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就中医而言,其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症、郁证、脏躁、虚劳、失眠、心悸、汗症等范畴,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主要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多疑等.笔者对近几年围绝经期妇女获得的心理支持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国内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有关更年期症状和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的综合症候群,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为激素替代疗法。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通过收集近10年来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知、辨证分型治疗、专方及针灸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心理治疗也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与心肾失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苏  卢冰  谈勇 《四川中医》2006,24(1):31-32
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妇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发生原因与雌激素水平降低、血管舒缩变化、情绪障碍有关。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中失眠症,心肾病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心肾失济也是绝经前后诸证之不寐发病的关键。拟益肾宁心之更年冲剂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亦可有效控制围绝经期综合征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在中医学里属于"经断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诸症"、"百合病"、"郁证"、"脏躁"等范畴。传统中医对经断前后诸证的认识多根据"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理论,认为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易引起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本病发生。笔者根据导师李云波老师临床经验及文献研究整理从调和五脏的观点出发围绕机、证、法、药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路径选择。依据五脏阴阳不调的病机,提出通过五行制化理论来调理五脏的治法,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之"绝经前后诸证",其病机总以阴阳失调为主,病位主要在肾,兼及心、肝、脾等多脏,临床表现纷繁复杂,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为法,强调整体辨证,突出个性化治疗,抓主症,审因辨机,用药上注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方能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体内性激素分泌减少所导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系列症状。中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认为其病机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平衡失调。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见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绝经前后妇女易患的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85%~90%[1]。女性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相对亢进,分泌过多的促  相似文献   

8.
吴红斌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1034-1036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就中医而言,其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症、郁证、脏躁、虚劳、失眠、心悸、汗症等范畴,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药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或手术摘除卵巢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忧郁健忘、浮肿便溏、皮肤感觉异常、头晕腰酸等。属祖国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 ,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现综述如下。1 中医病因病机1.1 肾衰阴虚 ,心肝火旺 陆氏[1] 提出了肾气衰退 ,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 ;心肝火旺 ,神魂失宁为病变之标。肾及心肝 ,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围绝经期综合征初期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Peirmenopausal period)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如:潮热、汗出、失眠、烦躁、月经失调等[1].本病多见于45~55岁左右的妇女,其发病率高,重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但古代医籍对本病并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脏躁、百合病等病症中.  相似文献   

11.
刘金星  姜华 《山西中医》2003,19(6):52-54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困扰绝经前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 ,属于中医学经断前后诸证和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学者在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疗效机理等方面对本病做了大量工作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妇女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 ,天癸将绝 ,冲任二脉空虚 ,精血亏乏 ,脏腑失于濡养 ,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其中尤以肾虚为最关键 [1 ]。肾虚又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肾气虚。肾虚迁延日久 ,阴损及阳 ,又可造成肾之阴阳两虚。肾为先天之本 ,元阴元阳之根 ,肾虚又可使心、肝、脾等脏…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俗称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以及低雌激素水平相关的疾病、症状。表现为月经紊乱,阵发性潮热、面部潮红,急躁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失眠、心悸等,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证。古代医籍对本病没有专篇记载,多散见于“郁证”、“脏燥”、“百合病”、“自汗盗汗”等病证范畴。症状轻者不需要治疗,重则影响生活工作;持续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刘宇新教授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造诣精深,博采众方,善于治疗妇科各种疑难杂病,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方面有独特见解,处方用药严谨,临床效果明显,深受患者信赖。现将刘宇新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马堃  陈燕霞  董美玲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455-445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围绝经期妇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中西医均在探索其病理机制和有效而安全的临床诊疗方法。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和不寐病,肾虚是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基本特点,无论是肾精、肾气、肾阴或肾阳不足均可导致瘀血内生,其中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在此基础上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心肾不交。在临床实践中以补肾活血,交通心肾法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提出肾虚血瘀与心肾不交是绝经前后出现不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获益匪浅,现将罗志娟教授辨治绝经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绝经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1]。旧称"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学又称"绝经前后诸证"。历代医籍对本病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在"年老血崩"、"年老经  相似文献   

15.
"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是医家刘完素根据妇女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提出的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学术思想。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发生在妇女绝经前后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晚年生活。中医对围绝经综合征综合辨证论治多从肝肾着眼,而脾胃在本病中的影响常被忽略。本中通过对脾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探讨,将使"老年治脾"这一大法合理的运用到本病的治疗上。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潮热面红、眩晕耳鸣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脏躁""百合病"范畴,以肾精亏虚、阴阳失调、冲任气血不足为基本病机.甘味药是指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养阴生津药及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导师李浩...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卵巢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肾虚为此病的根本病因,补肾填精为治疗的根本大法。作者从中医学“肾-精-天癸”理论出发,围绕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阳虚3种证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相关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绝经综合征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绝经综合征具有多系统、多样化的特点,绝经综合征发病率高,发病人群多,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着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在改善绝经期症状,辨证治疗,随症加减,治疗个性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患者接受程度高,药物灵活,不良反应少,用药依赖性小,体现出中医治疗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属中医学"月经不调"、"眩晕"、"心悸"、"脏躁"、"百合病"范畴,认为是由妇女至绝经期,肾气衰弱,冲任功能减退,发生月经由失调而断绝的自然生理变化。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所在,肾虚则阴阳失调,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笔者从五脏辨治入手,调气血、平阴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获得满意效果。1润肺养心,宁神守魄  相似文献   

20.
赵艳 《光明中医》2008,23(11):1865-1866,F000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年轻妇女如因病卵巢受损丧失功能,或因手术切除,或因药物影响卵巢功能后,同样可以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状。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传统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根据其精神神经症状,也有人认为可归属脏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