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肿瘤的性质、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结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卵巢浆液性腺癌和浆液性交界性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均显著高于其在腺瘤中的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卵巢浆液性腺癌的临床分期无关,在低分化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中分化腺癌。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性分化异常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性分化异常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每例性分化异常患者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制备染色体。G带、C带,高分辨显带及银染技术分析核型。结果:111例性分化异常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异常45例,数量异常14例,结构异常31例,包括缺失、倒位、易位、环状染色体、额外小染色体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性分化异常的重要原因,分析患者的核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作为癌痛患者第五生命体征的疼痛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的住院癌性疼痛患者63例,采用NRS/FPS疼痛评估工具,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观察、治疗及护理。结果:通过NRS/FPS疼痛评估,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癌性疼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经过系统的观察、治疗及护理,加强了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疼痛的管理,使肿瘤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对疼痛的恐惧,达到无痛生存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效果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盆腔炎性包块患者72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照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6例,观察分析两组差异,指导临床对盆腔炎性包块的诊治实践。结果:综合治疗组的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在症状改善、临床治愈率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诊治措施较多,而综合性的方案能明显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消除包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卵巢上皮性癌发病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发病的影响因素,特别是遗传及心理等因素在卵巢上皮性癌发性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9所医院收治的卵巢上皮性癌127例。同期住院的非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病例,共25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例生殖道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诊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根据病理特点及临床分期进行治疗,例1为临床I期患者。直接行手术,例2为临床II期患者,行术前辅助化疗(介入治疗)后手术治疗,均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患者预后好。结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诊断依据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治疗以化疗为主,结合个体化手术,放疗的序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上皮性卵巢癌PTEN蛋白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4例上皮性卵巢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上皮性卵巢癌中PTEN蛋白有一定的表达缺失,在G1、G2级组织表达率(90.62%)高于G3级组织表达率(66.6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不同的临床分期中,I、Ⅱ期阳性表达为22/24(91.67%),Ⅲ、Ⅳ期阳性表达为35/50(7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在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间,表达率分别为82.98%和66.67%,二者无明显差别。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且与病变进展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研究EST及ENBD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方面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9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资料,对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结果:在精心的护理措施和得当的心理护理干预下,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手术,树立治疗信心,成功完成了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在1h-5d之内得到改善。结论:EST及ENBD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较好,在合理、精心的护理措施下能够提高患者配合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更好的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性护患关系在住院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围检查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在500例住院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结果:通过治疗性护患关系在住院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围检查期的应用,有效减少了非生理性因素对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影响,保证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论: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在更有效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护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确保检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为患者接下来的治疗和护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住院患者10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治疗组:丹红注射液40毫升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每日一次静点,同时应用甲钴胺0.5毫克静脉注射,每日一次静点。对照组:甲钴胺0.5毫克静脉注射每日一次静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肾脏穿刺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及了解肾脏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2年2月13例妊高征患者于产后2周内(9例)及2周后(4例)采用16G弹射针B超引导下行肾脏穿刺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及部分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妊高征肾脏的病理改变表现多样,其中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膜性肾病改变3例,肾小球轻微病变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妊娠性肾病2例,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例。结论:妊高征患者肾脏穿刺活检是安全可行的,妊高征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各种病理类型,与临床病情无相关性,符合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改变。应对有肾脏损害的妊高征患者作相应随访,以发现妊娠诱发的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12.
515例围产儿尸检中所见致死性畸形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明确致死性畸形在围产儿主要死因中的意义,分析来自产、儿科尸检中各系统畸形比较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在全面分析畸形的基础上,重点对144例致死性畸形的顺位,及其在产、儿科尸检中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畸形检出率占围产儿尸检的50.1%,体表畸形最多。致死性畸形占畸形的55.8%,依次为循环、消化、神经和呼吸系统畸形,其中,来自产科者多发畸形较多,常见者依次为循环、神经、呼吸和消化系统;来自儿科者单一畸形较多,常见者依次为循环、消化、呼吸和神经系统。结论:致死性畸形是围产儿的第一死因,神经和消化系统的畸形的比较检出率,在产、儿科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腹膜种植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48例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卵巢原发瘤、腹膜种植灶和复发瘤的病理资料,并用PCNA的单克隆抗体PC10检测其PCNA表达状态。结果:48例卵巢原发瘤的组织形态均为典型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PCNA表达均为弱阳性或阳性。无种植或合并良性种植共25例,随诊5~28年,无复发。22例合并非浸润性种植,随诊5~23年,9例手术后8~10年复发,其中3例远期(10~23年)癌变,3例死于过分治疗导致的肠梗阻。1例合并浸润性种植,术后3年5个月死亡。PCNA的强阳性反应仅见于浸润性种植和浸润性复发瘤。结论:种植灶的病理类型与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种植灶的PCNA表达状态对其病理分型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CA125、CA19.9、CEA在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CA125、CA19.9、CEA在诊断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50例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与临床资料。结果:浆液性及粘液性肿瘤中CA125的阳性率分别为53.85%和60%,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晚者CA125阳性率有增高趋势;粘液性肿瘤中CA19.9的阳性率为43.75%;CEA阳性率为12%,仅见于粘液性或以粘液性为主的肿瘤中;与术前相比,术后CA125、CA19.9水平及阳性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CA125、CA19.9对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CEA则在鉴别组织学类型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病人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70例卵巢上皮性癌手术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进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I-Ⅱ期卵巢上皮性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1.2%。Ⅲ-Ⅳ期阳性率为46.3%,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随着卵巢上皮性癌病理学分级的增高,nm23-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下降,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意义(P<0.01)。Ⅲ-Ⅳ期卵巢上皮性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在生存期大于或等于3年及小于3年间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测定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对判断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检中肾癌的超声漏诊原因。方法:分析95例肾癌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超声诊断肾癌准确性为88.4%。漏诊肾癌11例,其中7例为直径在3cm以下的小肾癌,4例为囊性肾癌。结论:体检中超声对于小肾癌和囊性肾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单一影像学表现往往难以确诊,需综合多项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促性腺激素对人卵巢上皮性癌细胞的增殖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对人卵巢上皮性癌AO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方法和细胞核分裂相计数,检测与FSH、LH(最终浓度分别为2U/L、2.5U/L,各3份样本)共同培育48小时后的人卵巢上皮性癌AO细胞。结果:FSH可促进癌细胞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增加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光镜下可见,与FSH与LH共同培育后癌细胞分裂相增加(分别增加35%及16%)。结论:FSH、LH可促进卵巢上皮性癌AO细胞的增殖,其中以FSH作用较强。在卵巢上皮性癌发展过程中,促性腺激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与p53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990--1995年应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2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进行CyclinD1与p53蛋白检测。结果: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CyclinD1阳性表达为10.0%,而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CyclinD1阳性表达为37.5%。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p53阳性表达为15.0%,恶性卵巢上皮肿瘤p53阳性表达为47.5%。CyclinD1在卵巢上皮癌Gl与G2、G3中的阳性表达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在早期卵巢上皮癌与晚期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卵巢癌G1与G2、G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D1过表达的细胞同时也有p53的过表达。结论:CyclinD1与p53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共同表达可能是促进卵巢上皮性肿瘤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晚期卵巢上皮癌预后的治疗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因素对中晚期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990-1997年治疗的91例中晚期卵巢癌的手术范围,术后残余病灶大小,术后化疗疗程数及化疗途径,并随访预后,用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作生存分析。结果:全组3年和5年生存活率分别为39.21%和36.89%,经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是术后残余病灶大小,化疗疗九,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是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结论:手术范围和化疗途径与上皮性卵巢癌预后无关,手术达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及顺铂联合化疗≥6疗程者可获较长期生存,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仍是影响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摘要 患者,女,26岁,未婚,下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呈持续性,渐加重,伴腰骶部酸痛,无恶心、呕吐和尿路刺激征,外院超声诊断为左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于2003年6月11日收住我院欲行手术治疗。此患者无其他疾病史,入院查体:体温、脉搏、血压正常,一般情况良好,下腹部膨隆,扪及一囊性肿物,如6个月妊娠大小,无压痛,活动度稍差。肛诊:子宫大小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