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依照卫生部标准对病历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逐月随机抽查外科围手术期在院运行病历,分别填写评价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查围手术期运行病历432份,应用抗菌药物病历351份,抗菌药物使用率81.25%;抗菌药物出现频次588次,平均每份病历应用抗菌药物1.68个,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选择频次383次(65.13%);单一用药159例(45.3%),联合用药192例(54.7%);平均用药疗程6.13d,其中,I类切口手术3.71d,11类切口手术6.63d,llI类切口手术7.21d;用药品种主要以头孢菌素类为主(59.18%),其次为青霉素类(15.48%)和喹诺酮类(11.06%);采取术前给药238例(67.81%),术后给药113例(32.19%);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57份(16.24%)。结论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趋于合理,但仍然存在预防用药起点高、疗程较长、用药时机不当等不合理的用药习惯,要继续强化督导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临床药师介入前2012年1~6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份,介入后2012年7月~2013年1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0份,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使用后,I类切口病例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法、剂量、疗程较干预前趋于合理(P〈0.01);但Ⅱ类切口病例仍存在选药广谱、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结论:临床药师介入使得抗菌药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更加合理,但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围手术且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对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行调研。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08年6月手术病历300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1)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2)用药种类:按频次高低排序前三位是二代头孢、喹诺酮类、三代头孢;喹诺酮类占用药者的26.7%,一代头孢仅占6%;(3)每例平均用药天数:I类切口为6.5d,Ⅱ类切口为8.2d,Ⅲ类切口为8.5d;(4)用药时机:无一例预防用药在手术开始前2h内用使用,47.8%手术病人首次用药距手术开始时间〉2h,手术结束后才用药占52.2%;(5)13.3%病例无用药适应症;(6)在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更换以及联合用药的指征掌握、药物配伍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结论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疗程过长,在药物选择、用药时机、联合用药方面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普遍,急需改进,且在各方面努力下,应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4.
周铭  赵瑛  潘国雄  崔颖 《中国药师》2011,14(9):1397-1398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9~2010年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7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77例病历中,抗菌药预防使用率100%,无指征用药为55.4%;抗菌药使用例次居前3位依次是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术前30min~2h应用147例(83.1%),术前〉2h应用24例(13.6%),术后平均用药时间6.8d。结论: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指征把握不严、用药时机和用药时间不合理的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在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感染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肝病患者围介入术期抗菌药使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病患者围介入术期抗菌药应用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取2009年6月~2010年1月肝病科介入手术患者病历资料121份,对围介入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现状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121例围介入术期患者,其中肝炎病毒感染者114例(94.21%);受术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共涉及4类11种,使用率100.00%;抗菌药使用总例次145例,使用疗程6~14d,平均(8.07±2.32)d,≤48h的2例。未感染患者在术前0.5~2h预防用药例数为O,术后以预防为目的的用药109例(75.18%)。结论:围介入术期抗菌药使用存在用药时间过长、时机掌握不合理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240例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性使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强  沈韦吟  龚时薇 《中国药师》2011,14(2):241-243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围手术期抗苗药预防性使用的合理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病历240份,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过程、医嘱、住院总费用、用药合理性以调查袁形式进行记录与统计。通过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和研究文献的结果确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合理使用的评价标准,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240例病例中,药物选择合理69例(28.8%),不合理171例(71.2%),用药时间过长235例(97.9%),给药时间不合理128例(53.3%),剂量使用不当86例(35.8%),无指证用药53例(22.1%)和不恰当联合用药52例(21.7%)。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主要原因为用药时间过长、药物选择不当和给药时间不当。结论:医院应当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建全与落实抗菌药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李卫红  王静 《中国药业》2013,(20):59-60
目的为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12月出院的外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茵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462例患者中有380例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茵药物预防使用率为82.25%;药物使用率排前3位的分别是第1代、2代头孢菌素(92.57%),青霉素类(5.78%)和硝咪唑类(2.36%);380例患者中,77.89%的病例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药物选择不合理(80.00%)、用药疗程过长(58.15%)、用法用量不正确(56.57%)、预防给药时机不当(15.52%)、联合用药无指征(6.31%)等。结论该县级医院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较严重,应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慧娟 《中国药师》2010,13(9):1320-1322
目的: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抗菌药预防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12月我院Ⅰ类切17手术(乳腺手术、疝气手术及甲状腺手术)病历156份,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Ⅰ类切17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率为25.6%,75.0%的预防性抗菌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术前(0.55±0.13)h,术后(3.6±0.4)d,不同医生对手术预防用药的使用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基本合理.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关爱阁  余云辉 《中国药师》2012,(10):1473-1474
目的:对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2月围手术期住院病历19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3例(100%)预防性应用抗茵药;41例(21.24%)联用抗菌药,以二联为主;10例(5.18%)联用抗菌药不符合标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其它β-内酰胺类等。不合理使用的表现形式为抗菌药使用率高、选药档次偏高、时机不当、疗程过长、联用不合理等。结论:应加大抗菌药临床应用监控力度,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9年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以提高抗菌药在颌面外科手术预防应用中的合理性。方法:利用我院HIS系统随机抽取2009年1-12月颌面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病历,依据卫生部相关文件及规定对手术抗菌药预防性应用中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及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随机抽取158例手术患者病历,其中Ⅰ类手术切口33例,Ⅱ类手术切口125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使用了抗菌药。选择频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头孢替安、青霉素钠、头孢硫脒。有2例术前未用药术后口服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的27倒手术中有24例术中追加一剂抗菌药。术后用药时间方面:Ⅰ类手术切口超过48h者28例,占Ⅰ类手术切口类型的84.85%;Ⅱ类手术切口超过72h者90例,占Ⅱ类手术切口类型的72%。结论:所抽查的158份病历,在药物的术前预防用药时间及联合用药方面较为合理,在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的选择、术中追加抗菌药、术后用药时间、预防用药给药途径等方面存在某些不合理现象,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穆晓攀  杜晓明 《中国药师》2011,14(2):247-248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情况,促进抗菌药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2009年出院的138倒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抗菌药预防应用情况。结果:138例手术患者中131例(94.9%)预防性应用抗菌药;联合用药88例(65.6%),以二联为主,10例(7.6%)联用抗菌药不符合标准;术前2h内预防应用抗菌药仅有9例(6.9%),82例(62.6%)仅在术后使用,未按最佳时机用药;术后平均用药时间过长;预防用抗菌药主要为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大临床用药监控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抽取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我院出院全部手术病历2457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①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9%;②用药种类:按频次高低排位依次是二代头孢、青霉素类、三代头孢;③每例平均用药天数:Ⅰ类切口为3.4d,Ⅱ类切口为5.3d,Ⅲ类切口为9.8d;④用药时机:术前2h内用药占40.3%,手术〉2h用药占17.0%,术后用药占42.7%。结论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药物选择、联合应用、用药时机、用药时间、用法用量等方面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御.№拧善谝需讲一弗柳.范.  相似文献   

13.
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查阅2005年1月-12月骨科符合围手术期要求的592份病历,对其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切口愈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抗菌药物总的使用率为97.13%(575例),主要药物种类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44.69%)、头孢菌素类(27.83%)、氟喹诺酮类(23.48%);其中单用、二联和三联用药分别为93.04%(535例)、6.61%(38例)和0.35%(2例);平均疗程为4.89d;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6.11%(569例)。结论: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对术后抗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出院的136例结直肠手术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的品种选择、联合使用、用药时间、使用金额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主要品种为头孢菌素类(79.4%),青霉素类(13.2%),硝基咪唑类药均与其他抗菌药联用,喹诺酮类使用率较低(7.4%)。结论:我院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在种类选择及用法上是基本合理的。改变目前不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于改变临床医生的用药观点,真正做到合理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15.
袁晓英 《抗感染药学》2010,7(2):134-136
目的:分析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抽取2009年1月1日—3月31日期间手术病历2457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⑴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90%;⑵用药频次最高的依次为第2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与第3代头孢菌素;⑶用药时间(例平均用药天数):Ⅰ类切口为3.4d,Ⅱ类切口为5.3d,Ⅲ类切口为9.8d,⑷用药时机:术前大于2h用药17.00%,2h内用药40.30%,术后用药42.70%。结论: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药物选择、联合应用、用药时机、用药时间、用法用量等方面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比较普遍,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情况。方法:抽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出院的食管癌手术病历192份,调查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情况。结果:19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抗菌药预防使用率为100%,用药品种共10种,单一用药占56.8%,联合用药占43.2%,有128例在术前0.5~2 h预防性给药,平均使用抗菌药时间为(6.9±1.7)d。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比较合理,但在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冯丹阳  王力明  张颖 《海峡药学》2014,26(2):119-120
目的 了解我院2012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状况.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50例病例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为93.3%;术前0.5~2h给药70例(46.7%),术前>2h给药5例(3.3%),术后平均用药时间5.7d,联合用药48例(32%).结论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明确,给药时机不当、用药周期过长、品种选择不宜、无指征联用等.  相似文献   

18.
刘蔚 《河北医药》2014,(5):779-783
目的调查了解抗茵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本院普外科住院患者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2010年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的43份病历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2012年本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的43份病历。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用药品种、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43例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100%;使用频度最高的药物为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及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单用一种的有1例占2.33%,二联用药38例占88.37%,三联4例占9.30%;术前2h内使用的只有6例占13.95%,术前1d使用30例占69.77%,手术结束立即使用7例占16.28%: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最短的2d有1例,44d4例,5—6d12例,7~10d21例,11~15d5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6种抗菌药物的DUI值≥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43例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39.53%;使用频度最高的药物为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注射用阿洛西林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单用一种的有15例占88.24%。二联用药2例占11.76%;术前2h内使用10例占58.82%,手术结束立即使用7例占41.18%;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最短1d8例,2d6例,≤4d2例,5—6d1例;DUI值〉1的只有1个品种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结论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经过抗茵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存在的不合理使用问题得到初步改善,主要表现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减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趋于合理、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比例下降及抗菌药物使用方法更加恰当。  相似文献   

19.
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56例外科围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456例患者中,Ⅰ类切口手术208例,Ⅱ类切口手术242例,Ⅲ类切口手术6例;切口愈合率分别为甲级98.68%、乙级1.1%、丙级0.22%;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97.81%(446例),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为948.5元,由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而多支出药品费用达到人均334.76元。结论:外科围术期在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用药时机和持续用药时间等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某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院2008年1—12月出院的200倒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用药3~7d的占81.5%(163例),用药大于7d的占6%(12例)。结论: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存在较不合理现象,表现在选药起点过高、盲目联合应用、用药时间过长、无指征用药。需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