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腹腔镜治疗妇科肿瘤适应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肿瘤的适应证。方法 :腹腔镜下行附件切除或囊肿剥除 ,子宫切除 ,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切除、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或大网膜切除。并以相应开腹手术作对照。结果 :腹腔镜手术进腹与缝合腹壁时间短、恒定 ,而开腹手术却受手术的大小和患者肥胖程度的影响。腹腔镜对小于 10cm的卵巢囊性肿瘤或子宫小于3月妊娠大小的子宫肿瘤患者 ,手术时间及过程与开腹手术比较没有显著区别。但对于更大囊性肿瘤或子宫肿瘤 ,腹腔镜手术难度加大 ,时间显著延长 ,开腹手术优于腔镜手术。合并盆腔脏器粘连者 ,两者处理过程相似。腹腔镜下处理妇科恶性肿瘤需较高的操作技巧和相应的手术器械 ,手术效果可与开腹手术相类似。结论 :腹腔镜手术适应于较小的卵巢囊性肿瘤或子宫肿瘤 ,对于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需处理淋巴结或探查上腹部者 ,腹腔镜手术效果和预后亦可与开腹手术相类似。因腹壁创伤小、腹腔干扰小 ,术后恢复明显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和经腹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9月~2010年12月68例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组),随机抽取同期60例经腹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病例做对照(开腹组),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生存质量等。结果:行腹腔镜手术的68例患者中无1例中转开腹,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日和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与开腹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膀胱功能恢复时间,盆腔引流液,尿管拔出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可达到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具有创伤小,术野清晰,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为微创手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盆腔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42例妇科手术后并发盆腔血肿妇女作为病例组,按照1∶2原则选取妇科术后未发生盆腔血肿妇女8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发生盆腔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 42例诊断盆腔血肿患者后均采用静脉滴注头孢二代加甲硝唑及口服败酱汤治疗,住院天数20~31 d,平均住院时间(25.44±4.56)d,42例盆腔血肿患者均未进行二次手术,均痊愈出院。多因素分析:年龄≥45岁(OR=1.276)、合并心肺部疾患率(OR=1.775)、术前应用抗凝药物(OR=1.692)、术中出血量较多(OR=1.302)、纤维蛋白原值降低(OR=1.276)是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盆腔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合并心肺疾患、纤维蛋白原降低及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是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盆腔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妇科术后盆腔血肿患者的治疗以抗炎、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发生及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因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351例患者,根据有无淋巴囊肿的发生分为淋巴囊肿组和无淋巴囊肿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术后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组与无淋巴囊肿组的切除淋巴结数目(P=0.000)、引流管留置时间(P=0.013)、术后放疗(P=0.005)、患者体质量指数(BMI,P=0.000)以及三酰甘油水平(P=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切除淋巴结数目和患者的BMI是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淋巴囊肿合并感染者20例,发生率为17.8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与囊肿直径(P=0.000)、糖尿病(P=0.000)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肿直径是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OR=4.375,P=0.04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发生淋巴囊肿的相关因素有切除淋巴结数目、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辅助放疗、患者BMI及三酰甘油,囊肿直径是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可作为其推荐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术后肠粘连已成为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占大肠梗阻的30%、小肠梗阻(SBO)的60%~75%,3%的开腹手术是因为粘连性肠梗阻,但妇科大手术后肠梗阻发生情况的详细资料未见报道。作者对1981年至1991年间因阴道、宫颈、子宫恶性肿瘤而行根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性疾病(VT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确诊为妇科手术后VTE 27例患者的临床情况,其中下肢静脉血栓(DVT)26例,肺栓塞(PE)1例.结果:妇科手术后VTE总发生率为0.27%,其中恶性肿瘤1.59%,良性疾病0.02%,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良性疾病(P<0.01).卵巢癌的VTE发生率为3.43%,明显高于宫颈癌(0.71%)和子宫内膜癌(0.74%)(P<0.05).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显著增加VTE发生率.DVT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PE患者经CT肺血管三维扫描确诊.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VTE发生率低,但有增加趋势.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和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愈后好.  相似文献   

7.
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月在我院妇科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共 14 4例 ,行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子宫肌瘤剔除术、附件切除术、卵巢囊肿剔除术和盆腔粘连分离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法评价患者术后手术切口、两侧肩部和两侧季肋部疼痛情况。结果 :术后有 79 2 %的患者发生切口疼痛 ,4 5 7%的患者发生肩部疼痛 ,18 1%的患者发生季肋部疼痛。年龄、体重、受教育程度、生育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形成气腹的速度、盆腔粘连情况以及是否放置引流管均与手术后疼痛的发生和程度有关。结论 :腹腔镜手术后的疼痛与多种因素有关 ,通过处理措施的改进能够减轻腹腔镜术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监测血钾的倾向性及低钾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行择期手术的325例住院患者术后低钾血症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监测血钾组与未监测血钾组及低钾血症组与血钾正常组恶性肿瘤、清洁洗肠、开腹手术、是否48 h后进普通饮食(普食)等临床特点。结果术后监测血钾组与未监测血钾组恶性肿瘤、清洁洗肠、开腹手术、48 h后进普食与术后监测血钾相关(r分别为41.262、30.656、28.564、25.270,p均=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肠道准备类型是妇科手术后是否监测血钾的独立影响因素(OR=2.608,95%CI:1.405~4.839;OR=2.620,95%CI:1.535~4.471)。术后低钾血症组与血钾正常组术后48 h内进普食者与术后低钾血症相关(r=5.525,p=0.030)。结论对恶性肿瘤、清洁洗肠、开腹手术、术后48 h后开始进普食患者,术后应加强监测患者术后血钾情况,对低钾血症者提早采取补钾措施,以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和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诊治中心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3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80例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23例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率为0.72%。其中,盆腔严重粘连6例,因病变复杂镜下操作困难7例,术中大出血3例,膀胱损伤1例,胃损伤1例,肠管损伤1例,未预计的恶性肿瘤4例。结论盆腔严重粘连、病变复杂腹腔镜下操作困难为中转开腹手术的主要原因,加强术前评估、严格掌握腹腔镜手术指征、适时中转开腹,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Liang Z  Xu H  Xiong G  Li Y  Chen Y  Wang L  He W  Shi C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56-659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对子宫内膜癌21例,子宫颈癌25例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淋巴结切除术适应证,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其中对30例患者行选择性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切除,再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结果 腹腔镜下手术时间平均为3.1h,术中出血平均198ml。切除淋巴结数平均16个。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6d。术中发生膀胱损伤2例。静脉损伤2例。1例大肠损伤术中转行开腹术,术后仅1例于1个月后出现双侧输尿管轻度狭窄,1例术后1个月出现肿瘤穿刺孔转移,3例出现尿潴留,其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妇科恶性肿瘤施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安全可靠;淋巴结切除彻底,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普遍用于原发妇科肿瘤及复发肿瘤分期和治疗。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术后恢复时间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为比较行系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PALN)与只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PLN)术后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情况,前瞻性对51例行系统开腹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切除主动脉旁淋巴结数量≥10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恶性肿瘤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1998年8月至2006年1月行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95例子宫颈癌和85例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转开腹率1.67%(3/180),手术时间(255±69)min,术中出血量(347±247)mL,淋巴结切除(20±8)个。术中膀胱损伤7例(3.89%),大血管损伤6例(3.33%)。术后并发尿潴留41例(22.78%),淋巴囊肿7例,输尿管瘘2例,膀胱阴道瘘、尿失禁、肠梗阻各1例。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熟练和并发症防治技巧的掌握,子宫恶性肿瘤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有望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初治为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且进行系统分期手术的3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手术方式,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20~78岁),3年总体无瘤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7.12%,Ⅱ期91.67%;Ⅲ期85.19%,复发及死亡14例。开腹手术326例(91.06%),腹腔镜手术32例(8.94%)。与开腹组手术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平均估计术中失血量较少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内科合并症、手术病理分期晚、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脉管癌栓阳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11.901,95%CI3.291~43.039)。结论:子宫内膜癌以开腹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显示了微创的优势。手术病理分期晚期、伴有内科合并症、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术、脉管癌栓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满意的妇科腹腔镜恶性肿瘤手术猪模型,并规范猪模型的手术步骤。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的10头雌性猪,仰卧位,穿刺3个操作孔和1个检查孔,分别放置手术器械和腹腔镜镜头。记录子宫+输卵管卵巢切除、子宫角缝合、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以及膀胱修补操作的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完成子宫+输卵管卵巢切除10例,子宫角缝合20例,10例盆腔淋巴结切除,10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膀胱修补10例。所有手术培训项目均顺利完成,统计学结果提示各类型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呈正态分布,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猪解剖特点可满足妇科常见类型手术的培训。使用猪作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模型可以缩短手术医师适应腹腔镜手术操作过程和新器械的磨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协和医院妇产科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间的70例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TLRH+LPL组),并与同期48例经腹广泛子宫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ARH+APL组)的病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行腹腔镜手术的70例患者,有2例中转开腹,中转率为2.9%.TLRH+LPL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上与ARH+APL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具有同常规的经腹手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为微创手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住院并行盆腔手术的4319例妇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LEDVT者358例,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治疗经验。对2012年1至12月于我院拟行盆腔手术的1561例患者按潜在的危险因素预防治疗,分析其预防及治疗效果。结果:回顾性研究中,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病率为8.3%;高龄、高脂血症、手术时程5h以及术后卧床时间7d可能是盆腔手术后发生LEDVT的危险因素。对拟行盆腔手术并伴有高危因素的117例患者进行预防治疗,7例术后发生LEDVT,发生率为0.45%。7例术后发生LEDVT者采取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其中6例无效,需行手术治疗。发生LEDVT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长于无发生LEDVT者。回顾分析中确诊PE 32例,前瞻性研究中均无PE发生。结论: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对有LEDVT形成的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发生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以及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接受初始根治性手术的663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盆腔淋巴囊肿分为淋巴囊肿组和无淋巴囊肿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66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62.59%(415/663)。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与使用的引流管类型和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负压引流管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的保护因素(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时间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子宫颈肌壁浸润深度、切除淋巴结总数、切除髂总淋巴结总数、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使用引流管类型和术后是否接受放化疗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负压引流管、术后未接受辅助放化疗是淋巴囊肿早期形成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相较传统T型引流管,使用负压引流管可能可以降低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术后接受辅助放化疗的患者发生盆腔淋巴囊肿的时间可能更早。  相似文献   

18.
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经腹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是常用术式,由于该术式切除范围广,手术时间长,腹部切口大,故术后损伤大,术后恢复较慢.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探索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微创治疗妇科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手术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 1995年9月至2006年3月间4177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病例中61例转开腹手术的原因.结果:转开腹率为1.5%(61/4177),其中术中开腹58例,术后因各种并发症开腹3例.转开腹手术主要原因为盆腔粘连57.4%(35/61)、手术并发症16.4%(10/61)、病变部位特殊14.8%(9/61)、卵巢恶性病变8.2%(5/61)、外科疾病3.3%(2/61).各类手术的转开腹率分别为子宫切除术4.1%.子宫肌瘤切除术1.5%,附件手术1.0%.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转开腹的原因依次为盆腔粘连、手术并发症、病变部位特殊和恶性肿瘤.子宫切除术的转开腹率要高于子宫肌瘤剥除术和附件手术.如术中遇到盆腔粘连严重的病例,应适时中转开腹以减少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骶骨固定术(LSC)后6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因盆腔器官脱垂(POP)行LSC的病例,将术后6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7例纳入研究组;通过研究组手术日期,检索同一术者在此时间点最为接近的LSC患者,按1∶6比例匹配未再入院的42例纳入对照组。研究年龄、BMI、是否绝经、既往盆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化/放疗史、排便困扰史、围术期合并症、合并其他盆腹腔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症状、术后住院时间、网片暴露、术后发热等对LSC术后6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影响。结果 LSC术后6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6.7%。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既往盆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化/放疗史、合并甲状腺疾病、合并其他盆腹腔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症状、网片暴露、术后发热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症状、网片暴露、术后发热是影响LSC术后6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术后胃肠道症状、网片暴露、术后发热的患者,其术后近期更易发生盆腔感染、不全肠梗阻、阴道断端愈合不良;应加强围术期管理以降低近期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