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滤式双向加药防污染装置的应用效果。[方法]试验组采用可滤式双向加药防污染装置溶药、加药,对照组用20mL注射器溶药、加药,进行微粒检测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比较两组液体微粒及污染情况。[结果]试验组能截留≥5μm不溶微粒,符合标准要求;对照组只能截留≥10μm微粒。[结论]采用可滤式双向加药防污染装置,可有效减少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滤式双向加药防污染装置对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将80袋软包装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袋,时密封瓶粉剂进行溶药加药技术操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应用双向防污染可滤式加药器溶药加药,对照组用20ml注射器进行溶药加药.通过采取微粒检测比较两组微粒及污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加药后检测药泣中能截留≥5μm不溶微粒,截留率达95%,符合标准要求.对照组≥5μm不溶微粒截留率为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输液患者采用双向针头防污染可滤式加药装置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滤式双向加药防污染装置对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将80袋软包装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袋,对密封瓶粉剂进行溶药加药技术操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应用双向防污染可滤式加药器溶药加药,对照组用20ml注射器进行溶药加药,通过采取微粒检测比较两组微粒及污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加药后检测药液中能截留≥5μm不溶微粒,截留率达95%,符合标准要求,对照组≥5μm不溶微粒截留率为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输液患者采用双向针头防污染可滤式加药装置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江波  陆瑾  徐俊  戴建静 《护理研究》2013,27(4):331-333
[目的]探讨不同加药方法对中药注射剂配伍后溶液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加药法与改良加药法将丹红、生脉、痰热清3种中药注射液常规剂量20mL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250mL溶媒中,用微粒分析仪检测其配制后溶液的微粒数含量。[结果]生理盐水250mL+丹红注射液20mL或生理盐水250mL+痰热清注射液20mL配制后,两种加药法比较直径≥5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5);5%葡萄糖250mL+丹红注射液20mL或5%葡萄糖250mL+痰热清注射液20mL配制后,两种加药法比较,直径≥5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加药法有减少微粒的趋势;生理盐水250mL+生脉注射液20mL或5%葡萄糖250mL+生脉注射液20mL配制后,两种加药方法比较,直径≥5μm、≥10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5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加药法能有效减少中药注射剂配伍后溶液的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药物配置的最佳方法,减少静脉输液、静脉注射时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方法 百级净化操作台上,采用新型溶药器和注射器分别将氨苄西林钠1、3、6支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通过微粒分析仪测定两组≥10μm和≥25μm的不溶性微粒,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μm的不溶性微粒溶药器与注射器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25μm的微粒加入1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加入3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加入6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各组随着加药数目的增多,溶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多,但溶药器组增加不明显.结论 采用新型溶药器进行药物配置能明显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具有无液体滴漏、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推注给药时使用微粒截留器的必要性。[方法]研究开发一次性独立包装微粒截留器,使用GWJ-5微粒检测仪检测静脉推注药液在截留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大小的变化。[结果]静脉推注药液在截留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大小均符合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标准,但经截留后的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大小明显少于截留前(P<0.01)。[结论]静脉推注药液使用微粒截留器可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套管过滤型注射器预防输液微粒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套管过滤型注射器在减少穿刺瓶塞次数及过滤3μm以上微粒的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用普通注射器配制的溶液供对照1组使用,对照1组溶液经10wn终端滤器过滤后,供对照2组使用,用套管过滤型注射器配制的溶液供实验组使用。将3组溶液进行微粒检测。[结果]对照1组≥3μm微粒、对照2组≥3μm微粒及≥10μm微粒均多于实验组(P〈0.01);对照1组≥25μm微粒多于实验组(P〈0.05)。[结论]用套管过滤型注射器配制溶液,可避免加药时针头反复穿刺瓶塞的次数,减少微粒的产生,并能过滤3μm以上对人体有危害的微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探索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了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一次性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环境及净化操作台上,在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计数微粒数,每组各30例比较产生的微粒数,观察何种情况可减少微粒的产生. 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中微粒数(P<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激增(P<0.01).而在净化操作台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1). 结论采用侧孔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中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在日常操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熊碧文 《护理研究》2008,22(36):3351-3353
[目的]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控制情况.[方法]检测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在净化工作台上穿刺加药前、加青霉素后及穿刺空药瓶后微粒数并比较;比较治疗室和净化操作台下穿刺空药瓶后再穿刺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中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比较一次性9号针头和12号针头分别直刺和斜刺方法下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结果]在净化工作台上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加药可导致微粒数剧增(P<0.01);一次性9号针头较一次性12号针头、斜刺较直刺显著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小型号针头注射器配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大型号针头注射器;直刺时容易对橡胶塞造成切割,使橡胶微粒增加,而斜角进针可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和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及净化操作台上,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微粒数,比较不同情况下微粒数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中微粒数(P<0.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剧增。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5)。结论采用侧孔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粉针剂药物本身所含微粒及空气中所含微粒也对液体中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在日常操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