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仲景应用大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始载于《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历代医家都十分推崇大黄,而妙用大黄者当推仲景为第一人。细察《金匮要略》、《伤寒论》方剂,大黄入方30首,其中《伤寒论》15方,《金匮要略》15方。仲景用大黄,所蕴法度,寓意颇深,证之于临床,疗效颇验。今不揣冒昧,对仲景应用大黄探析如下。 1 用途 1.1 泻下攻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攻积作用,仲景治疗阳明腑实证,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中,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枳实破气导滞,为泻下峻剂,适用于肠腑燥实重证,患者日晡潮热,手足氵戢然汗出,谵语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喘冒不得卧,舌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迟实。小承气汤用大黄、厚朴、枳实,以宣通气机,轻泻实邪,和降胃气,为泻下和剂,适用于肠腑燥实较轻,患者不大便或大便硬,谵语潮热,腹部胀满或痛而不甚,舌苔黄垢,脉沉实而滑。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甘缓养胃,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为泻下之缓剂,适用于邪热初传阳明,肠中燥热,胃气不和,患者不大便,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等。另外,麻子仁丸以麻仁润肠燥,芍药滋脾阴,大黄、厚朴、枳实行气泻实,杏仁降肺气,为下法润剂,适用于脾约证,患者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脾的输布津液功能被约束,以致肠中干燥,大便秘结,患者无潮热腹满疼痛等证,仅有大便秘结,不宜承气汤攻伐,而宜麻子仁丸润下。  相似文献   

2.
樊帅珂  方晓艳  苗明三 《中医学报》2020,35(5):1073-1076
目的:分析张仲景使用白术的用药规律,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收录含白术的方剂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统计处理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在全部方剂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5位中药分别是白术(30次,100.0%),甘草(18次,60.0%),茯苓(14次,46.7%),桂枝(12次,40%),芍药(8次,26.7%)。药味中甘(8次,26.7%)、辛(6次,20.0%)最为常见,药性主要集中在温(7次,23.3%)、热(2次,6.7%)。归经中脾经(10次,33.3%)、心经(8次,26.7%)、胃经(5次,12.8%)最为常见。由对经方中含白术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仲景用药的特点,发现白术燥湿利水、健脾润燥的功效在经方中治疗太阳病等疗效显著。结论:通过对张仲景使用含白术的方剂进行分析,反映出白术用于不同疾病时的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为异病同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4.
对于煎法,强调三煎合一混匀,一煎时间宜短、二煎稍长、三煎最长,可免去先煎、后下的煎药手续。讨论服法则通过剖析《伤寒论》等典籍的服法规律及用量,论证了服法对疗效的重要作用,认为多频次服药是基本的服药方法。在药后调摄方面,阐明了饮食、起居、精神情志活动等对疾病和药效的影响,必须趋利避害。笔者提出要高度注重煎服法、药后调摄三者的必然联系,临床医生应视其为授之病人本身的求本之道,而作为常规来掌握。充分说明了《素问》“病为本,工为标,标木不得,邪气不服”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5.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关于身体疼痛的记载散在于六经各篇中,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多有论述,文章在对原文溯本求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仲景辨治身体疼痛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6.
7.
《伤寒论》病、方、药证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伤寒论>证、方、药特点>一文很受启发.<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本文亦对病、方、药证辨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方面论述仲景脾胃学术思想。(1)阳道实,阴道虚:阳明胃病多实多热,或有形实邪结滞、或无形邪热内扰、又或热伤胃津,仲景以寒凉来清降胃腑;太阴脾病多虚多寒,或中阳虚弱、或火不生土,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补肾阳,以复脾之健运。(2)调气机,复升降:脾胃枢机不利,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仲景或升清、或降浊使清浊归于常道;若清浊相混、寒热错杂于中,则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开中焦之郁结,复脾胃气机之升降。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针灸疗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针灸疗法作了较深入地探讨,认为张仲景针灸疗法的学术思想和运用特点是:针、灸、药诸疗法并重;重治未病,防病御变;辨证论治,循经取穴;宜针宜灸,各展其长;针、灸、药并施以增强疗效;警示误用针灸可致变证。指出其所蕴含的针灸理法原则和买践经验,为后世针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综合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汗法的条文,从适应症、禁忌症、法度,以及与他法合用四个方面对仲景汗法进行了归纳探析,以期临床能更好的运用汗法。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记载 12种头痛,分别为:太阳中风表虚头痛;太阳中风兼水饮头痛;太阳中风表实头痛;悬饮头痛;阳明里热,热结成实头痛;太阳少阴两感,少阴寒化头痛;霍乱吐利头痛;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少阳胆气郁热头痛;阳明中寒,饮邪上干头痛;寒湿犯表头痛;产后中风头痛。张仲景在治疗头痛方面立足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精妙,配伍严谨,不仅应用药物治疗,还采用针刺之法治疗头痛。  相似文献   

12.
李志毅  崔莉芳  谢世平 《中医学报》2016,(12):1961-1962
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共计28首方剂用到蜂蜜,其使用方法灵活,有的单用,有的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有的用作辅料。蜜的用量大到两升,小至二合,变化明显。相应的方药剂型包括内服的汤剂、丸剂及外用的栓剂等。蜜的使用方法灵活,立意严谨,所创设的诸多方剂今天仍然在临床广为应用,值得后学者效法、领悟。  相似文献   

13.
The extant book titled Maifa Weizhi copied in the Ming Dynasty, is, in fact, an edition of the lost book of Zhongjing's 36 kinds of Maifatu written by Xu Shuwei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illustrative books on pulsolgy some one hundred years earlier than Shi Fa's Chabing Zhinan.  相似文献   

14.
黄疸的直接病因乃是湿邪、热邪、湿热或寒湿之邪侵袭,伤及血分,致血分出现血气流溢,以致胆汁外泄,脾色外现,出现黄疸。湿邪为贯穿黄疸的主线,热为黄疸发病的关键,瘀为黄疸发病的要着。寒、虚、兼表证为黄疸发病的变证,寒没有附方,虚用小建中汤、猪膏发煎,表用桂枝加黄芪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病应早期积极治疗,若于10 d左右邪退正安,则病情好转,病当向愈,反之病情发展,治疗难痊。  相似文献   

15.
从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病因病机、作用部位等方面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茯苓和白术的方剂(简称为苓术剂)进行了对比和梳理,认为苓术剂主要治疗的是水液代谢异常的一类病证。根据水饮内停的病位不同,苓术剂的组成也相应不同,如:停在头项,则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停在心下、胸胁,则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泽泻汤;停在膈上,则用猪苓散;停在腰腹,则用甘姜苓术汤;停在表里上下,则用五苓散。另外,兼阳虚寒甚者,用真武汤、附子汤;兼气虚者,用理中加茯苓汤;兼血瘀者,用当归芍药散。  相似文献   

16.
对仲景治疗下利属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所采用的不同方剂进行归纳总结,如热利以白头翁汤、黄芩汤治疗;实热利则以大、小承气汤治疗;寒证以四逆汤等治疗;虚证或虚寒者,以理中丸、赤石脂禹余粮汤等治疗。通过对以上方剂的分析,结合临床体会,归纳其治疗下利的配伍规律,为目前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经大成》是清代医家黄庭镜于1741-1774年撰写,由其后人于1817年刊行的眼科名著。黄庭镜推崇仲景方,《伤寒杂病论》中多个方剂被黄庭镜引用,主要集中在该书卷三眼科方剂八阵之中,有37方之多。黄庭镜不仅较多地收录仲景方剂,在《目经大成》卷二部分眼科病证及附录的黄氏医案中同样可以看到他对仲景方的广泛运用。但需要说明的是,黄庭镜对仲景学说也并非一味盲从,如在经方的用量上,他则持有自己的见解。黄庭镜主张用药剂量上,不必拘泥于一概重用,当视具体病情而灵活变通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1脾阴郁滞之腹痛,善用芍药《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味苦入血分。《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说明芍药所主腹痛应为实证,而非虚痛。仲景在《伤寒论》中280条中证实了这点:"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对老年人口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提高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