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海  朱长松 《隧道建设》2016,36(12):1512-1516
为解决盾构出洞接收时洞门漏水、漏浆影响盾构正常出洞的问题,以天津地铁6号线西青道站-南运河站区间盾构出洞施工中洞门漏水为例,通过采取明洞填充、隧道内注浆、盾壳开孔对洞门主体结构注聚氨酯、洞门冻结等应急措施确保了盾构顺利出洞。工程实践证明,以上方法对封堵泄漏水路溶腔等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2.
杨钊  孙国华  杨擎 《隧道建设》2017,37(Z1):116-120
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N线盾构接收施工为例,介绍软土地层超大直径盾构接收施工工艺。提出一种新型的盾构接收洞门密封结构形式,采用弹簧钢板束结构代替传统密封结构,避免了常规洞门密封结构易损坏、操作不便的缺点;设计制作用于加强洞门封堵注浆的特殊管片,实现了良好的洞门封堵效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吴镇  耿传政  王磊 《隧道建设》2018,38(12):2040-2045
为确保济南市轨道交通R1号线大杨站盾构顺利接收及上方管线安全,提出复杂地质条件下土压平衡盾构水下接收方案,阐述垂直冻结加固、洞门凿除、挡墙及板下临时支撑施作、盾构掘进模式及掘进参数控制、同步注浆及补强注浆、外凸式洞门设计等水下接收技术。主要结论如下: 1)在巨厚富水卵石层中盾构接收情况下,常规加固措施无法保证加固效果时,建议采用水下接收方式; 2)优化洞门凿除工序,视情况分层分块凿除,降低洞门凿除的风险; 3)采用不同的掘进模式,保证土压平衡盾构水下接收的顺利实施; 4)外凸式洞门后浇环梁设计可减小洞门永久封堵的施工风险; 5)整个接收阶段管线最大沉降变形仅1.41 mm,采用水下接收技术能保证富水卵石层中土压平衡盾构的安全接收。  相似文献   

4.
周兆勇  龚学栋 《隧道建设》2013,33(11):960-963
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秋水广场站-中山西路站区间隧道为首条穿越赣江的隧道,其始发与接收段均处于富水砂质地层中。在盾构始发过程中,出现盾尾漏浆。为解决盾构推出洞门端头加固体后盾尾漏浆问题,采取泥水舱及盾壳上注入优质膨润土泥浆封闭、盾尾注入水泥砂浆封堵周边水系等措施,根据管片长度与盾尾密封的位置,选择合理的推进长度进行管片拆除,用塞焊的方法对3道盾尾刷处的注浆管、注脂管与盾尾之间的间隙进行焊接封堵,顺利解决了盾尾漏浆问题,完成了盾尾密封的修复工作,可为类似工程的盾尾密封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姚印彬 《隧道建设》2020,40(Z1):396-403
为解决浅覆土强透水砂卵石地层大直径泥水盾构的接收难题,以常德沅江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为依托,提出干接收施工技术,采用端头加固区RJP超高压旋喷加固、端头垂直冻结、塑性混凝土连续墙施作的联合加固手段,提高端头加固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为盾构接收创造条件。在盾构干接收过程中,通过控制各项施工参数、精确掌握施工时机要点,保证盾构顺利穿越既有管线及加固区,管线和地表最大沉降分别控制在6 mm和5 mm以内,确保盾构精确出洞。在洞门钢环内安装洞门刷防止盾构出洞时土体流失,同时增加盾构出洞过程中同步注浆量,并对管片进行槽钢连接固定,保证盾构出洞过程盾尾及支护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4台大直径泥水盾构在以黏土、粉土和粉细砂层等软弱细颗粒为主的富水地层且要在同一个超深竖井中实现"低风险"快速接收的难题,以京沈高铁望京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U形素地下连续墙+超深三轴搅拌桩+RJP超高压旋喷加固地层,并辅以降水井等多种地层加固措施,提高接收井端头加固区的整体稳定性和止水效果,为盾构快速接收创造条件。采用陀螺仪定向+投点孔进行贯通测量,确保盾构接收精度,为接收基座的快速精确定位安装提供依据。采用水钻+绳锯切割方式破除洞门混凝土,极大地提高了洞门破除速度。洞门钢环安装双道钢丝刷作为接收洞门密封,防止盾构出洞时发生涌水涌砂现象,确保盾构接收安全,减少最后1环管片的安装和拆除,快速封堵洞门,进一步加快盾构接收速度。通过采取以上关键技术,并对4台盾构的接收和拆机顺序进行科学的组织协调,保证了望京隧道4台大直径盾构安全快速的接收。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1,(5)
盾构进出洞时洞门间隙的密封止水问题是盾构隧道施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洞门环形冻结密封止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并采用数值建模分析该环形冻土帷幕温度场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盾构进出洞洞门环形冻结密封止水装置封堵能力强且见效快,特别适于具有承压水的含水地层中;工程中宜布设1根环形冻结管,其最终形成的冻土帷幕可有效封堵洞门间隙,满足密封止水加固要求;从冻结30d开始,冻结时间每增加10d,其冻土帷幕厚度增加约0.1m;最终盐水温度每降低10℃,其冻土帷幕厚度增加约0.2m;采用降低最终盐水温度的方法比延长积极冻结时间的方法好,其加固密封止水效果前者比后者提高一倍。所得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徐锦斌  王锋  傅聪  宋巍 《隧道建设》2019,39(Z2):358-365
为解决在武汉长江一级阶地且极复杂的施工环境下进行盾构接收的高风险问题,结合地铁7 号线王家墩东站—新华路站盾
构区间工程实例,通过方案比选及优化,盾构接收端头土体采用高压旋喷桩+玻璃纤维筋灌注桩的水泥系加固与垂直冻结法相结合
的加固方式,并辅以钢套筒完成盾构接收。通过对冻结效果进行验算,并按照施工时序归纳盾构接收流程、接收阶段主要施工参数
及盾构二次进洞施工方案,阐述组合方案在盾构进洞施工中的实践应用。实践证明组合方案技术性高、实施可行性强,无需进行地
面交通疏解和管涵改移,能有效地避免盾构接收过程中涌水、涌砂等风险,节约工程成本近500 万,综合效益显著,以期为今后类似
工程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始发阶段盾构近距离安全上跨既有运营隧道,在分析工程重难点的基础上,首先,对盾构上跨施工控制措施进行介绍 并结合施工参数控制情况对上跨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对既有运营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调整 始发基座与盾构隧道轴线坡度一致,并在洞门钢环处焊接导轨,确保了盾构按照设计坡度上坡始发; 2)向盾壳四周注入克泥效,能 够润滑盾壳,减小推力,从而减轻对既有隧道的扰动; 3)盾构刀盘进入上跨段前,既有隧道产生向上和向盾构掘进方向2个方向的 位移,随着盾构重心通过既有隧道,竖向变形逐渐回弹,并在盾尾脱出后逐渐趋于稳定; 盾构掘进方向变形在刀盘位于隧道正上方 时开始迅速增加,在盾尾脱出后迅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盾构接收时无法从接收井正下方拆机吊出的难题,通常的做法是在盾构到达后,通过设置暗挖横通道的方式,将盾构平移至指定位置的竖井处,再进行拆机并吊出。为解决北京地铁新机场线1#风井工程遇到的多台盾构于同一横通道接收、空间狭窄并且隧道与横通道斜交的工程难题,通过多方协调、严格管理,设计出一套合理且严谨的多台盾构接收方案和参数控制标准,解决了在狭窄空间内进行多台盾构平移接收的施工组织设计难题,并采用预埋钢环板管片、喷混凝土填充、环形钢板焊接封闭和预拌喷混凝土料装袋封堵等手段处理了斜交条件下盾构密封失效的问题,同时对横通道与隧道设计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刁鹏程  杨平 《隧道建设》2018,38(6):1044-1051
为研究富水软弱地层盾构工程单独使用水泥土加固难以解决涌水涌砂的问题,以秦淮-滨南220 kV线路盾构隧道“K4”井盾构接收工程为背景,对已有化学加固的盾构端头采用液氮垂直局部冻结进行二次加固封水,提出盾构接收时冻结实测应满足的条件,进行冻结实测及温度发展规律分析。实测表明: 1)水化热影响下,冻结壁平均发展速度为81.9 mm/d,为正常液氮冻结速度的55%~68%,为常规盐水冻结速度的3.2倍; 2)液氮冻结的冻结壁平均温度为常规盐水冻结的3倍; 3)液氮冻结工期为常规盐水冻结的1/3~1/2; 4)维护冻结期间液氮消耗量为积极冻结期间的1/3便可维持冻结壁温度。利用液氮快速冻结进行二次加固封堵涌水能有效保证工期,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于加云 《隧道建设》2013,33(4):315-318
盾构到达时易出现涌水、涌砂、上覆土体坍塌等事故,是盾构施工的重大风险点之一。通过盾构到达突发涌水事故解决实例,介绍事故发生后采用钢筋混凝土接收洞室进行盾构水中到达的施工经验。钢筋混凝土接收洞室基于平衡到达理念,采用密闭的箱型混凝土结构与隧道洞门密闭连接,并在箱体内灌入填充物,以达到与土层压力平衡,模拟盾构在土体中的掘进状态,使盾构安全进入接收洞室内。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铁盾构隧道正上方基坑冻结开挖诱发隧道环缝渗漏水的问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三环管片衬砌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精细模型,主要研究冻结降温作用对盾构隧道环缝、纵缝张开量的影响,并结合接缝处细部构造的特点对隧道环缝出现漏水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1)盾构隧道管片纵缝、环缝张开量和螺栓应力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2)在地层荷载与冻结温度共同作用下,盾构隧道环缝最大张开量为纵缝最大张开量的4.2倍; 3)环缝张开使得接缝处管片与橡胶密封垫接触不紧密,进而导致橡胶垫与接缝槽接触产生的摩擦力小于水压力,这是隧道漏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盾构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进出洞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斌 《隧道建设》2009,29(3):305-309
以上海地铁9号线二期2标段源深路中间风井盾构进出洞为例,介绍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遇到超深埋、承压水层、冰冻法、小曲线半径、盾构沿曲线轨迹在风井内平移以及盾构近接重要建(构)筑物等技术难题时,通过方案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强化洞门止水、采用切线进洞和补偿法出洞、提前对近接建筑物加固等措施,安全顺利地完成盾构进出洞施工。  相似文献   

15.
郑波  吴剑  陈建平 《隧道建设》2017,37(7):864-871
为解决寒冷地区隧道内部产生的冰害问题,以东北地区某铁路隧道为例,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案例隧道洞口衬砌开裂、渗水以及道床冰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洞口围岩衬砌开裂主要由围岩冻胀力引起,采用喷涂保温层+防火砂浆的保温措施以及锚杆补强和裂缝嵌补的结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衬砌的开裂;2)引起道床冰害的洞内水主要来源于洞口路堑的积雪融化水和仰拱局部渗水,采用双侧水沟布设电加热设施、洞口道床底部设置小型挡水坝并加设横向电加热设施和进口路堑位置及路堤零填段设置挡雪设施的措施可以有效解决道床冰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叶治  刘华北  刘文 《隧道建设》2017,37(10):1276-1286
土压平衡盾构在高水压砂层中掘进时,施工措施不当会使开挖面发生涌水涌砂险情,进而引起较大的地表沉降,土体下沉会使得管片严重变形,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武汉地铁7号线小东门至武昌火车站盾构区间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精细化数值模型,考虑水土流固耦合作用,研究土压平衡盾构在砂土层中掘进时开挖面涌水对地表沉降及管片和螺栓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挖面涌水量与地表沉降呈线性关系,与管片螺栓内力呈非线性增长关系,较大的涌水量使隧道拱顶处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进而引起管片破损及螺栓屈服。因此,当开挖面发生涌水涌砂险情时,为防止地表严重下沉及管片破损,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减小涌水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隧道纵向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国内外盾构隧道的大量建设和运营,盾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问题日益凸现,从而引发隧道渗水漏泥、结构局部破坏等现象。文中对隧道产生纵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影响隧道沉降的各个因素,采用等效轴向刚度模型,并应用弹性地基梁理论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相应的沉降曲线,为软土盾构隧道纵向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柳献  杨振华 《隧道建设》2020,40(11):1552-1557
现场实测数据表明,盾构隧道始发与到达段各断面纵向压力较小,可能导致环缝漏水。为解决此问题,通过求解描述隧道变形特征的微分方程,获得隧道始发与到达段纵向力的分布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纵向拉结构件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1)在不采用拉结措施的情况下,进出洞口附近纵向力最小,接近于0; 2)距离洞口越远的断面,其纵向力越大; 3)采用纵向拉结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大始发与到达段断面纵向力。在对纵向拉结构件进行设计时,其最小横截面积由隧道刚度和环缝止水垫闭合压力决定,其最小长度由隧道和地层之间的切向黏结刚度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