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某电厂1 000MW超超临界机组调门优化滑压试验和负荷变动试验情况。通过试验得到,在高压调门开度为30%和50%时,热耗率分别比高压调门全开时大35(kJ/kW·h)和15(kJ/kW·h);在补气阀限位25%开度运行条件下,当高压调门开度为50%时,机组对负荷变化的响应速度较快,能够满足电网对偏差的要求。试验表明,采用50%调门开度的滑压曲线运行,可兼顾机组经济性和负荷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机组按顺序阀控制时出现负荷、燃料等参数摆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得出高负荷工况下3号高压调门参与调节并且当其开度处于其开度曲线的拐点处时参数波动将会被扩大,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为其他电厂同类机组的安全运行和DCS厂家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机组顺阀控制时出现负荷、燃料等参数摆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得出高负荷工况下3号高压调门参与调节并且当其开度处于其开度曲线的拐点处时参数波动将会被扩大,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为其它电厂同类机组的安全运行和DCS厂家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超临界机组的燃料质量流量扰动、给水质量流量扰动和汽轮机调门开度扰动对主蒸汽压力和分离器出口温度的影响,得出相应的动态特性和各参数之间的关联性,从原理上给出燃料指令、给水指令与煤水比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机组指令与锅炉指令的静态和动态关系.提出超临界机组汽水一体化的控制理念,采用变设定值、变参数、动态前馈的控制方式优化控制策略,使超临界机组能稳定快速地跟随AGC的要求,同时保证机组变参数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确定机组的最佳运行初压和高压调门开度,得出了以机组热耗率最小为指标的最佳滑压优化曲线.并通过对优化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机组优化后在经济性和安全性更具有优越性,同时对降低供电煤耗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动力工程学报》2017,(8):640-648
针对某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建立了具有较高精度和良好动态性能、考虑机组回热循环特性的机组负荷及主汽压力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协调系统综合智能预测优化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负荷及主汽压力预测模型在机组变负荷过程中分别对除氧器水位调门开度、汽轮机调门开度及燃料量指令进行实时优化,改善协调控制效果.借助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仿真机,进行了详细的协调优化控制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机组动态过程负荷的响应速度和调节精度,大大减小变负荷过程中主汽压力的控制偏差,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150 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主燃料为轻油和高炉煤气。经过一系列对余热锅炉和煤气 压缩机的设备更新改造,机组工艺状 态与原先设计的工艺状 态不一致 ,控制 系统内部参数 与现有工况参数不匹配 ,导机组启动失败。重点分析 燃气轮机负荷出力与蒸汽 轮机负荷出力之间平衡 导致得 机组工况晃 动 对煤气压缩 机防喘振动控制 的影响 ,以及手动控制蒸汽 轮机高压调门开度 和煤气压缩 机防喘振阀门开度来 稳定煤 气流 量从而避免工况晃动触发煤气压缩 机防喘振 保护脱扣 。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某新建机组在低压缸零切除情况下的安全、经济运行,控制策略的设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依据某新建机组调试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中低压缸联通管蝶阀逻辑、中低压缸旁路调门逻辑、抽汽快关调门逻辑的设计及优化工作,实现了新建机组在低压缸零切除方式下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66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3号机组调试期间发生真空严密性试验不合格的情况,通过对怀疑区域检漏、调整、分析,发现汽轮机主汽门、调门门杆处漏空气是导致真空泄漏及真空严密性试验不合格的原因。通过在超高压主汽门、高压主汽门、中压主汽门、高压调门、中压调门门杆漏汽至凝汽器管道上增加电动真空截止阀,设置压力测点,以及增设逻辑控制截止阀的开关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3号机组真空严密性试验不合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压力较高、用汽量较大的工业供热需求,对抽汽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阐述了利用中压调门进行调整抽汽的思路及原则:通过调节中压调门开度,间接将调节级后压力与高排压力之比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使机组在安全运行条件下增大高排抽汽量。通过相关试验验证了此种抽汽技术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电厂高参数供热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某600 MW超临界汽轮机组采用复合阀配汽方式,在部分负荷下4个高压调门均存在节流损失,影响运行效率,为此进行高压调门阀序优化,修改DEH控制逻辑增加顺序阀配汽方式,并实现复合阀和顺序阀方式之间的无扰切换。通过一系列冷态及热态试验,验证了新的阀序方式和控制功能,并在顺序阀方式进行滑压试验得出经济滑压曲线。由经济性对比试验表明,采用顺序阀方式运行后机组节能效果显著,实现宽负荷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控制性能,提出了一种乘数型预测函数控制方法,设计了带扰动信号的乘数型预测函数最优控制律,并将预测函数控制系统与优化控制方法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主汽压力与过热汽温控制回路。将汽轮机调门指令和给煤量指令作为主汽压力预测系统的一种扰动信号进行控制,计算出给水优化指令,叠加前馈信号后作用于整个系统;将给水量指令作为过热汽温预测系统的一种扰动信号进行控制,计算出给煤量优化指令,叠加前馈信号后作用于整个系统。结果表明:对于三输入三输出的超临界机组来说,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系统的耦合问题,工程实践证明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高佳颖  解凯翔 《热力透平》2023,(4):276-281+288
阐述了某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增容节能提效改造中汽轮机高压部分改造方案,主要包括高压缸通流放大设计、主汽门及调门组件校核、补汽阀出口段加装均流孔板、中低压模块校核、滑销系统校核等。改造后汽轮机铭牌出力增容至1 055 MW,机组经济性得到提升,改造方案达到了机组增容节能提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临界660MW供热机组高调门部件松动的故障表征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该类型机组高调门间隙故障对机组调节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相应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指出了其与200MW和300MW级别机组高调门故障表征的区别。实际机组案例研究表明:不同机组的间隙故障虽然对负荷控制的影响机制是相同,但是随着机组容量、蒸汽参数以及阀门结构等的变化具有不同的表征。然后,给出了机组故障状态下可以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的优化控制策略,包括高调门流量控制曲线综合优化和高调门故障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这对改善火电机组运行灵活性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研究、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得到机组启停、给水、旁路的控制策略。  方法  参考项目经验,借鉴核电常规岛和火电机组的先进设计理念,对机组工艺系统的设备进行优化,相应优化控制策略,主要考虑“机组启停和旁路系统”和“给水系统”控制策略优化。  结果  研究机组启停控制策略2个方案;给水控制策略5个方案;旁路控制策略3个方案。  结论  “机组启停控制策略”采用方案一,控制策略较简单,较方案二耦合少,经济性较合理。“给水系统控制策略”采用方案二(母管制)控制方案合理,经济性好,系统运行安全;“旁路控制策略”采用方案一,方案一经济性好,保护控制逻辑完善。  相似文献   

16.
吕雪霞  李照忠  邢媛  郑耀东  原志国 《节能技术》2012,30(3):258-261,265
本文针对国内两台处于电网末端的600 MW亚临界空冷机组,在顺序阀方式下运行至高调门第三阀与第四阀重叠区域附近阀位时,出现的高调门高频摆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终,通过对机组实际运行参数和DEH控制逻辑的分析,发现了阀门摆动的根本原因,并采用配汽优化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对提高目前国内占主流的600 MW级别机组的顺序阀运行方式下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一次调频等调节性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网频率变化大,并网机组一次调频性能差的现象,对中间再热汽轮机组的调节系统进行设计,将频差信号以前馈信号的方式叠加到高压调门和中压调门指令上,让中压调门和高压调门同时参与一次调频,充分利用中间再热容积中的蓄热。仿真结果显示,设置了高、中压调门前馈信号后,中间再热机组的一次调频性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负荷响应能力显著提高,调节系统的稳定性能良好,但要实现中压调门前馈信号的控制方式则还需要完成相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某600 MW超临界汽轮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复合调节存在的节能潜力,通过试验确定各高压调门的流量特性,分析了高压调门不同阀序运行方式下的能耗特性及重叠度设定方法,并对高压调门开启顺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汽轮机中低负荷点500 MW、400 MW和330 MW工况下高压缸效率分别提升了1.53%、1.34%和1.42%,热耗率分别降低26.0 kJ/(kW·h)、23.2 kJ/(kW·h)和25.3 kJ/(kW·h)。  相似文献   

19.
汽轮机具有纯凝和抽汽供热两种工况,设计过程中,机组的负荷和转速一般都是由高压调门控制,通常情况下机组中压调门不参与调节或者进行辅助性的调节,抽汽时需要对中调门进行校核,核算阀门的抽汽安全性能,以期为同类型机组热再抽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绍宁海电厂Ⅱ期2×1000MW机组给水系统流程,以及给水控制过程的3个阶段:停炉阶段、湿态阶段和干态阶段,并重点介绍湿态阶段和干态阶段的给水控制逻辑原理。同时介绍几起本厂遇到的给水系统事故经过,并结合给水控制逻辑,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