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煤烟气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最主要来源,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开发技术简单,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具有良好运行性能的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各国控制烟气污染的研发热点。文章重点介绍已成熟或尚在研究的各种固相吸附/再生脱硫脱硝法、气/固催化脱硫脱硝法、液相脱硫脱硝法和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等一体化技术及其最新进展,分析了相关技术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前景。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分析了大力发展和推广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在全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非常多,对于各种能源的需求量都非常大,电力资源也是如此。当前燃煤供电是我国电力系统最为主要的供电方式,但是燃煤电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果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提升工业脱硝脱硫处理的效率,本文通过对脱硫脱硝技术与经济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把拥有先进工业技术的脱硫脱销工艺与传统燃煤工业的特点进行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塔式液相氧化吸收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并将之引入燃煤工业中。与传统的脱硫脱硝技术相比,该脱硫脱硝技术处理烟气的成本较低,且处理效率高,与我国当前国情相符合,值得在燃煤工业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主要探究了我国以及国际上对于使用燃煤进行发电的工厂在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一体化的这项技术上面的探究进程,了解了多种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其在实际使用当中会存在的隐患问题,对于脱硫脱硝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实施具有的实际使用当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业的主要燃料造成了其在燃烧时会排放大量的SO_2和NO_x。这些气体危害较大,必须经过处理再排放。目前工业上处理这些气体时一般分为脱硫和脱硝两步。而本文对脱硫脱硝技术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技术方法及其机理。这些方法包括固相吸收/再生氨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高能电子活化氧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溶液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同时并对这些技术做了客观的评价分析,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流化催化裂化(FCC)装置再生烟气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行探讨,介绍了现有装置的烟气脱SOX技术、脱NOX技术和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工艺和特点,并对这些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SO_2和NO_x是燃煤烟气的主要产物,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如何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介绍了燃煤烟气氧化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NaClO_2/NaClO、O_3、KMnO_4、H_2O_2及新型氧化脱硫脱硝技术原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展望了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SO_2和NO_x是燃煤烟气的主要产物,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如何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介绍了燃煤烟气氧化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NaClO_2/NaClO、O_3、KMnO_4、H_2O_2及新型氧化脱硫脱硝技术原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展望了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王立坤 《当代化工》2014,(3):423-425
煤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SO2和NOx,它们是导致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的主要污染物。燃煤电厂是我国煤消耗的主要场所,因此,控制硫、氮的排放应从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的研究开始。对目前存在的几种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工艺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包括等离子体法、氧化法、吸收及吸附法三类,并为脱硫脱硝工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8):2297-2302
主要针对工业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从脱硫技术、脱硝技术、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比较了3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当今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结合本课题组所做工作对未来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控制的主流技术,其中生物质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以其新颖、高效、经济、资源化的特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物质活性炭烟气脱硫技术以吸附脱硫为主;生物质活性炭烟气脱硝技术根据烟气温度窗口划分为低温吸附脱硝(包括NO吸附与NO氧化吸附)、中温NH3-SCR脱硝技术及高温异相还原脱硝技术。综述了孔隙结构、表面化学性质、表面改性等因素对生物质活性炭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总结了提高生物质活性炭脱硫脱硝性能的途径与方法。最后指出,生物质活性炭异相还原脱硝反应建立更为通用的动力学模型、NH3-SCR脱硝技术中生物质活性炭催化剂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生物质活性炭脱硫脱硝制备生物缓释肥、生物质活性炭改性与担载催化剂实现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等方向可做深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近些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于焦炉烟气的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对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大气污染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危害、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工艺概述、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四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升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研究与工程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的研究进展与国内外实际工程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常见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对脱硫脱硝一体化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焦化行业SO_2、NO_x排放现状及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了以氨法、石灰/石灰石法、双碱法、氧化镁法、喷雾干燥法、循环流化床法等为代表的焦炉烟气脱硫技术,以低氮燃烧技术、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氧化脱硝等为代表的焦炉烟气脱硝技术,以活性焦、液态催化氧化等为代表的焦炉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工艺原理、脱硫脱硝效率及各自优缺点;总结了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工艺路线选择、烟气排放、次生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焦炉烟气污染治理需有效融合源头控制、低氮燃烧、末端净化3方面,并不断加强焦炉操作管理水平及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常浩 《大氮肥》2014,(4):283-285
对燃煤蒸汽锅炉烟气脱硫脱硝采用低氮燃烧技术(ROFA)结合选择性非催化还原(Rotamix)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NCR+SCR)的联合脱硝工艺进行改造,使烟气排放达到氮氧化物含量不超过100 mg/m3。  相似文献   

15.
吕华  花晓晨 《广东化工》2016,(19):140-142
火电行业燃煤烟气是SO_2、NO_x和烟尘的主要来源之一,造成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对人体健康和区域经济发展均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部《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实施,对燃煤烟气的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成为各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着重介绍了某火电厂采用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对原烟气处理系统进行改造的情况,改造后烟气中的SO_2、NO_x、烟尘等指标均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组合工艺及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总结了目前各种脱硫脱硝技术的优缺点,对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威 《广州化工》2013,41(8):50-51,9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作为火电厂烟气处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和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工艺流程、特点和应用前景,并对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对实际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分为吸附法、等离子体法、氧化法3类,分别从技术原理、工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3类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今后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三大类燃煤烟气脱硫脱硝脱汞技术,即高能辐射、活性炭以及烟气流化床技术。对其反应原理和工艺特点进行了论述,对比了三种技术在脱硫脱硝脱汞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潜力,最后根据各方法的优缺点及我国燃煤烟气污染现状提出了对今后烟气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分析了钢铁企业焦化和烧结两个重点工序中烟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和钢铁行业当前的环保政策。对焦化及烧结烟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燃煤电厂烟气特点,提出可以综合电厂烟气治理模式和自身特点改进的技术路线。结合某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脱硫脱硝装备对其环保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焦化和烧结工序的典型污染物硫、硝、尘现有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及末端处理技术,分析其优缺点。进而提出了3条可实现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即半干法脱硫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半干法/湿法耦合臭氧氧化脱硝、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重点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某大型钢铁企业的应用实践及应用效果。并基于全过程耦合技术,分别在焦化和烧结工序中提出了多污染物协同去除技术及应用,即焦炉低氮燃烧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烧结烟气循环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最后结合几种技术路线的应用实践,对未来钢铁产业的烧结及焦化工序超低排放技术的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