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脾胃与人体阴阳平衡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作用,称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将精微物质游行布散,上输于脾,通过脾之运化,散精归肺,供养周身.  相似文献   

2.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3.
正"左升右降"理论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提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方盛衰论》云:"阳从左,阴从右。"《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这里的"左右上下"多指脾胃气机的升降。如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若清阳之气不升,导致痰浊不降,两者互为因  相似文献   

4.
人体之气分布在中焦的谓"中气",贯通上下,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位于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难经》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相似文献   

5.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素问·经脉别论》载:"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的生化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云:"盖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均能影响脾胃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胃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会出现气机阻滞、消化不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则四肢营养不足,可见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随着现代人饮食、生活作息及工作等改变,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除了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外,还有肠易激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常取象比类将脏腑与官职相比附,对脾胃官职描述尚有分歧。《素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脏相使",将脾胃合而论之为"仓廪之官",《素问遗篇》将脾胃分别类比"谏议之官"与"仓廪之官"被认为是伪作;《中藏经》和《千金要方》中"十二脏相使"的内容也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大相径庭,《中藏经》称脾为"谏议之官",《千金要方》称脾为"谏议大夫",两书均早于王冰的《灵兰秘典论》。学者多认为王冰补充完善了"十二脏相使"并修改篇名,或是抄录了前人加工后的文章补充在此。与此不同的是在《刺法论》和《本病论》中将脾比拟"谏议之官",胃比拟"仓廪之官"。推至《内经》思想构建之时,脾胃官职说法不应合而论之,当为《素问遗篇》中"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同时出现之处应为《素问·六节藏象论》,并与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共同表达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与排泄的过程,为"仓廪之本",正是因为年代久远,经文遗失,加工,整理以及补充的过程,造成今天的学术分歧。  相似文献   

8.
君主之官指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君主,是古代国家元首的一种称呼。由于心主血脉,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故称。将军之官指肝。《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谋虑,好比统帅军队的将军而运筹谋划,故称。仓廪之官指脾胃。《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仓廪,为贮藏粮食的仓库。脾胃好比粮食仓库一样的器官,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相似文献   

9.
脾属土,居中央,生化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一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以营养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云:  相似文献   

10.
藏象学说源远流长,五脏六腑多有别称。今掇取中医古籍中脾脏常用别称小考,供初习中医者学习参考。 1.孤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2.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在列举十二官及其功能时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相似文献   

11.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13.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14.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15.
刘红旗 《河北中医》1999,21(6):381-381
病有所偏,治有所宜,此为医之常理也。脾胃亦是如此。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有反正之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温病条辨》曰:“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诸证蜂起矣。”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道实,阴道虚。”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所以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  相似文献   

16.
雒映宏 《新中医》2014,46(9):220-222
<正>肺主皮毛理论源自《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生皮毛"等。《内经》中计有12篇、15处明确论及肺主皮毛理论,后世历代医家对该理论多有论述,散在于各类中医学文献中。近年来,许多现代学者也对"肺主皮毛"从文献、记录、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仅就  相似文献   

17.
<正>胃为"水谷之海""仓禀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五脏之精气皆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故《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载:"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提示人以水谷为本,强调胃的重要性。补土学派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对脾胃阐述颇详:"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五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  相似文献   

18.
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独特方法,是临床用之有效的治疗大法。入脾胃经的药物很多,作用各异,但概而言之,补脾胃者以甘(主)酸(次);泻脾胃者以苦(主)辛(次),这在《内经》上有"用苦泻之;甘补之"之说。从而指出了脾胃病补泻的一般用药原则。1补以甘、酸甘味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的生理功能主运化水谷精微,具有消化食物,输送营养,代谢水液等功能。而且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早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灵枢·邪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肠中,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20.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