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从贞佑之后到金灭亡的这段历史时期内,在金代诗坛上迅速崛起了一支富有影响力的诗人队伍。他们身处三晋之乡,并同在文坛盟主元好问的熏染和号召下进行文学活动,形成了富有地域性风格的山西诗人群体。这对于这个动荡、短暂的时期来说,真可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山西诗人群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受当时巨擘元好问及河汾诸老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和师友讲学的影响,三是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杜甫、陈与义分别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几大动乱年代。由于世界观不同,虽都处乱世,但他们的处世态度并不相同。陶偏向个人忧患,杜则重社会忧患,而陈则为双重负荷。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乐观与忧患方向阐述“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乡土小说家的共性特征,认为忧患精神才是‘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乡土小说家共同的主体精神魂脉。因此描述了他们忧患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4.
金元诗人群体研究是本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刘达科《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研究》一书撷取一个影响较大且地域色彩极浓的诗人群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这一个案揭示了金末元初诗坛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填补这方面空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呈各民族异质文化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格局。当中原的正统文化由于缺乏活力而趋于模式化、凝固化的时候,往往有赖于边缘地区具有朴野本性和原始活力的民族文化的补充与激活,而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实现新的整合、演进与创新,从而确保中华文化始终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向也是多元一体、异轨同奔。金、元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文学不但具有独异的风采,而且对整个中华古代文学的流程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该书从金、元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上考察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的活动与创作,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其内涵和特质。  相似文献   

5.
河汾诸老是金末元初一批出生或落籍于黄河、汾河流域的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文坛巨星元好问“以唐人为指归”诗学思想的内涵,为肇启元明宗唐复古诗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严格说来,他们应被称为诗人群体而非诗派。其群体性活动和文学创作可先后以金室南渡和蒙古灭金为断,分为三期。其诗作以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表现隐逸生活、山林情趣为主,兼有“陶之达”和“杜之忧”两种倾向。其诗学宗尚与金末元初学唐复古诗风相一致,但在学唐诗诸家方面特别强调转益多师,不拘一格。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文坛的重要现象,是一个有影响的金遗民诗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继往开来和促使元诗繁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实践层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忧患,对这些实践忧患的人文向度的解读是消解这些忧患的重要前提。在陈述和分析基因技术的部分实践忧患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消解这些忧患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工作环境、工作前途、工作社会认知度、继续教育、职称晋升及收入待遇等方面对青年馆员职业忧患进行了分析。并从青年馆员自身和图书馆两方面提出了消除职业生涯忧患的对策和建议:青年馆员要矫正心态、正确面对当前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正确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图书馆要努力稳定青年馆员工作队伍,关心青年馆员的成长,制定科学的制度以保障青年馆员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人口忧患意识贯穿于他的整个人口思想理论之中.他对我国人口数量之多、人口素质不高以及农民问题都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患意识具有实事求是、忧患与进取相结合的特点.继承和发扬这种忧患意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能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而且有助于我们变压力为动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学史上,盛唐诗人的生活态度是比较独特的,这是一群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远大政治目标的理想型诗人,又是一群有着深深生存忧患的苦闷型诗人,在他们的生平经历和诗歌主题中,生存忧患表现得相当普遍,这种忧患感来自于诗人理想的幻灭,情感的失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外在的“反实现”因素及诗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1.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3.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成为我国历史上黄河泛滥最为严重的时代这一。官僚腐败,朝廷防水机构松散,官史不负责任,治水决策失误,缺乏长远的治水规划,没有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防洪措施等,使金代黄河接连多次的泛滥成灾,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加速了金朝的衰败。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度的故事集.1000多则丰满鲜活的故事,刻画出众多魏晋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士族大夫,还是垂髻幼子,都个性十足,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在其中可看到魏晋人的觉醒,虽然这样的觉醒由于阴暗的现实而不得不以隐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隐士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自然性情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是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晋唐五代时期,江西涌现了陶渊明《搜神后记》、胡慧超《神仙内传》、卢肇《逸史》、王毂《报应录》、王定保《唐摭言》、沈彬《张怀武》等一批小说作家作品,这些作品以江西大地为环境背景演绎故事,再现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真实地记录了3至9世纪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多层面地反映了江西民众的生活风貌、世态人情和社会心理,是那一时期江西民众的生活史、心灵史和风俗史,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文学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乌要答赞谟是不入《金史》列传并且很少见载于《金史》的一个金代前期的重要人物,他是金朝出使辽及北宋的最重要使节。他在出命名中折冲樽俎,为金灭辽和北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的结局却很不幸,这也是金朝残酪的宫廷政治斗争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7.
黄溍交游考     
黄溍是活跃于元代中晚期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学者,一生经历丰富,性喜交游。而关于黄溍的交游情况至今研究较少,作者根据黄溍及其同时代的众多作家的文集,对黄溍的交游情况作一番梳理,从而大致展示了黄溍一生的交游事实。  相似文献   

18.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1988年5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西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丝织品服饰、靴、鞋、袜、冠带等文物,直接填补了金代服饰研究的空白,诸多金代服饰及宋代金锦更为世所罕见,被誉为"北方的马王堆"。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最好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20.
陈祚明的西晋诗歌批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总的来说,他对西晋诗歌的创作成就及艺术特色多有肯定,这与自中唐以来一直持续的、特别是明代七子派的否定批评颇为不同,既在清初的西晋诗歌批评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且在西晋诗歌批评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