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雅静 《传媒》2018,(12):50-51
所谓的社群经济,就是利用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群体认同为基点谋取现实利益,以确保社群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社群经济是粉丝经济的升级版,具有情感认同、组织互动和内容共享的特点,形成了"自媒体—社区—产业"的价值链.自媒体时代,社群经济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发展模式,"吴晓波频道""罗辑思维"就是社群经济的典型.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以及媒体发展格局,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各类自媒体也纷纷涌现.但这并不代表自媒体发展前景要好于传统媒体,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许多自媒体也相继消亡.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打造新型受众关系,最大程度上实现流量变现,推动自媒体社群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众多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2016年互联网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似乎迎来春天,诸多强IP带动的垂直新媒体社群模式兴起,不少"意见领袖"以知识产出的方式,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财经媒体的转型方向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可能,发展"新媒体财经社群"体系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为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转型、摆脱"唯广告论"魔咒提供了机会,互联网下半场的机遇或许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3.
Web 2.0环境下网络社群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b2.0环境下,由用户参与提供内容的网络社群逐渐成长,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知识分享的媒介与平台。本文在对网络社群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网络社群的演变、分类、运作机制与发展模式、知识共享、知识管理以及Web2.0与网络社群的关系等进行评述。目前对网络社群的研究,在分类以及运作机制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网络社群发展至关重要的交互与服务问题,尚未建立具解释力的分析架构。图1。参考文献29。  相似文献   

4.
社群建档是公民,尤其是非主流的少数社群参与档案资源建设、保护群体记忆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实体档案馆和在线数字档案馆两种方式进行.以加拿大"另类多伦多"在线数字社群档案馆的建设实践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社群档案建设的本质与过程,分析数字社群档案馆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5.
罗丹  朱琳 《今传媒》2020,28(1):83-8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根本性重塑。社群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可规避的基本社会联系,社群的概念与聚合特点自然也随着媒介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媒体平台中信息传播的数字性、双向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以此为聚合形式的互联网社群展现出与传统社群相异的发展趋势,诞生了如虚拟社群、亚文化社群等新的互联网社群类型。互联网社群的发展呈现出部落化——去部落化——再部落化的发展路径,并且互联网社群开始呈现出向其他领域交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吴晓波频道"为例,通过分析"吴晓波频道"的内容生产及运营策略,为泛财经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成及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吴晓波频道"为例,通过分析"吴晓波频道"的内容生产及运营策略,为泛财经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成及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技术驱动新兴媒体发展,开启了城市传播的"微时代"。顺应移动化、垂直化、社交化趋势,网络社群应运而生。用户兼具内容生产、传播及消费于一体,城市传播场景更趋复杂。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并进,短视频成为城市传播的"蓝海"。媒体平台社群化运营,为城市传播精准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梳理和阐述社群信息学(CI)的内涵、研究领域和问题、研究方法、学科基础等。CI强调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与共享规律,关注信息通讯技术(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可以完善中国情报学体系,促进情报学在缩小数字鸿沟和建设信息社会中发挥作用。最后提供实践案例并预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日本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本文对互动式网文平台、读者参与式网络出版平台、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三类日本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出版社通过自营网络平台,收集读者阅读意见从而提升纸质书发行量与发行效果;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由"以内容为核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通过社交化社群运营、会员参与策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实现"内容+产品+服务+情感链接"的多元融合性产业链,赢利形式走向融合与多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乡村儿童社交行为背后所折射的主体转向,反思儿童与媒介、文化的互构主体关系。【方法】本研究以HL村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观察法,在线考察网络社群互动内容。【结果】研究发现:网络社群成为乡村儿童交友的新型渠道,为乡村儿童参与“吵、斗、合、玩”等社会交往行为提供了新的空间。【结论】乡村儿童的网络社群交流增强乡村儿童自身的本体安全、获取社会资本,并再嵌入媒介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儿童本有的能动性。儿童成为在传播关系中参与文化创造、建构社会意义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李薇 《东南传播》2014,(1):17-19
本研究报告是一个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后的反馈调查报告,反映了学生在网络学习社群模式引导下开展网络社群学习小组,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本报告通过各种量化和有形指标的收集和统计,评估了该学习模式产生的效果和无形价值.本研究报告为新媒体时代传播人才掌握有效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可借鉴数据.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社群成为常态,报业应抓住社群经济发展的机遇,运用社群思维创新传统商业模式。社群经济下报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社群生态系统对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三要素的创新,价值主张从大众化需求到社群成员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价值创造从报媒单独创造到社群成员共创价值,价值实现从"二次售卖"到多元化盈利模式、口碑传播和众筹,三要素基于社群生态系统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实现报业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图书用户逐步呈现部落化、社群化的特点,网络社群的崛起与社群电商的构建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与能量改变着出版业的业态和规则.在图书的社会化商业运行中,对图书社群营销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用户的体验与认同,以及基于社群提供的会员制增值服务,遵循的法则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印尧  陈华 《东南传播》2021,(9):123-126
媒介技术融合的演进使得"媒体"一词的概念日益宽泛,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促进了用户与媒体传播的对等平衡性.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连接逻辑,洞察用户情绪、建构用户场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性思维方式.从用户定位到社群场景建构的演绎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提升传播效果的最有效路径,传播技术的演进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的连接将人们在网络空间重新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空间交流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身份差异带来的群体区隔.移动App基于用户使用惯习和分享动机的数据分析,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的全新社群模式.本文基于对网易云音乐App的媒介经营管理和社群营造体系的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对网络社群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进入高度解析的"微粒社会",由于差异化的单体特性受到关注,人们易陷入脱离群体归属的孤独困境.在个人通过提升共情能力消弭差异的同时,微粒社会通过技术手段促成新型网络社群关系,实现社群高效精准的匹配与管理,助力人们回归"具身"的有机交互,创造"人机共生"的网络社群交互环境,维系网络社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面对网络书店的激烈竞争局面,如何形成网站的"黏着力"是一个核心问题.网络书店应通过构建虚拟社群维持网民关系,提升人气,创造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8.
在Web2.0时代,图书营销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社群营销就是其中比较新兴的模式,从比较火的互联网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到育儿类的"大V店",图书社群营销的模式在不同的图书类别中运用得风生水起。本文选择了国内较早开始实行社群营销的图书类别——专业类书籍。通过厘清专业类书籍社群营销手段演变过程,并图书社群营销的核心思维和特点进行经验总结,旨在为未来图书社群营销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知识共享空间:为创新社群构建协同式知识共享研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知识管理、协同合作、图书馆2.0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知识共享空间,是大学图书馆支持各种创新社群实现知识共享、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协同式知识共享环境。在泛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环境,对具有以团队合作、交流互动和知识共享特征的创新社群,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准 《新闻战线》2022,(3):74-76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定不移走社群化发展之路,向特色和创新要活力、要效益、要影响力,通过垂直细分领域的社群化传播,加大信息供给侧改革力度,做好内容生产、传播互动、吸附增值等工作,都市类媒体不仅能实现精准传播,不断提升媒体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亦能使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更加贴近时代、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