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黄河水体存在的泥沙及其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给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泥沙的存在增加了判断水体污染性质(人为或自然)的难度。以表征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化学需氧量(COD)为代表,进行黄河悬浮泥沙有机质对水中有机污染影响的测定表明,黄河原状水样中的COD绝大部分来源于悬浮泥沙的有机质。黄河泥沙中的有机质,主体部分是稳定性极好的天然腐殖质类物质,它们在实际自然条件下难以生化降解,不容易对水体产生污染危害,用含泥沙的原状水样品测得的COD数值进行水质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夸大了黄河的水污染程度。在使用COD等参数对黄河水质进行评价时,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去除泥沙本底对水体有机污染评价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多泥沙水体硝基氯苯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水质监测工作中,常年监测的地面水均为多泥沙水样.我国现行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硝基苯类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不适合于多沙水样.本研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多沙水体中硝基氯苯污染物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及分析测试条件等监测技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多泥沙水体硝基氯苯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本方法对多泥沙浑水样品、清水作品均可使用,最小检出浓度为0.012μg/1~0.015μg/1,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5%,六次以上平行测定值变异系数小于5%.在模拟水作中,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三氯苯、氯仿、六六六、滴滴涕等不产生明显干扰.该法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等含泥沙或不合泥沙环境水样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体中泥沙与污染物迁移转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永  周艳丽  李群  姜胜利 《人民黄河》2006,28(11):28-29,32
黄河泥沙对水质有着显著的影响,给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一系列不同手其他河流的特有的问题和困难。在黄河多沙水体监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水体中重金属、耗氧有机物、有毒有机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等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科学研究黄河水环境问题,必须结合水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水化学和水利工程科学(主要是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等多门学科,充分研究黄河泥沙的特点、理化特性和黄河泥沙与污染物问的作用,确立科学系统的多沙水体前处理方法和豁测技术.才能对黄河水质污染状况作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该书是依据流域系统原理,宏观地论述黄河泥沙侵蚀、输移、堆积过程的专著。全书共分十章:第一至五章以翔实资料论述了黄河中游的侵蚀产沙环境、侵蚀产沙地层、侵蚀产沙类型和方式、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布及趋势、粗泥沙的来源及其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流域沟道与河道泥沙输移特征;第七至九章论述了黄河泥沙堆积环境、泥沙堆积的时空特点、现行河道的泥沙淤积形式与前景;第十章论述了控制下游泥沙灾害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入海水沙情势下黄河口的地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流域气候变化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预,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河口区地貌演变也随之改变。为了解新入海水沙情势下现行黄河口地貌演变特征,基于利津站水沙数据和现行河口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由"水少沙多"向"枯水少沙"转变,入海泥沙持续减少,悬沙浓度降低,泥沙颗粒粗化;2002-2015年持续调水调沙的14年间入海泥沙共19.79亿t,其中有8.34亿m~3(13.09亿t)泥沙沉积在现行河口滨海区,而2016年由于水量极枯调水调沙首次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蚀退,净蚀退量达0.72亿m~3(1.13亿t),现行河口2~5 m水深平均侵蚀厚度为0.38 m,对入海水沙锐减的响应最为突出;维持现行河口滨海区冲淤平衡的入海泥沙通量临界值为1.3亿t/a,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的改变使河口地貌演变将出现新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浊度仪测量水流含沙量时,泥沙颗粒级配和矿物成分是影响浊度仪标定结果的主要泥沙因素。采用黄河原型非黏性沙配制不同粒径、不同含沙量浑水水体,开展固定粒径、粗细沙、混合沙等多组次试验研究,对黄河天然沙粒径及级配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机制探讨。结果表明:固定含沙量条件下,非黏性泥沙粒径对水体浊度的影响特征符合Mie散射定律;含沙量变化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数量级为10~102,泥沙颗粒粒径变化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数量级为10-1~1;相同含沙量条件下,悬沙比表面积与浊度仪输出浊度符合线性分布。建立了考虑非黏性沙级配影响的含沙量与浊度关系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非黏性沙粒径及泥沙浓度对水体浊度的影响,可为浊度与含沙量关系的准确率定及测量结果的校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悬移质泥沙对TP、TN等的吸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地研究三峡库区悬浮泥沙与营养盐、有机污染物浓度关系,更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和2004年7~9月,长江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对三峡库区水质与悬移质泥沙进行同步监测.介绍了水质采样点的分布情况和水样分析方法.对水样中的N、P污染成份及CO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体中CODMm的浓度受水土流失与点污染源的影响较大,TP浓度受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大;悬移质泥沙对CODMm和TP的影响大,对TN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原状水样COD值与含沙量的关系,推导出水样COD值与泥沙有机质含量间的转换关系式。经实验验证,原水样的COD值与其中悬浮泥沙的有机质含量定量相关,在一定条件下,泥沙COD值与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关系式互相换算。在此基础上对黄河原状水样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水相未受污染时,评价结果不能合理反映水质客观情况;水相受污染时,评价结果难以区分污染影响”的结论。另外,还对黄河COD澄清水监测与评价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采用原状水和澄清水同时进行的方案为最优,建议在水中含沙量不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和澄清水。  相似文献   

9.
泥沙治理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的关键,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黄河泥沙的资源属性日益凸显,黄河泥沙治理与资源利用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对现有黄河泥沙治理与资源利用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黄河泥沙物化特性、泥沙对黄河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泥沙资源利用途径。结果表明:黄河泥沙主要源自中游多沙粗沙区,不同河段的泥沙物化特性略有不同;碱激发改性是泥沙资源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改性剂类型对泥沙改性材料强度等性能影响较大。结合黄河泥沙治理与资源利用研究进展,提出建立黄河泥沙治理的统一标准、将黄河泥沙与多种废弃材料或工业副产品相结合进行资源利用等建议,以提高黄河泥沙整体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1.
黄河泥沙对水质参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多年资料研究黄河水沙特点 :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水沙导源 ,水沙量年际变化大 ,水沙年内分配不均 .泥沙是黄河来源面最广的非点源污染物 ,对排入黄河的污染物 (特别是重金属、有机物 )具有显著的吸附效应 ,成为污染物的载体 .文章分析了多沙河流水质监测评价执行国家标准所出现的特殊问题 ,并对黄河泥沙与若干水质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2.
泥沙不仅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同时众多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泥沙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控制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黄河兰州段1998—2002年CODMn监测资料分析,结合该河泥沙情况,认为CODMn浓度的变化与泥沙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中的下泄水沙控制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槽水力形态与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与河槽水力形态、泥沙沉速和来沙系数的关系.按照黄河下游各河段的河槽水力形态和输沙能力与流量、含沙量和泥沙沉速的关系,优化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相结合的调度,组合形成黄河下游河槽长距离输沙减淤和不淤积的流量、含沙量和泥沙沉速的水沙过程,可以给出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的水沙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水污染分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俊营  周艳丽  穆伊舟  张宁 《人民黄河》2006,28(10):41-42,54
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是河南省沿黄地区和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通过对2002年以来小浪底库区及其下游小花区间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从水质方面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对下游河道水环境的影响;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对调水调沙期间库区及下游河道水质变化、泥沙对污染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对小浪底库区水质的改善有利于优化下游河道的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河河道水体泥沙含量较高的特点,采用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进行黄河河道水体提取,并应用于河势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法进行黄河河道水体提取,能够有效突出水体信息,抑制较小面积的坑塘水体,快速、准确提取黄河河道水体信息,为河道管理与整治等流域综合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黄河泥沙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泥沙的粒度组成、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电化学性质等基本特征,着重评述了黄河泥沙的吸附效应对水质产生的巨大影响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该研究领域今后发展方向的重点:大力开展和加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种类、形态、含量、分布、迁移、转化和归宿研究、黄河水质主要参数监测方法、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研究和泥沙污染机理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结合黄河水体含沙量大、生物量较低的特点,对现有的淡水藻类监测技术进行研究并加以改进。通过一定时期在黄河小浪底库区开展藻类监测与研究工作,确立了在多泥沙河流水库上开展淡水藻类监测的试验步骤与方法,使之满足黄河特殊条件下的藻类定量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尺度的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基于空间尺度的黄河调水调沙即利用小浪底水库不同泄水孔洞组合塑造一定历时和大小的流量、含沙量及泥沙颗粒级配过程,加载于小浪底水库下游伊洛河、沁河的"清水"之上,并使其在花园口站准确对接,形成花园口站协调的水沙关系,实现既排出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泥沙,又使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清水"不空载运行,同时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淤积的目标.实施基于空间尺度的黄河调水调沙要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确定小浪底水库不同泄水孔洞组合,二是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洪水、泥沙的准确预报,三是准确对接(黄河干流)小浪底、(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三站在花园口站的水沙过程.通过基于空间尺度的调水调沙试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探索了人工调控黄河洪水流量、含沙量、泥沙颗粒级配等协调水沙关系的可行性,为充分利用自然力量治理黄河泥沙寻找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资源区域分布的基础上,本文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水文量累计曲线法分析黄河水沙资源量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及水沙资源量变化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黄河龙羊峡水库以上河段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没有明显变化,其他干流河段和中游大部分典型支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黄河水沙资源量大幅减少对泥沙资源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沙资源量大幅减少会降低引洪淤滩、淤临和淤背的效率,限制灌区黄河泥沙烧制建筑材料、淤改与稻改等途径的实施,减小黄河口泥沙造陆的速率,影响黄河与河口湿地质量与数量的塑造;而对灌区浑水灌溉、清淤泥沙利用等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地形、环流的影响以及下垫面的不同,黄河上游流域水沙异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水沙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沙量不断减少,进而造成各粒径组沙量的减少,本项目依据长期实测水文资料,对黄河上游流域水资源特性、河流泥沙分布状况、泥沙颗粒组成及规律、水利工程对河流泥沙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论述黄河上游水资源特性及河流泥沙组成,找出黄河流域悬移质泥沙颗粒变化规律。揭示了黄河上游的泥沙组成及变化规律,对黄河上游可持续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治黄对策及黄河上游治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