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了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基础经济、区域综合经济、区域财政金融、人民生活水平等6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基于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区划分;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渝中区和南岸区等主城区县经济实力雄厚,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等边远区县经济发展较滞后,经济综合评价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现实情况;研究成果可为区县精确定位,制定相应区域发展政策及实现重庆市整体均衡发展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纪杰 《科技与经济》2013,26(2):66-70
借助VAR模型,利用重庆市1999—2010年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期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为0.692 5。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重庆市的财政科技投入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馈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对重庆市经济增长总量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计量经济模型,利用重庆市1952年以来,重点从1978年以来的区县横截面数据、时序数据和板块(Panel)数据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了技术进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化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各自的贡献,同时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是否收敛性进行验证,得到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县域人口收缩现象,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皖南地区3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2010—2017年两阶段内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并存且在空间上存在分异,根据两阶段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县域类型划分为持续增长、显著增长、持续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此外,定量分析了皖南地区2000—2010年、2010—2017年这两阶段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能够带给经济增长更多的动力和空间,而城市经济增长反馈于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且密切的联系。本文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和GDP数据,运用脱钩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主城区在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处于扩张性复钩(2001、2002脱钩指数r1分别为-0.504,-0.173),随着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逐渐从扩张性复钩转变成弱脱钩(2003,2004,2005脱钩指数r1分别为0.064,0.245,0.307),跟理想状态的强脱钩的差距逐渐缩小;重庆东南翼和东北翼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则是处于弱脱钩状态,2006—20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向扩张性复钩转变。2)2000-2005年间重庆主城及周边少数区县建设用地扩展与第二产业增长呈扩张性复钩(g10,t10),其余区域均弱脱钩(g10,t10),2006—2010年间弱脱钩趋势更为显著;主城区及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区县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状况逐渐减小,逐渐向理想状态发展,两翼的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武隆、黔江等地多数区县处于明显的弱脱钩状态,其他地区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况愈发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行政区划里,县域是一个国家最为稳定的地域范畴,也是主导县级政权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县域经济处于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对促进集多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文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以文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探寻文山市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重庆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重庆市中心城区外的29个区县作为研究区,从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投入、农业产业化等4个维度构建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TOPSIS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 2011—2020年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各区县农业转型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平均值由2011年的0.260 6增长至2020年的0.432 2,且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过程经历了初步发展、平缓发展、快速发展等3个阶段。2)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为渝西片区,其次是渝东片区,再次是渝东南片区,最低的是渝东北片区;高水平农业转型发展的区县数量占比由10.3%增至24.1%。3)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具有较强的全局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渝西片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渝东北片区。4)从大的维度上看,渝西和渝东片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别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投入,而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均为农业生产水平和...  相似文献   

8.
多水平模型是基于层次结构数据形成的一种统计模型,不仅能深入挖掘不同层次变量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基于时间—区县—州市构建了3水平发展模型,分别从居民生活水平、工业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交通发达程度、投资程度等视角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经济总量由初始水平和经济增速决定,结果表明初始水平受州市层面上人均蔬菜产量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影响较显著,增长速度受州市公路密集度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资料为基础,构建了一套融合空间数据与GIS分析技术的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旅游资源产品竞争力、市场服务竞争力、旅游保障竞争力3个方面对重庆市各区县旅游竞争力差异进行定量化分析,了解各区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加权综合发现,各区县综合旅游竞争力划分为3类:一类包括渝中、九龙坡、渝北等12个区县;二类包括大足、万州、巴南等9个区县;三类包括开州、丰都、铜梁等17个区县.最后提出重庆市县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3年县域截面数据,运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云南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云南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滇中地区,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县域则分布在滇东北、滇南、滇西南和滇西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显著;消费、劳动力与工业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的促进作用.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吕涛 《甘肃科技》2009,25(22):21-22,9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由于土地本身的稀缺性特点,对县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的保障支持,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县域经济与土地的关系出发,通过数据、图表说明了县域经济与土地的关系,最后,阐明县域经济中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84-2013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对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长期弹性为1.3%;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弹性为0.02%。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滞后的促进作用,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县域综合实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重庆市4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mapinfo技术,对重庆40个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重庆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人口素质、交通条件和居民收入、消费等因素,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从空间上看,重庆区域综合实力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化的格局,全重庆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发展型、中高发展型、中等发展型、低级发展型和整体滞后型.本文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各区县资金使用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资金使用效率的差距。通过对2001年重庆市统计数据的分析从宏观上比较了重庆市各区县的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在各区县的截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用1998—2001年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比较了重庆市各区县产出弹性的绝对数值,找出了重庆市各区县资金使用效率的差距,并分析了其原因,还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了由于综合要素生产率主要由资本生产率决定。因此发展重庆经济,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各区县的资本生产率,即要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促进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 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8年38个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结果]1)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子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两个子系统得分时空变化不同步;2)各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县耦合协调度最大值由2009年的0.38增长至2018年的0.52,2018年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均值较2009年上升26.9%,经济发展较快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区县耦合协调度较高;3)"一区两群"各区域间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波动减小,区域间泰尔指数减小66.7%,主城都市区内部差异增大,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内部差异减小,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区域间差异;4)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呈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度全局Moran'I指数仅在2013年大于0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5)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发展类型逐渐趋于"经济先行";6)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持续具有较强影响力,对应指标Q值在研究期内一半以上年份大于0.5,产业结构优化度、气温和降水对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对应指标Q值分别从2009年的0.215 9,0.126 6,0.191 6波动增长至2018年的0.588 0,0.361 7,0.505 5.[结论]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总体处于失调水平,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后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发展,提升市场化水平,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促进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表明: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因子是基本经济竞争力因子、创新因子、生活水平竞争力因子和经济增长潜力因子;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差距显著。本文根据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序将重庆市经济空间分为稠密区域、准稠密区域、结构弱化区域和农村区域,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对策:采取“域-轴-核”开发模式;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构造人才聚集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构造产业竞争优势;转移剩余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渝东北和渝东南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8.
王江 《科技资讯》2007,(17):188-188
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之一,它与财政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7—2008年统计数据对重庆市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但短期均衡调整力度不大;土地资本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时滞性,而且存在着弱化现象。在统筹城乡过程中,要从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市场交易平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方面着手来强化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04—2016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尝试从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出分权两个维度研究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以财政收入分权还是以财政支出分权衡量的财政分权指标都会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即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要大于收入分权.以SO2排放量衡量的环境污染指标与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呈倒"U型"关系,并且已经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研究还发现,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交叉项与环境污染呈正向关系;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呈正比,其中第二产业影响最深;对外开放与环境污染呈负向关系但不显著.鉴于此,文章围绕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