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原有口服降糖药,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的可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能有效的控制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658-4659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治疗的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试验组实施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化指标差异。试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空腹及餐后2h血糖,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的疗效。方法 54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均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低血糖发生率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石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75-2475
目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停用原口服降糖药,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FBG、PG2h、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血糖发生少。结论使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45-646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随访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指标,并且起效速度快,应用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谭辉  朴龙范 《循证护理》2021,(4):443-451
目的:系统评价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使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1日。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MD=-0.98,95%CI(-1.27,-0.70),P<0.00001]、餐后2 h血糖[MD=-1.10,95%CI(-1.47,-0.72),P<0.00001]及糖化血红蛋白[SMD=-0.97,95%CI(-1.30,-0.65),P<0.00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可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IG)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降糖效果及对13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口服药联合治疗空腹血糖(FPG)控制不佳的老年rr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IG)联合阿卡波糖组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组。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及餐后2hC肽水平。并对两组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FPG、2hPG、HbAlc均下降,IG联合阿卡波糖组低血糖发生较NPH组少,治疗后c肽升高显著,与NP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能较好地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与NPH比较,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分别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 8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给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治疗,B组给予预混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监测值、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2组治疗后FBG、PBG、Hb A1c控制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胰岛素用量少于B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分别联合阿卡波糖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方案能显著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3月—2018年3月某社区健康体检后就医确诊为2型糖尿病病人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口服阿卡波糖,对照组睡前肌肉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观察组睡前肌肉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后比较病人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观察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蛋白人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均能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但甘精胰岛素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陈建玲  张青立 《临床医学》2010,30(10):46-47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64例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最终改为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方案获得满意血糖控制,另4例应用该方案后血糖控制仍不佳,最终改用强化治疗方案。60例患者在用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方案期间从未出现低血糖。结论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的方案对于口服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方便的治疗方案,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体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常规2次皮下注射诺和灵30R(DNl)组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DN2)组,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G)、血糖变异系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的变化。结果与常规2次皮下注射相比,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改善了血糖控制,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减小血糖变异系数(均P〈0.01)。同时UAER、β2-MG、C反应蛋白(CRP)等也均较DNI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进一步降低早期DN患者UAER,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控制血糖的波动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A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B组(诺和灵30R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并选取4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每组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降糖治疗。并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8-异前列腺素(8-iso-PGF2a)、一氧化氮(NO)等。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FPG、2 h PG、血清MDA、8-iso-PGF2a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而血清GSH-PX、SOD、NO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较诺和灵30R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能明显地改善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提示该方案可有效降低氧自由基对靶器官的损伤,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58例口服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组59例口服阿卡波糖片,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BP)、空腹血糖(FP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 两组FPG、HbAlc均有明显下降,但在降低BP、HOMA-IR、Hs-CRP、UAER方面二甲双胍组优于阿卡波糖组.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二甲双胍较阿卡波糖可更有效地降低UAER.  相似文献   

14.
抑郁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抑郁对糖尿病(DM)患者血糖水平及对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BDI)对就诊的25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有无合并抑郁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等资料的差异,对DM的相关因素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有抑郁的T2DM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无抑郁的患者(P〈0.05);抑郁患者患DN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抑郁的患者。【结论】抑郁可影响T2DM患者血糖控制,并且是发生DN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门诊的86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分成两组:无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①8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250例,占28.8%。②两组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肾病与BMI、收缩压、空腹血糖、HbA1c、TG、UA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综合控制体重、血压、血糖、血脂、UA,改善代谢紊乱情况,利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流变学指标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和糖尿病肾病(DN)组,48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HCY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HCY、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SDM组和DN组(P〈0.05)DN组HCY、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SDM组(P〈0.05)。HCY、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与UAER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HCY、血液流变性异常,并随着UAER的增高而增高。检测糖尿病患者HCY、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74例,在糖尿病饮食、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用阿卡波糖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2 h餐后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住院率等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FPG、2hPB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轻度消化道症状8.11%,低血糖2.70%,住院率4.05%。结论阿卡波糖片联合甘精胰岛素的降血糖效果理想,对器官功能无明显损害,并发症少,门诊用于T2DM的治疗,可降低住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GHbA1c≥9%)按1∶1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和注射液(25R)对照组。观察空腹C肽(F-cp)及餐后C肽(P-cp),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率和低血糖事件发生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cp及P-cp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FBG及餐后2h血糖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下降幅度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部分恢复胰腺β细胞功能,且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降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将89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成三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Ⅰ组)30例(UAER<30 mg/24 h)、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组(Ⅱ组)29例(UAER 30~300 mg/24 h)和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组(Ⅲ组)30例(UAER>300 mg/24h)。并选择30例体检者作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其尿L-FABP水平,并检测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及估测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同时分析尿L-FABP与脂蛋白的相关性。结果Ⅰ组、Ⅱ组和Ⅲ组的尿LFABP和UAER(24 h)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94、2.32、2.77、2.04、2.89、3.41,P均<0.05),Ⅱ组及Ⅲ组尿L-FABP和UAER(24 h)水平均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2、3.65、2.88、4.12,P均<0.05);Ⅲ组尿L-FABP和UAER(24 h)水平均高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1、3.48,P均<0.05)。Ⅰ组、Ⅱ组和Ⅲ组的Scr、TC、TG、HDL-C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eGFR水平均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8、2.89、3.18、2.55、2.92、3.67、2.62、2.78、3.24、2.39、2.68、2.99、2.64、3.58、4.67,P均<0.05)。尿L-FABP水平与Scr和尿白蛋白呈明显性正相关(r=0.39、0.54,P均<0.05),与eGFR呈明显负相关(r=-0.66,P<0.05)。结论尿L-FABP对2型糖尿病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提示其是较好的诊断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