试验,对半流伞气动特性、开伞特性及最大开伞动载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半流伞的摆角参数和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半流伞超声速段阻力系数减小是前置体尾流效应、伞形状变化及充气不稳定等综合因素造成的。火工动力开伞与倒拉法程序结合是开伞程序设计的关键。由于颤振和气动热的影响,超声速段开伞动载计算与亚声速段有明显不同。研究结果对超声速伞的稳定减速机理、结构优化设计和性能试验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ounterflowing jets exiting from a nose cone is crucial for determining heat load reduction and usage of this device in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jets can undergo several flow regimes during venting, from initial supersonic flow, to transonic, to subsonic flow regimes as the pressure of jet decreases. A bow shock wave is a characteristic flow structur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jet development, 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w shock wave and the jet structure behind it. The transient behavior of a sonic counterflow jet is investigated using unsteady, axisymmetric Navier–Stokes solved with SST turbulence model at free stream Mach number of 5.75. The coolant gas (Carbon Dioxide and Helium) is chosen to inject into the hypersonic air flow at the nose of the model. The gases are considered to be ideal, and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s axisymmetric. The jet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shock wave and flow separation due to an adverse pressure gradient at the nose is investigated with a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diffusivity coolant jet (Helium) and low diffusivity coolant jet (CO2) flow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