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鑑  丁志刚 《群众》2023,(4):10-11
<正>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2年4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对象、活化方式、传承路径及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要与城乡高质量建设、区域特色打造、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五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其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经历和正在经历四个阶段:自由自发的民间和精英保护与传承阶段、以经济目标为动力的保护与传承阶段、立法保护,并进入政府议题和工作日程阶段、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体系阶段。只有通过第四个阶段的一个长时期的不懈努力并达到:政府主导给力,法制保障完善,经济文化协调;民众自觉意识,全民自觉行动的阶段。这才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想时期。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乡村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历史人文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分析,能够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加快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建设文化浙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省在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推进特质遗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传统工艺振兴,推进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坚持综合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谋划与培育特色相结合,坚持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挥博物馆职能 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逐步深入人心,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7.
崔晨 《北京观察》2016,(7):12-13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视察时明确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相似文献   

8.
徐飞 《北京观察》2014,(7):20-23
正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引起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之链,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方式,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胡明荣 《楚天主人》2013,(12):33-3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基和灵魂,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弘扬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省首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虽然只是初具雏形,但却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因此,建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力度,尽快出台配  相似文献   

11.
吴晓灵 《中国人大》2010,(19):34-34
中国至少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很多很好的东西需要保护,没有一部法律来强化是不行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是非常必要的。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非常宽泛,不可以什么都保护,有的属于糟粕,不应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传承一定要做到文化性、科学性、代表性,不宜搞得太宽。  相似文献   

12.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浙江》2012,(17):10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浙江灿烂的昨天。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浙江人正以空前的热情,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文化遗产中吸取根的力量,从文化自觉中获取文化自信,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北京观察》2021,(6):18-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市考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就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相似文献   

15.
现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不言而喻,而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该文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为例,聚焦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中文化记忆和传承中存在的原住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将参与式影像实验引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以激励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当地原住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用手中的摄像机自发拍摄、记录和讨论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不断丰富和扩充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媒体组织方式,进一步整合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一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而立体的传承语境,相应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亦处于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境遇和景况。面对如此复杂而立体的传承语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际出现了三条主要路径,即原生地原生传承、原生地次生传承与离散地衍生传承。只有全面认清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语境,非遗传承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生、互动关系,才能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与传承规律,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传承,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整体保护与共享。  相似文献   

17.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早,法律和制度均较为健全,分类体系亦独具特色。其保护和传承具体实践与我国相比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即民间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和结合教育开展保护传承。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验,对我国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重庆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抢救和保护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正【调研背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古镇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名片,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南浔古镇以其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的丰厚度被誉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多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高  相似文献   

20.
鄞州区自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从政策保障系列化、传承保护多元化、宣传展示社会化三方面入手,在全市率先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传承基地星级评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名录、发展教学传承基地、发展生产性传承保护、政府贴息保护、举办培训班普及性传承、组建非遗联络员队伍和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等措施,切实有效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该区已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