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连俊  王善斌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7):4143-4144,4148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层协议结合了异步交换模式(ATM)的交换技术和IP协议的路由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网络的关键协议.在分析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对基于MPLS的多类路由选择机制做了研究,说明了单路由选择和多类路由选择机制特点,分析了基于MPLS的多类路由选择机制对IP-QoS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IP网络对服务质量(QoS)的支持一直是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有几种协议支持IP网络的QoS,描述了综合服务结构模型(IntServ/RSVP)、区分服务结构模型(Diff-Serv)和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的原理,讨论了Diff-Serv的关键技术和基于MPLS Diff-Serv支持数据传输服务质量(QoS)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的基本原理,并重点对MPLS如何实现IP网络的流量工程和支持服务质量及服务等级保证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最后展望了MPLS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技术为IP网络中实现服务质量(QoS),路由控制等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简单介绍了区分服务(Diff-Serv)和MPLS的基本技术框架,重在说明如何在MPLS网络中实现区分服务,通过两种标记交换通道分别对不同情况下的分组进行转发,利用MPLS头标中的标记和EXP域实现多等级的区分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前IP网络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QoS方面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案是MPLS+DiffServ.本文详细讨论了MPLS技术和差分服务(DiffServ)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在MPLS网络中实现差分服务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因特网中实现Qos支持,IETF组织提出了若干种服务模型和技术。其中主要有综合服务(Int-Serv)模型、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以及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文章在分析这些服务及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MPLS的区分服务模型。  相似文献   

7.
IntServ是IETF提出的基于IP的QoS协议模型,它以标准的RSVP协议作为实现机制,实现IP网络中的OoS传输及对于实时业务的支持。MPLS技术采用了集成模型,将第三层IP技术与第二层的硬件交换技术相结合,使用一个定长的标签作为分组在MPLS网络中传输时的惟一标志。  相似文献   

8.
陈胜  李兴明  陈捷 《微机发展》2011,(9):128-132
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推动下,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分组传送网(PTN)正是IP/MPLS,以太网和传送网3种技术相结合的适合分组传送的下一代传送网技术。在当前的T-MPLS、PBT二种主流的PTN技术中,T-MPLS在标准化过程中抢得先机,较为成熟。IP网络对服务质量(QoS)的支持一直是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有几种协议支持IP网络的QoS。文中描述了综合服务结构模型(IntServ/RSVP)、区分服务结构模型(Diff-Serv)和MPLS TE的原理,分析了Diff-Serv TE的技术原理并提出了基于T-MPLS Diff-Serv TE实现多种业务服务质量保证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对传统网络的QoS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主动网络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提出了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综合服务(IntServ)、区分服务(Diff3erv)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前IP网络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QoS方面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案是MPLS+DiffServ。本文详细讨论了MPLS技术和差分服务(DiffServ)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在MPLS网络中实现差分服务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Multipr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is a technology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for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P networks. It's also an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applications on top of IP networks. The IETF has standardized the MPLS protocol suite, as well as technologies — such as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and pseudowires — that build on it. MPLS is a mature technology and is used extensively by all the major network operators. The IETF has also standardized a technology — Generalized MPLS — that extends the MPLS control plane for use with other data plane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2.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将面向连接的机制加入到面向非连接IP协议中,不仅能大在怕转发速度和网络的吞叶量,还十分有利于QoS的实现,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网络技术,而标记分发协议(LDP)是MPLS的核心部分。本文对LDP的基本运作、LDP PDU格式及其相应参数的TLV编码、LDP中的消息等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移动IP协议允许移动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移动接入。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融合了ATM快速交换中的高效性和简单性。文章将MPLS技术引入移动IP中,充分利用了MPLS技术的优点,使得移动IP不再需要利用隧道来传递分组。相反,整个的转发过程都是在MPLS层上处理,MPLS交换远远快于传统的IP分组转发业务,大大减少了传输和分组处理时延并且扩展了移动IP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4.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能在主干网上大大提高IP转发性能,并提供服务分类(CoS)及服务质量保证(QoS)。MPLS在现有的主干ATM网上可提供高性能的IP服务。该文主要介绍了MPLS技术,并讨论了在ATM网上实现MPLS所必须解决的一些关健技术。  相似文献   

15.
MPLS流量工程通过优化IP网络资源的使用以提高网络性能,并通过结合约束路由和面向连接的标记交换路径提供了端到端的QoS保障。该文在总结现有IPQoS主要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MPLS流量工程的主要体系结构和实现机制。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MPLS流量工程相对于传统IGP在优化网络资源和支持显式路由LSP的优势并测试了对IP网络QoS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MPLS的层次微移动协议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必要条件。在论述了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用户-功能的权限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BAC的B/S体系结构的信息系统权限控制方法,实现了安全的权限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Computer Networks》2008,52(9):1732-1744
To support mobility the network control plane is required to detect changes in the mobile node’s location and distribute the new location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network thus enabling the forwarding plane to deliver traffic in an optimal manner. The network responsiveness to the mobile node movements can be generally thought of as the time elapsed between the moment the node’s location in the network has changed and the moment the reception of packets in the new location has resumed. This paper outlines an approach to handling the user mobility at the network layer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ed networks (MPLS). This new approach does not rely on the existing IP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s such as Mobile IP and is instea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rotocol BGP (MP-BGP) and MPL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troduce new protocol elements to MP-BGP to achieve mobility label distribution at the network control plane and the optimal packet delivery to the mobile node by the network forwarding plane using MPLS regardless of the IP protocol addressing and the associated logical network topology.  相似文献   

18.
MPLS技术中流量控制和QoS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MPLS技术是实现IPoverATM的技术方案,采用带有MPLS功能的IP路由器和带有MPLS功能的ATM变换机组建未来宽带综合业务通信网,是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在ATM中引入MPLS技术的角度,阐述了MPLS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MPLS的流量控制和QoS的实现机制,并提出实施MPLS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