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5 5 5名初诊或停药 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 4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5 5 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 (CPP)及 2 4h动态脉压 (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 ,A组 :PP≤ 40mmHg ;B组 :40mmHg 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 (LVMI)男性 >13 4g/m2 ,女性 >110g/m2 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 ,分为年龄匹配的左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 ,其中肥厚组 2 3 7例 ,非肥厚组 3 18例。结果 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 ,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为因变量 ,以诊所或 2 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 ,只有诊所或 2 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 ,而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与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 Af )发生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68例,其中伴Af的患者81例(高血压病伴Af组),余无Af发作史的患者287例(高血压病不伴Af组),并将上述患者根据24 h动态脉压(24 h APP)分为<60 mmHg组和≥60 mmHg组,根据脉压指数分为<0.5组和≥0.5组。分析比较各组Af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其与动态脉压和动态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病伴Af组24 h APP、动态脉压指数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伴Af组( P<0.01)。24 h APP≥60 mmHg组,24 h收缩压、动态脉压指数、左房前后径明显高于24 h APP<60 mmHg组( P<0.05)。动态脉压指数≥0.5组24 h收缩压、24 h APP、左房前后径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 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Af发生率与24 h 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 r分别为0.783和0.796,均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Af发生率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3.
孙静 《新医学》2011,42(7):465-467
目的:探讨脉压在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测定每位患者24h的动态血压,根据24h平均脉压分为2组,A组:脉压〈50mmHg(1mmHg=0.133kPa),B组:脉压≥55mmHg,比较两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LVEF。结果:B组患者LVMI、IVST、PWT、LVDd明显高于A组,LVEF低于A组(P〈0.05或0.01)。结论:脉压高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较脉压低的患者左心室重塑更加明显,心功能下降明显,监测脉压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脉压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对13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其中 24hPP≥60mmHg的患者72例列为A组.24hPP〈60mmHg的患者67例列为B组,将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颅脑CT、血肌酐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低于B组(P〈0.05),E/A〈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左心室肥厚、脑损害、肾损害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1),显示随着脉压增大,靶器官损害加重。结论:24hPP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难治性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1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52例非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平均心率、脉压、估测肾小球滤过率、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左室肥厚和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难治性高血压与高血压病程、估测肾小球滤过率、24 h收缩压、左室肥厚和饮酒史显著相关(O R=1.049、1.882、1.077、2.211、2.138)。结论高血压病程延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4 h收缩压升高和饮酒史均为难治性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以此为依据,及早筛查难治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通过针对性干预,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雅施达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U)的疗效。方法:对未经正规治疗的54例高血压LVH患者使用雅施达口服,4mg/次,每日1次,连用24周。结果:经雅施达治疗,据UCG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降压总有效率97%,同时舒张末期左室内经(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心肌重量(LVM)、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均显著下降。结论:应用雅施达24周后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并逆转LVH。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 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 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2]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 h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40 mm Hg≤24 h脉压<60 mm Hg组[(1.06&;#177;0.02、0.94&;#177;0.07)mm,(P<0.001)];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0.97&;#177;0.08),(0.86&;#177;0.05)mm,(P=0.000)].[3]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 h脉压≥60mm Hg组明显高于24 h脉压<40 mm Hg组[(138.54&;#177;29.46、109.75&;#177;15.8)g/m^2,(P<0.001)].[4]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3.42%,11.44%),P=0.002].[5]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27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年龄由小到大分为三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及左室舒张期充盈率。结果Ⅰ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呈轻度增高,LVMI无明显改变而左心室舒张功能都已有下降(P〈0.01);Ⅱ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Ⅰ组比较有增高(P〈0.05),LVMI与Ⅰ组比较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功能与Ⅰ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Ⅲ组的收缩压与Ⅰ、Ⅱ组比较有增高(P〈0.01),舒张压急剧下降,而脉压却急剧上升,LVMI与Ⅰ、Ⅱ组比较增高明显,左心室舒张功能与Ⅰ、Ⅱ组比较降低亦明显(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脉压呈加速上升趋势,脉压升高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分析研究,探讨动态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10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A、B、C3组,比较3组间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的差异.结果 LVMI随脉压的增大呈显著增加趋势,与A组比较,B、C组的LVMI均显著增加(P<0.01),C组较B组亦有显著增加(P<0.05).同时,随着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增加,脉压亦显著增大,3组间年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脉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白昼收缩压(dSBP)与夜间收缩压(nSBP)、白昼舒张压(dDBP)均显著高于无LVH组,且差异显著( P <0.05);LVH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除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外,均比无LVH组增大,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胰岛素抵抗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血胰岛素浓度(INS)及血压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脉压指数(PPI)。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LVH组收缩压(SBP)、PPI、INS、年龄、高血压病程高于非LVH组,舒张压(DBP)、ISI低于非LVH组(均P〈0.05)。高PPI组LVMI、INS高于低PPI组,ISI低于低PPI组(均P〈0.05)。高胰岛素组LVMI高于正常胰岛素组,ISI低于正常胰岛素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示LVMI与PP、PPI、INS、年龄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PP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I、胰岛素抵抗与LVH密切相关,PPI、ISI可作为LVH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入选的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PWV检测。测量并计算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PP及PWV。结果:根据PWV,将198例患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PWV20%预测值)、轻度动脉硬化组(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中度动脉硬化组(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及重度动脉硬化组(PWV≥50%预测值)。4组患者的PP、PPI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增大。结论:PP、PPI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动态血压检测获得的PP、PPI对于临床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红建  韩素霞 《华西医学》2014,(9):1635-163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一12月住院的11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动态血压检测,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24h动态血压结果计算动态脉压,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计算LVMI,按照脉压〈60mmHg(1mmHg=0.133kPa)以及≥60mmHg将患者分为A组(n=70)和B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LVMI等指标,并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LVMI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动态脉压较A组明显增高(P〈0.001);B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LVMI均高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r=0.33,P〈0.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动态脉压是LVMI增加的危险因素(β=0.90,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动态脉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37例,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 3次诊所血压、进行 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 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 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 24 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670,P< 0.01和 r=0.399,P< 0.01. 24 h 脉压和 24 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9.0± 10.2)mmHg 和 ( 44.7± 8.9) mmHg,P< 0.001]和 [( 132.1± 13.1) mmHg 和( 126.5± 12.7) mmHg,P< 0.001](1 mmHg=0.13 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277,P< 0.01和 r=0.105,P< 0.05). 结论 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 LVH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各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均比无LVH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且LVH组LVMI高于无LVH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同时选择3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健康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质量指标相关性好.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增大对左室肥厚的风险性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监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38例和非左室肥厚组82例。结果左室肥厚组24h收缩压负荷(24h 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 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负荷异常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形态血压晨峰(MBPS)对脑梗死(CI)、左心室肥厚(LVH)以及对颈动脉内膜增厚(IMT)的影响。方法对3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头颅CT、头颅MR、头颅DS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将MBPS值≥35 mm Hg的119例患者入选为MBPS研究对象,根据其血压形态,分为勺型晨峰组76例(超勺型7例及勺型69例)、非勺型晨峰组43例(反勺型3例及非勺型40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以及脑梗死、左室肥厚、双侧颈动脉内膜等进行分析。结果 (1)勺型晨峰组与非勺型晨峰组之间的临床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勺型晨峰组脑梗死发病率、左心室肥厚检出率、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高于勺型晨峰组(P0.05)。结论老年性高血压非勺型血压晨峰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勺型血压晨峰患者,更易引起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