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痛是临床的常见病,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胃炎等可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疾病均属中医学"胃痛"范畴。本文以理气法为主导思想,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机以及气机通利对胃痛治疗的重要意义,论述李鲜教授从气论治胃痛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2.
胃痛又称胃脘痛,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以下笔者将临床中辨证治疗胃痛的经验做一粗略介绍。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遇烦恼则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大便不畅,舌  相似文献   

3.
刘世峰 《中医研究》2005,18(12):44-45
1辨证思路 中医之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十二指肠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形成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情志因素和饮食因素.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首先应区分是胃痛病还是胃痛证.所谓胃痛病,是指胃脘部疼痛日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素有胃痛,为情志、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胃痛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所谓胃痛证是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或暴饮暴食,食用不易消化食物,饮食积滞不化,引起胃脘部突然出现疼痛.胃痛证起病急,病程短,治疗相对比较容易.其次,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肝气极易犯胃等.所以对胃痛病的辨证时,首重气血,辨别是气滞或是血瘀;是虚寒或是郁热.另外,也有寒热互结胃脘而痛者,或素体阴虚,或胃痛日久,郁热伤阴,或过食辛辣,或肝胃郁热,灼伤胃阴,胃络失养,发为阴虚胃痛的,以上各型均可因寒邪或饮食诱发.  相似文献   

4.
正胃痛主要是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不洁或不节、劳役过度、素体脾胃虚弱、情志不畅等,导致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中医又称胃脘痛。临床以胃脘部胀痛、刺痛、灼痛、隐痛等,常伴食欲欠佳,恶心呕吐,胃脘嘈杂,胁肋胀满不适,反酸,嗳气等症状。《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情志因素是胃痛的主要发病原因,该书较为完整的记载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和  相似文献   

5.
胃痛验方     
胃痛验方是我院治疗胃痛之成方。具有缓解疼痛,疗效显者的特点。现简介如下: 处方:木香、荜拨、鸡内金、川佛手、高良姜、肉桂、鸟贼骨、小苏打共八味。除小苏打量大于诸药十倍外,其余药均等份。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多属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失调,情志所伤,感受邪气,脾胃虚弱,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甚密。病之初起多以湿热阻滞,气郁不畅为主,病久则脾胃气阴受损,或脾气虚弱,或胃阴  相似文献   

7.
胃痛验案5则     
正胃痛是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胃痛的发生多与肝脾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宜、情志失畅、脾胃素虚或患病日久,迁延不愈,影响了脾胃的冲和之气所致,临证当辨证审因,相机立法,投以方药。现介绍不同证型胃痛验案5则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中医中药对胃痛的疗效较好,胃阴虚证并不少见。胃痛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理属性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胃阴不足证属于虚证。胃为阳土,体阳用阴,主要受纳和腐熟水谷。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可引起胃阴受损,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虚证则痛而喜按,病情缠绵往往难愈。我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病区进修期间,诊  相似文献   

9.
正黄连为临床常用中药,《伤寒杂病论》中有20多条论述涉及黄连,并有黄连命名的处方。仲景运用黄连组方遣药,独有特色,今总结如下。1除痞不治痛仲景创立五个泻心汤治疗各类心下痞,方中均有黄连。除小结胸证和黄连汤证疼痛病位不在胃腑外,凡其它配伍黄连的方剂都不治胃痛。究其原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黄连苦寒,易致胃络收引而加重胃痛。笔者体会,对慢性胃痛,或无胃痛而常用黄连内服患者,每致胃部不适或加重胃痛,胃镜检查往往会提示加重胃部糜  相似文献   

10.
顽固胃痛止痛四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康 《光明中医》2004,19(4):31-31
因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引起的胃脘部疼痛,连续治疗1个月而胃痛未除者,称之为顽固胃痛。笔者积2 0余年临证经验,心悟有四种方法可变通治之。现简介绍下。1 辛香通络止痛法症见胃脘疼痛隐隐,痛无定处,时作时止,每以情绪不佳时明显,可伴有脘腹胀满,气块支撑,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细。此为肝郁日久,络气阻滞所致。亦即叶天士“初病在气,久必入络”之类。据叶氏治在血中之气经验,宜选用辛香通络之品,以宜通血络之气。药如白芷、桂枝、丁香、薤白等。方如自拟辛香通络止痛汤: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炙甘草、白芷、桂枝、丁香…  相似文献   

11.
调和气血治疗胃痛临床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病因:一则饮食不节,损伤胃腑;二则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但“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亦滞”。气的功能失调,必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型胃痛常用“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理气、行气)达到和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栾宇 《世界中医药》2009,4(3):124-124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兼有泛恶、脘闷、嗳气、大便不调等症。我科室自2002—2006采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120例胃痛患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痛是临床中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各型胃痛,包括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20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临床中屡见不鲜。《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1]盖胃痛之因多起于气机失和,郁怒伤肝,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素禀脾胃阳虚,寒自内生;或乘凉饮冷,寒自外侵,致寒凝气滞;或  相似文献   

14.
胃痛也称胃腕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就中医治疗胃痛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其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及总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梁××,女,65岁,农民。1984年3月16日就诊。患胃痛月余,牙痛数天,服用中西药未效。我选用中冲穴按摩片刻,胃痛、牙痛大减,随后疼痛消失,再给清胃汤加味一剂以清除病邪,随访一年半,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急性胃痛:严某,男,25岁,农民。1973年10月8日抵家诊治。主诉:胃痛约5个小时,经注射阿托品,口服止痛药等未效。检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剧烈,攻痛连胁,暖气频作,面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诊断为肝气犯胃之胃痛。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留针15分钟如故。超针后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曲泽、委中放血数滴,胃痛缓解,患者昏昏欲睡,矢气频作,约1小时醒后病愈。二、急性腹痛:杨某,男,28岁,农民。1974年3月18日以急腹症收住院观察,患者  相似文献   

17.
蔡红荣 《河南中医》2014,(7):1239-1240
孙玉信教授认为胃痛“初痛在气,久痛在血”,气病多郁,血病多凝,本方用药兼顾气血,理气、散结、温通并用,对新久胃痛属寒、虚、郁者。皆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临证时将胃院痛分为气滞、血瘀和虚证(包括气虚和血虚)三种类型,辨证施治,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互调气以和血本法主要用于气滞胃痛证,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必然会导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胃痛,常采取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包括理气、行气)达到和血之目的。调气的方药多用香苏饮,药少量轻,不寒不热,不躁不腻。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以此方为基础,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积亮、大腹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本方有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例一)朱某某,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医法圆通》"胃痛"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全面总结清代医家郑寿全对胃痛的诊治经验。郑氏认为胃痛一证,切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当于往来之气机上理会。临证需分清寒热虚实,不可盲目用药。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俗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种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胃癌等。其发病原因较多,多与精神刺激、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有关。其发病机理为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即胃气郁滞不通所致。1 辨证施护1.1 气滞型 以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法当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本型与精神情绪有关,气怒诱发或疼痛加重,故应加强精神护理,保持情绪安定,心情舒畅,力戒忧思恼怒,防止恼怒气滞、伤肝而诱发或加重胃脘痛。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忌烟酒等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